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蒙學三種驚豔亮相
“可兒,你這印刷廠也開張了。”沈方笑道。
王可兒喜笑顏開,倒不是因為賺了點沈氏集團的錢,而是這三字經並不難,大部分她都能看懂,她現在有信心在沈方的幫助下,將三字經的注解寫好。她的名字將和沈方的名字一道,成為大周每個蒙童開卷啟蒙後最先看到的兩個名字,想想就覺得很光榮。
“先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原文排版印刷出來,發給我爹爹,讓他提提意見,順便看看我們自己的印刷質量,他寫的那本《格物要術》原準備讓別的書坊印製,如果昌國印刷廠的刻工有暇能夠雕刻書中的插圖,倒是可以由我們自己來製版印刷。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原文分別排版,以後印製注解版蒙學讀物時也用得著。”
~~~~~~
三天後,昌國印刷廠印製的簡易版《蒙學三種》從昌國流傳到明州、杭州等地。無數讀書人將此書奉為珍寶,此書字跡清晰、印刷精美,雖然隻有寥寥數頁,但內容卻很豐富,特別是其中的《三字經》聞所未聞,實乃蒙童識字的絕佳教材,而《蒙學三種》正文之後有一則“廣告”,言明《蒙學三種》的正式版本將於明年刊印,與簡易版《蒙學三種》一樣,由各地沈氏店鋪免費發放,隻需登記姓名住址便可領取。另外昌國印刷廠將用最新的印刷技術,為大周讀書人提供印刷服務,如有需求可以來信或當麵到昌國找昌國印刷廠的李經理詳談。
十本薄薄的小冊子已呈送到沈披、沈括兩兄弟麵前,兄弟二人仔細地察看了小冊子的紙張、印工和縫製工藝,都為昌國印刷廠精湛的工藝所折服。
“此書字跡清晰,筆畫圓潤,就算杭州城內最好的書坊也印製不了如此精美的書籍,看來方兒的鉛活字印刷,已經大獲成功。”
沈括也神色複雜地點了點頭,“這活字印刷一出來,隻怕天下讀書人都會額手稱慶。”
“此言何講?”
“大哥你看,現在象我沈家有數千藏書的人家極少,但如活字印刷流行起來,隻怕書籍的印製成本便會降低,讀書人便無需借書、抄書,隻需花絲許銅錢便可以買來印製精美的書籍,無論是保存稀有古本、善本,還是著書立說,都可以通過新款的書籍流傳後世,天下讀書人豈有不慶幸之理。”
“這兩年我寫的《四書闡微》倒是也可以讓方兒幫我印刷數百本。”沈披突然想起自己在守製期間研究《論語》、《孟子》時所寫的新書手稿,心中一片火熱,恨不得馬上飛到昌國,親眼看到自己的心血,轉化為整潔幹淨的鉛字。
“大哥,如果要印,何不多印一下,我們沈氏在大周各州縣都有店鋪,印上數千冊,每個店鋪也勻不了幾本,以大哥的才幹,這《四書闡微》必然能在士人中引起極大轟動。”沈披的手稿,沈方當然也拜讀過,裏麵頗有一些真知灼見,加上最近一段時間接觸理學之後,又進行了一定的完善,此手稿一經流傳,定然可為沈披樹立極高的聲望。
沈披也拈須點頭,他與沈括不同,沈括前些日子已經向朝廷上書,言明守製期滿後,將回京銷假,同時申請前往延慶路,了解西夏邊情,想來以沈括在皇帝心中的位置,很快便有旨意下來。沈披雖然守製期滿後同樣可以官複原職,但卻不象沈括如此緊迫,他準備借這個機會去昌國實地看看,了解一下昌國最新的發展,是否真的如同王壽光府上幾個管事說得那麽神乎其神。如今,昌國之行又多了一個理由,便是將自己的手稿親自監督刊印出來。
沈披正在胡思亂想之間,隻覺沈括有異,定睛一看,隻見沈括手持小冊子騰得站了起來,眼睛中盡是驚喜之色。
“二哥(注:大周習俗,男子稱哥,沈括排行老二,故稱二哥),有何喜事?”
“大哥,你看這蒙學中有一篇是新編的《三字經》,乃是方兒所著。”
沈披和沈方一樣,根本就沒留心這本小冊子裏麵的內容,隻是留意印刷的紙張和印製的質量,聽到沈方之言,連忙翻到小冊子的後麵,《三字經》淺顯易懂,但涵蓋廣闊、寓意深刻,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蒙童識字之讀物,比之在大周流傳甚廣的《百家姓》、《千字文》更加實用。
沈披隻用了幾分鍾便將《三字經》瀏覽完畢,他和沈括一樣很驚喜,“這《三字經》雖然短小精練,但非功力深厚者無法掌控全局,實在想不到,方兒已經有舉重若輕的功力。”
“這也是我疑惑之處,若是你我二人來編這《三字經》,雖然能夠做到典故豐富、詞藻華麗,但卻沒有方兒的返璞歸真之趣。方兒所編著的這篇《三字經》讓蒙童中在識字過程中,淺移默化的接受了聖人主張,可以想見,大周百姓將因此書而逐漸地改變,讀書識字之人會越來越多。”
“二哥,你想若是官家、石相看了此書,會有如何感想?”
沈括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他斬釘截鐵道,“大哥,我不想讓方兒太早成名,既使《蒙學三種》此書,也需要等正式版本出來之後,再進獻給官家。我倒要看看,可兒會將這《三字經》注解成什麽樣子。”
“若是信不過可兒,我等可以代為注解,想來方兒、可兒也不會介意。”
沈括臉色略有些微微發紅,“我等豈能與可兒爭功?隻是可兒年幼,這《三字經》中頗多雜學,可兒閱曆尚淺,我怕她不能把控。”
“不是還有方兒嗎?方兒既然能寫的出來,自然知道該如何去解釋,你我兄弟還是該放手時須得放手。”
江南多為富庶之地,當地的士紳喜歡著書立說,自從《蒙學三種》在杭州流傳,不少士紳便不辭勞苦,前往昌國印刷廠商談出版書籍的事務。李主事一下子成了大忙人,鉛活字印刷工藝簡單,擴大規模並不象雕版印刷一樣,受到熟練雕工數量的限製,在他的要求下,昌國印刷廠在短短半個月之內擴大了兩倍,各種詩詞、經典、文章象流水一樣,不斷地從印刷機取下、晾幹、裁剪、縫製成冊。此時,昌國印刷廠的兩大股東,一名股東在閨房之中,翻閱藏書,力求做到每一個注解都有準確的出處和解釋,而另外一名股東則離開了昌國,回到了杭州,準備開始他的京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