第684章 大臣們的想法
第684章大臣們的想法
大臣們都明白,這些對於李二來說,是不能提的隱情。
畢竟之前的突厥過於囂張,居然公然要李二拿著最疼愛的長樂公主前去和親。
對於一個老父親來說,自然是十分的舍不得。
但是對於李二來說,他不僅僅是李麗質的父親,他還是大唐的帝王,四千萬人的領袖。
在麵對突厥人無情的鐵蹄之前,李二為了選擇四千萬人的平安,讓自己的女兒前去和親。
很難想象李二要下定多少的決心,也很難想象長樂公主會留下多少的心理陰影。
而東突厥的世子說完這句話後,內心也是十分的犯難。
畢竟之前突厥強行要求唐王將自己最喜愛的長樂公主送來突厥和親,這是大唐和突厥都沒有忘了的事實。
“現在自己居然又提出和親,會不會讓唐王直接惱羞成怒?”
東突厥的世子內心十分的不安,畢竟他東突厥為大唐送上了如此多的貢品,隻是為了讓大唐將東突厥給納入藩屬國。
這個目的,自然是達成了,但是讓東突厥世子不能忍受的就是。
西突厥不能成為大唐的藩屬國!要不然,東西突厥在草原之上的勢力還將是勢均力敵,而且大唐依舊會對著東西突厥不管不顧。
這樣的話,那麽成為大唐藩屬國的目的就算失敗了。
東突厥的世子也是被逼無奈,如果不讓大唐將公主和親給東突厥,那麽日後西突厥如果進攻東突厥,大唐很可能直接不管不顧。
但是如果唐王的公主下嫁到了東突厥,到那時就算西突厥進攻東突厥,想必大唐也不會坐視不管。
而李二現在也是十分的猶豫。
畢竟公主和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在漢朝,為了謀求匈奴和大漢之間的和平,皇家也會讓許多公主嫁到匈奴。
而李二猶豫的想道:“不知道這些突厥人到底想要哪個公主前去突厥和親,如果是長樂公主,那恐怕……”
眾大臣們也紛紛開始了猜測。
“突厥人們想要讓我大唐的公主前去和親,這很正常,畢竟東突厥必定想要獲得大唐的庇護,那麽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親了,畢竟聖上的親生女兒嫁過去當妃子,日後也算是有了親屬關係。”
“但是之前的長樂公主事件,這可是聖上和北涼王一同不願提起的,這些突厥人現在說要和親,豈不是在揭聖上和北涼王的傷疤?”
“對啊,之前這些可惡的突厥蠻夷們逼迫聖上將最愛的長樂公主拿去和親,還是北涼王攔了下來,要不然長樂公主現在都不知道能不能存活於世了……”
而長孫無忌則是拱手說道:“啟稟聖上,我大唐之前被突厥逼迫,要讓長樂公主前去和親,這是我大唐百姓們人人得以憤怒的國恥!”
東突厥的世子頓時麵如死灰。
“難道自己真的犯了難了?真的觸碰到唐王和北涼王的逆鱗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藩屬國機會,豈不是白白丟失了?”
而西突厥的使臣則是十分竊笑的看著東突厥是世子,心想道:“這東突厥的世子還真是貪得無厭啊,居然敢和唐王提和親的事情,難道不知道我突厥之前對唐王做過什麽了嗎?簡直是太過於狂妄了!”
“不過這樣也好,隻要唐王當場惱羞成怒,那麽自己就能乘機加大報酬,已謀求大唐藩屬國的機會。”
“到那時,東突厥的人得罪了唐王,自然不會受到大唐的請求,那是,突厥草原豈不是我西突厥獨大了?”
“哈哈哈……”
西突厥的使臣的內心早就已經開心的要起飛了。
而長孫無忌在說完和親是大唐的國恥後,繼續接著說道:“啟稟聖上,雖然我大唐被突厥強求讓長樂公主去和親,這是我大唐的國恥,但是現在今日不同往日了!我大唐如果現在主動和親,足夠說明對待藩屬國,猶如對待我大唐自己的百姓!足夠讓周圍的小國們對我大唐欽佩十分!”
“而且也足夠說明我大唐的氣量十足!之前突厥強大的時候,要求我大唐和親!我大唐誓死不從!”
“現在我大唐強大的時候,突厥蠻夷們主動對著我大唐拱手稱臣,我大唐欣然接受,隨後再主動和親給突厥,這無疑不說明了我大唐天朝大國的風範!”
“聖上明鑒!”
長孫無忌恭恭敬敬的放下手,心裏有十足的把握。
果然此話一出,李二的表情都有些變了。
“對啊,之前我大唐是被脅迫和親,現在是突厥人投降我大唐,我大唐如果主動賞賜他們的世子和親的話,豈不是說明了我大唐的氣量非凡?”
“而且也能夠給周圍的小國們開一個先河,無疑是對他們明說了,隻要投降我大唐,我大唐對你們依舊如同對待我大唐自己的百姓!”
經過長孫無忌的這一番進言,李二也徹底的有些心動了起來。
而身後的大臣們也跟著長孫無忌紛紛說道:“啟稟聖上,我大唐今日不同往日,以前是突厥逼迫我大唐和親,我大唐誓死不從,足夠說明我大唐的血性!現在突厥人主動對我大唐拱手稱臣,我大唐主動賞賜他們的世子和親,這足夠說明我大唐的氣量!聖上明鑒啊!”
“啟稟聖上,微臣覺得長孫大人說的極是,我大唐現在作為天朝大國,自然應該拿出自己的氣量來,在麵對這些小國們的投降時候,應該拿出天朝上國的架子!這樣才能不被周圍的小國們給看扁了!聖上明鑒!”
“啟稟聖上,我大唐如果能夠對著東突厥的世子賞賜和親,這無疑足夠顯示我大唐的氣量非凡,敵人來了有砍刀,朋友來了有美酒!正如同我大唐的待客之道!聖上明鑒!”
“啟稟聖上,如果兩國可以和親,這無疑對兩國來說也是可以促進交流的一種辦法,而且可以加深兩國之間的感情!微臣覺得甚好!請聖上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