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大宋征服史> 第491章 一唱一合問真相

第491章 一唱一合問真相

  “老君雲: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我等修行之目的,乃是悟道,得道,合道,分別對應不同根器。下根者悟道而忘道,中根者得道而行道,上根者合道而無道。但有一個簡單的問題,諸位很容易便會提出來,既然道衍化為萬物,為何萬物還要費盡心力再行合道之舉,此豈非與道相背逆?”


  “此乃道本身存在的理,於國家而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於萬物而言,盛及而衰,否極泰來;世間一些事物皆是由波動組成,也會產生各種波動,凡是波動,即有波峰、波穀。正如一個鍾擺,從此高處落下,滑到彼高處之後,便會從彼高處落下,滑回此高處。此乃萬事萬物之理,自古使然。”


  “而產生道之波動的根源便是道之無明。今日宇宙一切事物,大到星辰銀河,小到不可見之微小浮蟲,無論有情眾生,還是無情金石,皆源自於道之無明,所謂無明,便是沒有原因。世間許多事情,有先有後,惟有無明,沒有先後,為何沒有先後?因為無明與時間、空間無關,隨時可以發生,又永遠不會發生。”


  “老君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處一便是指混沌,亦可稱之為無明,此處二,便是陰陽對立,波峰波穀;此處三,便是陰陽和合,天地交融;陰陽合,而萬物長。”


  老子《道德經》自古以來有無數人進行過注解,邵雍、章惇、張載等人亦是研究《道德經》的行家,如今,沈方以兩世的經曆,換元境界的修為,對《道德經》所做的解釋,便是章惇、張載等人亦無法忽視。


  “世人皆知有形世界,而不知無形世界。世人皆知時間有如大江大河,浩浩蕩蕩,而不知我們所處的時間、空間本身也隻是更加廣闊世界的一部分,一個假象,時空之外,還有無限的世界。人生短暫,不過百年,百年之後,人的身體將化為塵土,可是人的精神卻曆經千年尚可保存,今日我們在學習老子、孔子的思想,兩位聖賢仿佛便在我們身邊。可見有形世界乃是夢幻泡影,而無形世界才是真如世界。”


  章惇親身經曆過秘境,也從沈方那裏聽說現實乃是靈界投射的事實,他知道在座學子必然有相同的困惑,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辦法提問,為了起到應有的講學效果,章惇便故意問道,“子矩,這有形世界,看得見,摸得著,怎麽能說是夢幻泡影,這無形世界虛無飄渺,如何又能說是真相?”


  沈方當然知道章惇的用意,“章學士這個問題很好,沈某想問關中學子,每個人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反應,形成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在這十八界中,色聲香味觸法本質皆是基於電磁波的細微波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是體內神經間腦電波流轉,但控製這六識的又是哪個?這六識存在於何處?”


  “有人說在心,有人說在腦,或許爾等不信,這世間有無頭之雞,亦能存活;而心髒隻是讓血液在體內循環之所在,與六識並無關係。有許多深奧之理,此時無法詳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思想、感情、記憶並不存在於身體這個有形之物中。”


  沈方之言過於驚世駭俗,關中學子各個目瞪口呆,如是感情、記憶不存於身體,又能存在於何處?!

  “情緒是可以感染的,當然比如今日橫渠大講,諸位進入了一種思想碰撞的狀態,或許學子們會認為這是因為聲、色、味等六觸、六識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在有形世界中。但若是修行之人,便可以輕易地感覺到每個人身上的靈氣,在此時已匯聚成一張網,沈某所言之事,通過這張網傳達到每個人的靈氣,成為此人的一部分。無論修行與否,都不會影響到每個人天生具有身體和靈體的事實,所不同的是,修行之人可以感受到靈體的存在,而沒有修行的人卻不能。”


  “講這麽多,隻是想與諸位分享一個事實,所謂修行,並非這具血肉之軀在修行,而是自己的靈體,這個真我在修行。我們常說的經脈、丹田、穴位,也並非在身體之上,而是在靈體之中。我們常說的意守丹田,並非讓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肚臍之下,而是意守在靈體的丹田位置。靈體所處的無形世界,或者說靈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根本就沒有丹田的具體位置,不去想它,它自然存在,刻意尋找,反而無從得來(注:與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理極為相似)。”


  “所以,意守丹田這四字,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要求反複檢點誠意,才有可能做到若存若亡,若即若離。自古以來,修行之法,不外如是。”


  “佛道兩家,常有觀呼吸法,四念住法,觀器物法,念經咒法。其本質都是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於某一外物,而後將此外物於習慣成自然中忘掉,從而進入這種修練的狀態。所以,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道法自然,一切自然之物皆有內在法門,聖學中格物致知,儒釋道三家修行方法並沒有區別,都是先集中注意力和精神,然後再舍掉放下。與其在修行之中多此環節,何不直接意守丹田,若存若亡。”


  “當然,讓諸位意守丹田,舍掉放下,並不是讓諸位什麽也不想。什麽也不想本身便是一種想,一種執念。此中玄妙,非言語能盡說,諸位修練時可自行體悟。”


  “沈某剛才說過,修行之時,不拘泥於時間、地點,甚至不限姿勢,口訣,但自古以來,無論儒釋道三家都提倡念誦咒語,並保持跏趺坐,這其中又有什麽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