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開皇之治
589年——593年 隋文帝首創三省六部製、科舉製,輕刑薄賦,政治清明,啟開皇之治。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開始休民養息,專心內政。
隋文帝是曆史上少有的睿智、仁慈,富有進取和創新精神的皇帝。他推行的諸多新政成為後世皇帝立國的樣板。
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管理為州縣兩級管理,砍掉了郡,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給ZF減肥,給百姓減負。
他深化政治體製改革,首創“三省六部”製。這個製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是國家最高的權力機關。“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中書省負責製定hat to do,門下省負責審核hy to do,尚書省負責執行Hoo do。三部門分工協作、彼此製約,必須以皇帝為軸心才能正常運轉。
尚書省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負責官吏的任免與考核;戶部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主管戶口、賦稅等;禮部相當於教育部,主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負責軍事;刑部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管刑法;工部相當於建設部,主管工程建造等。
“三省六部”製把各部門的責任和權力劃分得非常明確,提高了辦公效率。
隋文帝還有一項創新也一直流傳到清代,那就是“科舉”製。
科舉相當於現在的“高考”,考上就有了“幹部”身份以後歸人事局管,考不上就什麽身份沒有以後歸勞動局管。雖然說錄取比例和現在公務員考試一樣低,但畢竟給平民當官提供了一個途徑。
以前選拔官員看重門第。夏商周實行“世卿世祿製”,也就是世襲製,父死子繼。在世襲製下,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做官機會。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老打仗出現“軍功爵製”。百姓可以靠軍功做上官,但是非常難。到了漢代實行“察舉製”,也就是推薦製。以仁孝禮讓著稱於鄉裏,有機會被推薦做官。但是察舉受豪門官宦控製,普通百姓很難得到舉薦。到了魏晉時期,曹丕推出“九品中正製”,按照家世﹑才德把人分為九等,讓不同等級的人出任不同等級的官。原本是想讓家世作為參考條件,主要是看品行和才能。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家世成為最重要的標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北魏,門第觀念更加嚴重,選拔幹部幾乎到了隻看門第不問才能的地步。
所謂門第就是本著“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隻能去打洞”的原則,把高幹子弟細分為幾等,比如膏粱、華腴、甲、乙、丙、丁,根據不同等級的門第分派不同等級的官職。
比如膏粱門第,必須是三世三公,ZZJC一級的高幹子弟,如三國時的袁紹之流。華腴門第是政治局委員一級,甲姓門第是國務委員一級,乙姓門第是省部級,丙姓門第是省部常委,丁姓門第是副省部級。非高幹子弟就歸入寒門,平民老百姓一個。
膏粱門第出身的人可以擔任省部級幹部,其他依次類推。寒門除非踩了狗屎運,否則沒有資格入仕,“隻能去打洞”。
門第選官製度把大批優秀人才擋在門外。
隋文帝創立的科舉製忽略了門第概念,主張無論貴賤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這是選官製度的一大進步,不但有利於提高幹部隊伍的素質,也為高幹子弟充斥的朝堂裏引入了新鮮血液。
造了“三省六部”這部好車,通過科舉選來了好馬,隋文帝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發揮馬兒的潛能,讓馬拉上車跑起來,飛起來。
隋文帝在“吏治”方麵想了很多辦法,下了很大工夫。用現在話講,下大力氣建設一支廉潔高效的幹部隊伍。
隋文帝的治國策略就是“寬以待民,嚴以待官”。對待百姓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貪官汙吏要像嚴冬一樣冷酷無情。他對待百姓講個“寬”字,對待文武百官就講個“嚴”字。同樣的罪過,擱百姓身上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沒文化,不知法、不懂法,情由可原,下不為例。但擱百官身上可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那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隋文帝的朝堂隨時預備著板子。犯錯的,“於殿前笞之”,當場摁倒“匹裏啪啦”一頓板子,直打你個萬朵桃花開;犯罪的,絕無寬宥。隋文帝規定:貪一文錢以上者,斬!貪一升糧以上者,斬!有時候在朝堂之上就把人殺了。
隋文帝常常派人秘密給官員送賄賂——用現在的行話叫“釣魚執法”。一旦有誰接受了賄賂,立即處死。
與此同時,隋文帝大力表彰優秀幹部。對政績突出者,無論是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毫不吝嗇,號召天下向他們學習。
經過隋文帝的治理,“州縣吏多稱職,百姓富庶”。隋朝的官吏也是曆朝曆代裏最廉潔的。
“政治是個綱,綱舉目張”。政治清明自然會帶來社會安定,百姓富庶。
隋文帝對百姓非常寬仁,分田地、減租賦、輕勞役、廢酷刑,減輕百姓的痛苦,促進社會發展。
他將“寬刑”的主張體現到他重修的法律——開皇律中,將前朝蠻族的諸多酷刑一一剔除。“開皇律”被後世當作立法藍本。
隋文帝規定死刑案件必須三審之後才能判決。地方法院審理完畢交最高法院複審。最高法院複審完畢再上報中央。他希望利用三審製度防止地方官草菅人命。
陝西有一年大旱,糧食欠收。隋文帝命人去了解一下百姓現在都吃些什麽。複命的人帶來一些摻糠的豆餅。隋文帝見之落淚,從此不肯再吃肉。
為了減輕災區百姓的負擔,隋文帝下令臨時遷到洛陽辦公。前往洛陽的路上遇到大批逃荒的百姓,隋文帝特意囑咐手下不要驅趕。於是百姓混雜在皇帝的車馬中同行。隋文帝不時撥轉馬頭躲避難民,看見行路困難的還讓侍衛去幫助一把。
隋文帝還是曆朝曆代裏最節儉的皇帝。他將“成由儉,敗由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他為了配止瀉藥,需要一兩女人化妝用的香粉,找遍後宮,沒有。他想賜給臣下的妻子一件裝飾用的織成衣領,找遍宮中,也沒有。高貴女人常用的東西在皇宮之中竟然遍尋不到,可見宮中節儉成風。
皇帝倡導節儉,這對百姓來說是個福音。
國庫糧食爆滿,堆積到走廊大廳上。隋文帝知道後很奇怪:我征收的租賦很輕啊,怎麽會有這麽多糧食?手下說:ZF開支比收入小,當然就越積越多。隋文帝於是下旨:“既富而教,方知廉恥,寧積於人,無藏府庫。”百姓富裕了,教化才容易推行。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所以藏富於民好過藏富於府庫。隋文帝下令再減天下租賦。
睿智的隋文帝不但擅長內政,也擅長外交。他使用胡蘿卜加大棒政策將突厥人控製在股掌之間。吐穀渾等其他各胡也不足為患。諸胡臣服,邊疆安定。
嶺南蠻夷叛亂,隋文帝連剿帶撫予以平定。當地蠻族首領冼夫人支持統一,忠於朝廷,在當地也有很高威望。隋文帝為她設府授印,令她輔助隋朝ZF管理當地人民。
雲南蠻夷叛亂,隋文帝派兵征剿一直打到比當年諸葛亮平孟獲還遠的地方。雲南各族都歸附了隋朝。
隋文帝文治武攻都有突出表現,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在他的治下,國泰民安,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展,人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晚年脾氣暴躁,火氣一上來就亂施刑罰,根本不管法律是怎麽規定的。好在他有直言敢諫的大臣及時勸阻。他也能在消氣之後知錯就改。
通常君臣都是配套的,明君配諫臣,昏君配佞臣。諫臣在昏君那裏混不下去。佞臣在明君那裏混不下去。
隋文帝嚴禁百姓使用假錢(分量不足的銅錢)。有人違禁在市場上使用假錢被官府抓獲。隋文帝下令斬首。
但是負責執法的大臣拒絕接受命令,要求按法律規定施行杖刑。隋文帝對他抗旨不尊很是惱火,大聲嗬斥他。但大臣據理力爭毫不退讓。隋文帝氣得扭頭就走。
不過隋文帝氣消以後還是收回了成命。
隋文帝讓一位大臣去檢查養馬場。大臣查出各地養馬場隱匿不報的馬匹竟有兩萬之多。
隋文帝大怒,下令將所有負責養馬場的官吏全部斬首,共計一千多人。
大臣不同意,認為刑罰太重。隋文帝大發雷霆,高聲怒罵,堅持要殺。
大臣說,那你就把我殺了吧。我願意用我這條命換那一千多條人命。
隋文帝清醒過來,向大臣道歉認錯。隋文帝認為他敢於犯言直諫應該重用,給他升了職。
有時候大臣沒有提出諫言但民間把問題反映上來了,隋文帝也能及時糾正。
隋文帝厭惡天下盜賊太多,下令偷一文錢也要斬首。
有三個人合夥偷了一個瓜被官府抓住,拉到鬧市砍頭。這件事傳開對盜賊的確起到了威懾作用,但同時也在百姓之間造成恐怖氣氛。
有幾個劫持了官府的執法人員,對他講:我們不是盜賊,隻是想替冤死的人說話。你替我們稟報皇上,自古就沒有偷一文錢也處死的法律。
隋文帝知道了這件事,下令把這條不合理的命令廢除。
不過隋文帝年紀越大脾氣越大,有時候大臣攔也不住,甚至把自己命搭上的時候也有。所幸這樣的事情很少,沒有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