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董卓專權
公元189年——190年 董卓廢立皇帝,專權朝廷。袁紹、曹操等起兵反叛。
董卓自打看見少帝劉辯的第一眼起就瞧他不上。傻乎乎的、肉巴巴的、畏畏縮縮、語無倫次,沒有一絲大國領袖的風範。他看中了劉辯的弟弟劉協。別看孩子才9歲,小嘴巴巴的,能說會道、有條有理、不卑不亢,透著那麽機靈。
董卓決意更換皇帝。
他換帝也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則立威,二則有擁立之功,三則把自己包裝成外戚,四則打擊何太後的勢力。
皇帝廢立都是他說了算,一定會令群臣敬畏。他擁立劉協為帝,劉協一定會對他感恩戴德。他作為董太後的本家親戚,有機會成為新一屆外戚。何太後即使不被廢掉,也變成有名無實的太後。
董卓自稱是董太後的親戚,估計是冒認,也可能是董太後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史書隻是說董卓“與太後同族”。
董卓跟袁紹商量,說劉協這人看起來不錯,想立劉協為帝。袁紹不同意。劉辯哪做得不好了,你要廢他?你想廢嫡立庶,大家也不會答應。
董卓大怒,按著佩劍罵道:“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這是**裸的威脅。
袁紹也不示弱,握著佩刀反唇相譏:你以為天下豪傑就你董卓一個嗎。說完,掉頭就走。
出了門冷靜下來,袁紹開始後怕。京城現在是人家的地盤,在人家地盤上跟人家作對不是找死嗎?袁紹不敢再在京城待下去,離開洛陽跑回老家。
袁紹也有軍隊,但沒有人家多。並且董卓現在控製了京城、控製了朝廷,如果袁紹領兵跟董卓打可能會讓人說成謀反。軍隊也不一定聽他的。他隻能放棄軍隊,逃回老家。
董卓決定霸王硬上弓,不跟群臣廢話,明告訴他們我要仿效伊尹、霍光廢立皇帝,誰反對我就軍法從事。
群臣傻那了,不知所措。
盧植不服,出言反對。伊尹、霍光廢立皇帝是因為皇帝無德。現在皇帝還小,看不出哪裏失德。你拿伊尹、霍光的故事說事不能服眾。
董卓當場就要殺盧植,被群臣勸住。董卓宣布罷免盧植黨內外一切職務。
盧植散朝後就逃走了。
董卓帶領群臣去見太後,逼太後下詔廢了自己的兒子。母子倆在殿上哭哭啼啼卻也無可奈何。群臣害怕董卓,誰也不敢出聲。
儒生講究忠,講究義,但寶劍在那一橫,什麽也不講究了。
董卓把劉協扶上皇位正式登基,是為漢獻帝。
鄧太後被董卓軟禁在後宮,不久又被董卓毒死。
漢獻帝“以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相國是當年漢高祖劉邦為漢朝第一功臣蕭何私人訂製的職務,後來停用了。東漢不設相國,連丞相都不設,擔心相的權力過大難以控製。現在漢獻帝把這個頭銜給了董卓。
說是漢獻帝給的,其實說董卓自己給自己的。董卓以輔政大臣的身份代理朝政,漢獻帝不過一個擺設或傀儡而已。
董卓還把當年蕭何的待遇給了自己。那就是朝拜皇帝的時候不必自報姓名,進入大殿不用小步跑,並且可以不脫鞋不解佩劍。這些待遇當年的“跋扈將軍”也享受過。董卓用這些特權來突出自己特殊的地位。
董卓去皇帝可以不解佩劍。但官員來見他,不解佩劍就是大不敬。侍禦史(禦史大夫的助理)來向董卓匯報工作,忘了解佩劍,被董卓看到後亂棍打死。
董卓非常殘暴,動輒殺人。朝中官員非常怕他,也非常恨他。
董卓無故廢帝被士人官員視為亂臣賊子。袁紹、曹操等人謀劃興兵討伐他。
董卓原本有機會把政局迅速穩定下來,但他出於私心擅行廢立把自己變成全國臣民的公敵,也把政局搞得更加混亂。國家也因此走向分裂。
董卓一介武夫,生性好勇鬥狠缺少謀略,在國家最需要安定的時候製造了更大混亂。
其實蹇碩、何進、袁紹莫不如此,他們和董卓一起斷送了東漢王朝。
董卓進京之後,袁紹跑了。緊跟著曹操也跑了。
曹操是前朝宦官曹騰養子的兒子,宦門之後。曹騰服侍過漢安帝、漢順帝等四位皇帝,對漢桓帝還有擁立之功被封為侯。他的養子曹嵩(據說本姓夏侯)靠著曹騰的關係官至太尉,位居三公。
曹操小時候調皮搗蛋,不務正業,嘴裏沒句實話,非常討人厭。後來喜歡上武藝和兵法,到處抄錄古代兵法加以研究。長大後通過舉“孝廉”做了官。
所謂“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但實際上都是***進入官場的途徑。沒有後門,即使是“孝廉”也難以獲得推薦。
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縣一級的公安局長)。但上任伊始就把違反宵禁命令的蹇碩叔叔棒殺,受到宦官的排擠。
黃巾之亂時,曹操因為懂兵法被任命為騎都尉(騎兵部隊的中級將領),因功升濟南國相。執政期間秉公執法,鐵麵無私,為政清正,政績突出,是少有的好官。
後來漢靈帝建西園軍,任命曹操為典軍校尉,成為高級將領。
董卓當權後,為了拉攏曹操,提拔他為驍騎校尉。但是這個官職是董卓專門為曹操新設的官職,具體是什麽級別、什麽職能史書都沒有記載,估計不是很清楚。奇怪的是,曹操聽到任命後馬上就跑了,跑了之後還遭到董卓全國通緝。
《魏書》說曹操認為董卓必敗,所以跑了。理由似乎有些牽強。棄官不做也不至於遭到通緝。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曹操假借獻刀之機刺殺董卓未遂畏罪潛逃。這個說法合乎邏輯但可能性不大。帶刀去見董卓恐怕還沒近身就已經被亂棍打死了。
驍騎校尉和曹操逃走有什麽聯係至今成謎。可能是董卓明升暗降奪了曹操的兵權,曹操相信董卓要對他下手,趕緊逃之夭夭。
曹操在逃跑的路上充滿驚險刺激,以至於惶惶如驚弓之鳥的曹操在逃跑路上發生誤傷事件。
曹操路過老友呂伯奢家想去借宿,半夜聽到磨刀聲,以為呂家人要害他,先發製人把這一家人全殺了。殺完發現是一場誤會。人家磨刀是準備殺豬宰羊招待他。曹操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件事在《資治通鑒》、《三國誌》上麵沒有提。《魏書》說呂伯奢一家確實要害曹操,曹操正當防衛。《魏晉世語》說是曹操“疑其圖己”殺了呂伯奢一家,屬於誤殺,但沒說因為什麽讓他起了疑心。《孫盛雜記》說曹操因為半夜“聞其食器聲”所以起了疑心。
殺完人,曹操“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三國演義》說曹操白天殺人,並且在已經知道殺錯人了的情況下仍然將錯就錯把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也殺了。殺完人還理直氣壯地講:“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資治通鑒》、《三國誌》、《魏書》都算是正史。但《魏書》是魏國人寫魏國事,中立性、公正性存疑。《魏晉世語》、《孫盛雜記》是記述名人軼事的雜史,史實跟演義摻和在一起真偽難辨。《三國演義》是純演義,曆史隻是個故事背景,人物事件都經過了藝術加工,不能當史書看。
所謂藝術加工就跟P圖或化妝一樣,通過有目的地挑選、解讀一些曆史事件或幹脆杜撰一些情節塑造出一個藝術人物形象。如果用史實來給這個人物形象卸妝,有的跟本人相差不大,有的儼然兩個人。
曹操被P成白臉,劉備被P成紅臉,卸妝之後誰是“奸雄”還真很難說。
《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流傳非常廣,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把藝術形象誤以為曆史的真實形象。其實藝術是藝術,曆史是曆史,一碼是一碼。
曹操在逃跑途中被一個縣令抓住,但旋即被放,這個故事被稱為“捉放曹”。
《資治通鑒》和《魏晉世語》說亭長(鄉派出所所長)抓到曹操送到縣裏,功曹(縣公安局長)已經看到通緝令,但認為天下大亂正是用人之際不應該抓豪傑,向縣長匯報之後把曹操放了。《三國誌》說是縣裏有曹操的熟人,熟人向縣長求情把他放了。《三國演義》說得誇張,縣長不但放了曹操還棄官不做跟他跑了。
曹操逃回到家鄉後“散家財,合兵得五千人”,廣發英雄帖號召征討董卓。
隨後袁紹、袁術等人也舉兵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