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90,晁錯削藩

90,晁錯削藩

  公元前156年——前154年 文帝以笞刑代肉刑,笞者多死,景帝詔減笞數。晁錯為禦史大夫,屢言削藩。吳王等七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漢景帝即位也是大赦天下,賜爵一級。時值災年,景帝更是下令將所有租賦減半。


  漢景帝也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他聽說雖然廢除了肉刑改打板子,但打板子照樣能把人打殘廢,甚至把人打死,於是下令將打板子數減半。後來發現減半了還能把人致殘致死,就下令再減半,並且規定隻能打屁股,不能逮哪打哪。


  漢景帝在內政外交方麵都沒有什麽新舉措,按父祖的既定方針辦也就是了,包括和親政策。他唯一大的舉動就是削藩。


  削藩是他的師傅晁錯給他出的主意,目的是消除藩王對中央的威脅。


  想當年漢高祖擔心異姓王對中央構成威脅,所以把異姓王換成了同姓王。到了漢文帝時期,同姓王也開始不安分起來。第一個跳出來造反的是漢高祖長子劉肥的小兒子劉興居。


  劉興居也是氣昏了頭,不自量力發兵叛亂,打算跟漢文帝爭皇位。他以為自己能一呼百應,沒想到真打起來以後是孤軍奮戰。漢文帝輕易就把他滅了。


  不久淮南王劉長因為私仇殺死皇帝的欽差,驅逐朝廷派到他封國的官吏,屢次違法亂紀並且屢教不改,受到漢文帝嚴厲斥責。劉長不服,竟然聯絡匈奴準備謀反。漢文帝把他逮捕,廢黜王位流放邊疆。


  藩王造反引起漢文帝的擔憂。漢文帝的智囊賈誼建議漢文帝削藩。他的削藩辦法是“割地”。這個割地不是割自己的地而是割藩王的地,把大的封國拆分成一堆小的封國。這樣藩王就再沒有能力謀反了。漢文帝按照賈誼的策略把淮南國拆分成四國,把齊國拆分成六國。


  漢景帝上台後,他的智囊晁錯也建議他“削藩”。晁錯的辦法是“弱枝強幹”,也就是找各種理由收回藩王的封地,使皇帝的地盤一步步增加,藩王的地盤一步步消減,最終使藩王喪失跟皇帝叫板的能力。


  晁錯在漢景帝當太子時就是漢景帝的智囊。漢景帝對他言聽計從。


  晁錯本是法家弟子,後來被漢文帝派到儒生伏生那裏學習《尚書》。


  當年秦始皇下達“挾書令”,百家書籍除了皇家圖書館出於研究目的保留外,其他一律燒掉。伏生舍不得燒書便把《尚書》竹簡藏入屋壁。項羽燒皇宮、毀鹹陽時,皇家圖書館也未能幸免。伏生保留的《尚書》竟成了孤本。


  二十年後,呂後廢除了挾書令。伏生得知後立即將書取出。可惜書簡已經被耗子嗑了,隻拚湊出28篇。


  漢文帝挖掘整理百家書籍,得知了伏生的事,派晁錯去跟伏生學習《尚書》。


  學成歸來的晁錯成為通曉法儒兩家學問的全才。他向漢文帝匯報學習心得,深得漢文帝讚賞。於是漢文帝將他派到太子劉啟(漢景帝)那裏輔佐、教導太子。晁錯看問題眼光獨到,一針見血。漢景帝非常欣賞他,任命他為“家令”,也就是管家,幫自己處理家務。漢景帝即位後,任命晁錯為“內史”,也就是秘書,幫自己處理政務。


  自古以來,秘書能當老板的家。朝廷很多大政方針其實都是出自晁錯之手。


  時任丞相的申屠嘉感覺自己在漢景帝那裏說話越來越不好使,遷怒於晁錯。恰逢晁錯為了上下班方便,在太廟牆上開了一個門。申屠嘉立即向漢景帝投訴晁錯。損害太廟一草一木都是大罪,何況在太廟牆上鑿洞。但是漢景帝有意袒護晁錯,說那堵牆不是太廟的圍牆,隻是太廟外圍的短牆,鑿門無所謂。申屠嘉知道漢景帝袒護晁錯卻沒有辦法,回到家越想越生氣,結果吐血而死。


  申屠嘉死後,漢景帝提拔晁錯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禦史大夫相當於中央紀委書記兼中央*****。晁錯一步登天,從中央辦公廳主任連升三級進入中央最高決策層。


  晁錯做了禦史大夫,削藩的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晁錯建議從吳王劉濞下手。


  吳王跟漢景帝有齷齪。當年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的太子進京麵聖。留京期間,漢景帝跟吳王太子下棋消遣。西漢時候流行博戲,據說是象棋的雛形,不過據出土的實物看更像現在的“大富豪”。兩人下棋期間,因為爭棋路發生了爭執。皇太子一氣之下抄起棋盤把王太子給砸死了。


  雖然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但也僅僅是那麽一說。雖然死者貴為王子也隻能死了白死。


  吳王看到兒子豎著出去橫著回來又驚又悲又怒又恨,從此托病再不入朝。漢文帝也覺得理虧,派人送去一個手杖,告訴他你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不能來就別來了。自己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


  漢景帝上台後,吳王劉濞更是不來朝拜。漢景帝沒說什麽,晁錯竄唆漢景帝削他。


  晁錯說就照他不來朝拜這條就可以殺了他,何況他已經有了反狀。晁錯所說的反狀是指吳王有錢並且收買人心。


  吳王的封地在現在的江蘇一帶,那裏不僅是魚米之鄉還有令人眼饞的兩大特產:銅和鹽。這兩樣在當時就是錢的代名詞,和現在金和銀一樣,所以吳國富得流油。


  據《史記》記載:吳王因為有錢就下令免了吳國百姓的賦稅,由他代為向朝廷交納。朝廷派什麽勞役下來,也是由他出錢代替。兵役不能免,吳王就給士卒發放誤工補貼,價錢非常公道。逢年過節吳王會記得給知識分子、孤寡老人、貧困家庭什麽的包個紅包。其他郡國來吳國抓人,即使是證據確鑿的逃犯,吳王也不會答應。所以吳國百姓對他擁護又喜歡。


  不僅如此,吳國的農業、造船、冶金、漆器、竹器、紡織也非常發達。這也有吳王劉濞的功勞,說明劉濞治理得好。


  吳國百姓打心眼裏擁護劉濞,劉濞死了還懷念他。蘇東坡有詩雲:“老濞宮粧傳父祖,至今遺民悲故主”。揚州有座大王廟,也叫吳王廟、財神廟,始建於漢代,就是百姓為祭祀吳王而修建。


  按理說這麽好的王應該受到中央的讚賞才對,但事實恰恰相反,吳王受到朝廷的猜忌。晁錯認為吳王這是收買人心圖謀造反。他的邏輯跟功高蓋主一樣,你功高、德高、威望高、錢多,任何一樣東西蓋過天子都會對天子造成威脅。更何況吳王跟漢景帝有舊怨,造反的概率比其他諸侯高。吳國國富民強,如果造起反來朝廷難以應付。晁錯建議漢景帝必須盡快處置,否則就難辦了。晁錯的處置的辦法就是削藩,防患於未然。


  漢景帝說人家本來沒反,咱這麽一折騰再逼反了人家怎麽辦?

  晁錯說你削他也反,不削也反。削他,把他逼反了,禍反倒小。不削他,等他羽翼豐滿了再反,禍就大了。


  漢景帝非常信任晁錯,說那就削吧。


  但是漢景帝要處罰吳王的決定遭到群臣的反對。因為吳王不肯來朝的原因大家都清楚。你殺了人家兒子,人家不來朝拜情有可原。漢景帝自己也覺得理虧,就把削吳王的事暫且放下了。


  緊接著,楚王劉戊來朝。晁錯對漢景帝講,削他!有人揭發他在薄太後大喪期間玩女人。


  國喪期間玩女人屬於行為不端,但被晁錯上綱上線到私奸**之罪。


  漢景帝以此為借口削去楚王的一個郡。楚國三郡變兩郡。


  趙王劉遂不知道犯了什麽事,被漢景帝削去一郡。


  膠西王劉卬賣官鬻爵被削去六縣。


  漢景帝以各種各樣的借口削奪藩王的封地,逮點錯就割下一塊肉去。趙國和膠西國的國土幾乎被腰斬。


  諸侯為之震動。


  諸侯也不是傻子,明白漢景帝開始算計他們。沒有實力的諸侯沒辦法,明不明白都隻能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賴活著。有實力的諸侯看透漢景帝的花花腸子後開始設法抵製。


  吳王已經知道朝中正在討論怎麽削他,決定先發製人。他暗中串聯其他諸侯反抗漢景帝的削藩。膠西王第一個入夥,隨後又把齊王、濟南王等五個兄弟拉進來。吳王又拉來楚王、趙王、淮南王等人。


  這十國都是跟漢景帝或漢文帝有過節的。齊國六國和淮南國對漢文帝不滿。其他諸侯對漢景帝不滿。


  漢景帝還不知道吳王串通十國謀反的事,拍板削去吳國兩郡。吳國一共三郡,一下失去大半。


  吳王不想反也反了,通告天下“清君側”。


  “清君側”的意思是說皇帝身邊有小人了,竄唆皇帝做壞事,我們要替皇帝清除奸佞。我們不是反漢景帝,是要除掉晁錯。晁錯挑撥離間我們劉家人,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六王馬上起兵響應。一共七國之兵殺奔長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