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大宋征服史> 第125章 沈氏產業股東現狀

第125章 沈氏產業股東現狀

  勝吉十九年五月十二,沈方和王可兒返回了昌國縣,沈氏莊園的圍牆早已拆掉,和昌國縣城連成一片。在沈家宅院內的議事廳,見過了王壽光、王孝錫及沈氏產業的其它股東。這些股東絕大多數是原來的匠頭和坊主,還有三個股東是近期成長為沈氏產業中堅的三十歲左右的年輕漢子,其中一個是高大威猛的方臉漢子,正是七年前與沈方共同研製琉璃窯的青州人邱高傑,一個是明州造船工坊的老大金樾,一個是在轉塘培養起來的木匠顧弘章。


  王壽光手下有幾十個精通籌算的屬下,他們負責管理沈家四十多處礦山及遍布大周二百六十七個州府的大大小小上千家店鋪。按月統計各工坊、礦山、店鋪的業績、產出及需求,並給沈家產業各工坊下達生產的指令。原先轉塘莊園的匠頭骨幹,經過七八年的曆練,早已擺脫了原來匠人的身份,他們下麵各自有幾十個手藝精湛的匠人,他們隻需按照王壽光的要求,在自己經營的產業裏生產所需要的產品即可。


  沈氏產業的大主管劉四,兼管著轉塘莊麵,現正在轉塘與二浦官坊的主管太監辦理交接,他是除沈括、王壽光之外的最大的股東,購買了五股沈氏產業的股份。其實這些匠頭、坊主在沈氏產業中的股份已經是他們資產中很少一部分,他們更熱衷於在大城市興建勾欄瓦舍、工坊店鋪,兼並土地,興建宅舍。不過為了維持與沈家的關係,他們還是象征性地投了一筆,並且常駐在昌國,自家各產業安排近親好友充當掌櫃。背靠沈家這顆大樹,官商兩路皆無人敢欺壓蒙騙。


  李老黑除了昌國的二十餘個沈氏鐵匠工坊之外,還在其它州縣開了十餘個工坊,將這些年培養的徒弟派出去獨當一麵。


  張小五作為轉塘莊園靠木匠手藝起家的匠頭,其身家早已達到幾十萬貫,經他手製造的水力車機和各種機械總有上萬具,就連他培養弟子在江陵、黃州、湖州、蘇揚等地也闖出了一番名堂。


  王總頭因主持建設了轉塘、二浦兩大工坊區,手下聚集了上千土木施工隊伍,在大周各州縣大興土木之時,他憑借著轉塘莊園的資源優勢,順利地承攬了江南許多州縣的工坊施工工作。雖然身家並不算很豐厚,但他具有強大的人脈和號召力,這次興建昌國縣之所以能一次召集近三萬工匠,便有他的功勞。


  李申負責的窯場,利潤很微薄,好在所需產量巨大。長期經營窯場積累了大量的工藝和技術,就連沈括也對此很重視,每年分紅時,總會給他額外地補償一部分,以避免被其它匠頭拉下太多。


  胡喜兒的船隊現在已經分做三支,另外兩支船隊由兩個兒子負責大周內河的船運,而他親自管理沈氏產業的遠洋船隊,遠洋船隊所用船隻均是由明州船坊所製四千料官船,如今專跑朝鮮、東遼、耽羅三國的有四十艘,專跑日本、琉球的有四十艘,還有二十五艘專跑呂宋、占城、三佛齊、朱羅等南洋航線。


  張船首原本隻造一千料以下的內河船,三年前他與王壽光將沈氏造船工坊遷至翁山之後,便與明州造船工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將明州造船工坊收購。明州市舶司主管太監關世宜收了王壽光一大堆金銀珠寶,同時王壽光承諾不會少了市舶司一艘船,甚至王壽光還取來了兩浙路內監使的手令。三管齊下,關世宜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州造船工坊匠首金樾本是個性情火爆的漢子,按他的脾性就要和沈氏船坊鬧個魚死網破,後來在船坊工匠的苦苦哀求下,才答應了沈氏船坊的收購條件。事實上,被沈氏船坊收購對金樾及各船匠而言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大量成熟的技術輸入進來,使得明州船坊的生產效率增加了至少一倍,金樾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沈氏產業的股東之一。金樾對沈氏產業了解越深,越覺得自己應當發揮在船夫、造船方麵的專長,和胡喜兒共同經營遠洋貿易,他向王壽光提了多次,王壽光向他承諾待沈計相從京城回來商議此事。


  三個新股東之一的顧弘章,是與張小五一起從宣州過來木匠出身的匠人,來時也剛二十出頭,與張小五大字不識不同,顧弘章從小學文,雖也考中秀才,但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拾起祖傳的木匠手藝,本來隻想賺些生活之用,便進京赴考,結果不知不覺間在木匠的行當越陷越深,如今他對吟詩作對已提不起興趣,滿腦袋都是如何把機械做的更加輕便高效。在他的心目中,沈氏產業中最令他推崇的即不是匠人之首王壽光,也不是大周計相沈括,而是沈計相的二公子沈方。在他位於沈氏莊園的一等房第三進院落中珍藏著這些年沈方隨手製作的各種木工手藝,特別是各種奇形怪狀可以跑動的二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讓他歎為觀止。獨輪車自從五年前,轉塘莊園優化完畢停止更新後,轉塘莊園便逐漸放棄了獨輪車這個產業,任由大周各州縣上百家木工作坊肆意仿造。而接下來,顧弘章的工作就是把二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從樣品到成品作出來。至於更多的五輪車、六輪車等等,顧弘章隻是想了想便覺得無趣,直接放棄掉了。


  七年前與沈方一起燒製琉璃的年輕漢子邱高傑,如今已在杭州城裏安家落戶,三年前,他便帶著妻兒追隨王壽光來到翁山島重建家園。邱高傑與李申的情況類似,都是屬於掌握了大量技術的不可外流的人才,為了留住邱高傑,沈括也下了血本,獎賞之豐厚讓許多匠頭都眼饞不已。但李申所專精的乃是建窯的技藝,而邱高傑則精通製造琉璃的技術。通過邱高傑巧奪天工的手藝,各種五顏六色的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的琉璃製品,幾乎可以和天然琉璃相媲美。可惜,王公貴族自然不屑於收藏人工琉璃,而老百姓麵對這比瓷器貴十倍有餘的琉璃難以產生興趣,僅管沈氏出產的琉璃晶瑩剔透,光彩奪目,但叫好不叫座,銷量慘淡。琉璃產業已成為沈氏產業中最不起眼的部分,還好沈方對琉璃的興趣僅次於木匠,所以在昌國琉璃窯場倒也有各式窯爐近百座。堪稱藝術品的琉璃最後居然被降低了製造精度,用以大量生產琉璃磚瓦以滿足近幾年大量新貴建設莊園的需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