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240,吐蕃犯唐

240,吐蕃犯唐

  670年——680年唐朝盛極而衰。吐蕃、突厥、新羅等輪番作亂。TJ精兵強將不再,疲於應付。


  ??滅亡高麗使唐高宗的武功達到極盛。但隨即慘敗於吐蕃標誌著唐高宗的武功盛極而衰。


  ??連年征戰不僅使國力受損也使百姓的厭戰情緒高漲。百姓不樂意參軍也不樂意參戰。參軍參戰對他們沒什麽好處,隻有害處。


  ??唐朝能征慣戰的戰將也出現斷層。唐高宗讓七老八十的李世勣出征高麗說明唐朝實在沒人了。蘇定方也老了。兩人在滅亡高麗後不久先後離世。唐太宗時代留下的戰將隻剩下薛仁貴一個。


  ??唐太宗時代名將如雲。唐高宗時代幾乎沒有新麵孔出現,隻是在吃唐太宗的老本。


  ??討伐吐蕃時唐高宗給薛仁貴配備的副將郭待封倒是個新麵孔。但那家夥簡直就是一個蠢貨,害得薛仁貴全盤計劃落空,慘敗於吐蕃。


  ??打仗不光看主帥的本事,也需要將士們同心協力的配合。主帥下令沒人執行、將士出工不出力都沒辦法打勝仗。


  ??唐高宗病魔纏身也不想再開疆擴土,隻想守住現有的領土就得了。但是缺少精兵強將守住已有成果也是不易。


  ??從東北到西邊一直不很太平。吐蕃人在西邊明裏暗裏跟唐朝爭奪西域控製權。高麗人不斷反叛讓TJ占領軍疲於應付。


  ??新羅很不仗義。在受到高麗、百濟威脅時向唐朝搖尾乞憐,大敵剛去便忘了唐朝的救命之恩,開始跟唐朝反目。


  ??很多高麗百姓不願意接受唐朝的統治,舉家逃往新羅。新羅開門笑納。並且,新羅還允許高麗叛軍在新羅建立流亡TJ指揮高麗叛亂,冊立高麗叛軍首領為高麗王。


  ??新羅出兵進攻百濟舊地,一氣攻陷82座城池。


  ??高麗、百濟現在屬於唐朝,新羅招降納叛攻城略地無異於與唐朝為敵。


  ??唐高宗終於忍無可忍,派大將高侃領兵東征高麗。


  ??高侃曾參加過滅高麗之戰,對高麗的情況比較熟悉。


  ??671,年,高侃率軍在安市(遼寧鞍山海城市)擊敗高麗叛軍。次年,高侃進軍白水山(大約在韓國全州境內),再次擊敗高麗叛軍。新羅派軍救援白水山,也被高侃擊退。高侃的副將李謹行又在瓠蘆河(韓國臨津江)西岸擊敗高麗叛軍。殘餘的高麗叛軍逃到新羅。


  ??高侃花了三年時間重新收複了高麗。


  ??新羅公然派兵與TJ對戰,等於公開向唐朝宣戰。唐高宗不能不做出反應。他下令廢黜新羅王,派劉仁軌率兵護送新羅王的弟弟金仁問回國即位。


  ??劉仁軌率軍橫渡瓠蘆河與新羅軍決戰,擊敗新羅軍,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大概在韓國首爾附近)。與此同時,李謹行也殺入新羅,三戰三捷。


  ??新羅王眼見有亡國之憂,趕緊向唐高宗請罪服軟。


  ??武則天向唐高宗提出十二條建議,其中一條就是息戰。這十幾年來唐高宗連年用兵,民力財力兵力消耗太大。再加上水旱災害、封禪泰山,百姓負擔過重,社會矛盾加深。武則天希望停止戰爭,與民休息。


  ??唐高宗也不想打了。收複高麗就打了數年。再打下新羅又得需要多少年?如果把軍隊都調往新羅,吐蕃肯定又會趁虛而入。


  ??唐高宗就坡下驢,宣布赦免新羅王的罪行,恢複了他的王位,召回新羅王的弟弟金仁問。同時唐高宗命令劉仁軌率軍撤出朝鮮半島趕赴西北防禦吐蕃。


  ??唐高宗“風眩”病越來越重,頭昏眼花,無法理事。他想讓武則天攝政。朝臣不同意。有太子不用,讓皇後臨朝聽政,自古以來都沒有這樣的先例。


  ??唐高宗於是便打算禪位太子李弘,自己去做太上皇。


  ??李弘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長子,在武則天做了皇後之後被立為太子,現在已經23歲。唐高宗病重期間曾讓太子監國,感覺太子辦事還行。


  ??可唐高宗剛有禪位的想法,還沒來得及去做,太子就突然得急病死了。


  ??因為太子死得蹊蹺,坊間傳言皇後武則天毒死了太子。《資治通鑒》說:“時人以為天後鴆之也”。大家都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太子。但是大家隻是懷疑,誰也沒有證據。


  ??唐高宗親筆寫的悼詞裏麵說太子聽到父皇將要傳位給他時悲痛不已,痛哭流涕,以至病情加重,最終不治。也就是說,太子原本就有病,受到刺激,病情加重導致不治身亡。


  ??太子究竟是怎麽死的,這是一個曆史之謎。


  ??太子死了,唐高宗隻得立武則天的次子李賢為太子。禪位的事隻能先放放,唐高宗勉為其難地幹下去。


  ??676年,唐高宗接到了吐蕃侵犯鄯州(青海海東樂都區)、廓州(青海海東化隆縣)、河州(青海臨夏)、芳州(在青海東南部)等州的軍報。


  ??唐高宗不想用兵,但麵對吐蕃威脅也不得不做出反應。長安地處西北,唐高宗不能不關心西北地區的安危。


  ??唐高宗請老將契苾何力領兵去迎戰吐蕃。誰料想,契苾何力還沒動身就得病死了。反擊吐蕃的計劃受挫。


  ??吐蕃擴張勢頭很猛,吞並青海之後又染指甘肅,入侵疊州(甘肅跌部縣一帶)、扶州(四川九寨溝一帶)。唐高宗忍無可忍,決心討伐吐蕃。


  ??在討論主帥人選的時候,劉仁軌主動推薦中書令李敬玄。中書令相當於宰相。


  ??劉仁軌推薦李敬玄不是因為李敬玄能幹。恰恰相反,李敬玄根本不是做主帥的料。劉仁軌推薦李敬玄是想看李敬玄的笑話。劉仁軌坐鎮西北,向朝廷提出了很多治軍的建議,都被李敬玄嗤之以鼻。那時劉仁軌已經77歲,在李敬玄眼裏已是半截入土的老糊塗。李敬玄覺得沒必要拿一個老糊塗的話當真。劉仁軌心懷怨恨,推薦李敬玄去戰吐蕃。我老了,不中用了。你牛叉,那你去打啊。


  ??劉仁軌因為私怨拿軍國大事當兒戲。


  ??唐高宗也是糊塗,以為劉仁軌說的是真話,當真拍板讓李敬玄掛帥。李敬玄連忙推辭還惹唐高宗不高興了。劉仁軌也是文官,帶兵打仗不是打得挺好嗎?你怎麽就不能去呢?為了國家,你怎麽能推三阻四呢?


  ??李敬玄沒轍了,隻好硬著頭皮率軍出征。


  ??678年,李敬玄率軍18萬西征吐蕃。


  ??TJ在龍支(青海海東樂都區南)遭遇一股吐蕃軍隊,一戰而勝,取得開門紅。


  ??李敬玄於是開始輕敵,派兵深入青海腹地尋殲吐蕃軍。他的前鋒劉審禮很爭氣,很快就找到吐蕃軍的主力部隊。吐蕃軍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將劉審禮包圍。劉審禮急忙向李敬玄告急。


  ??按理說,李敬玄達成作戰意圖,應該立即加速前進與敵決戰。事實正好相反,李敬玄聽說劉審禮遭遇吐蕃大部隊,突然心生怯意不敢交戰,於是乎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劉審禮以寡敵眾,最終不敵吐蕃全軍覆沒。


  ??李敬玄聞知大驚失色,鞋都顧不上穿就倉皇逃走。負責帶兵的兩位將領王杲和曹懷舜也是驚恐萬狀,把糧食都扔了,狼狽而逃。軍中編歌譏諷他們:“洮河李阿婆,鄯州王伯母。見賊不敢鬥,總由曹新婦”。暗諷他們都是娘們。


  ??TJ後撤至承鳳嶺(青海海東樂都區西南),挖壕溝固守。


  ??吐蕃軍很快就追上來把李敬玄團團圍住。


  ??李敬玄想跑又怕跑不了,想固守待援又苦於沒有糧草,左右為難,無計可施。


  ??危急時刻,百濟降將黑齒常之挺身而出。他率領五百敢死隊夜襲吐蕃,殺散吐蕃軍,護送大部隊安全撤退。


  ??這次出征寸土未收反倒損兵折將大敗而回。


  ??唐高宗得到戰報大失所望,讓群臣獻策如何對付吐蕃。


  ??大家說什麽的都有,有說和親的,有說防守的,有說進攻的,莫衷一是。


  ??有人上書唐高宗評論此次戰事失利。他說:治國的關鍵在於選拔合格的文武官員。但現在選拔文官隻看他的文辭是不是華麗而不看他是不是有治國的才幹;選拔武官隻看他是不是擅長騎射而不看他是不是擅長謀略。這樣選拔出來的官員難免平庸,對於治國是非常不利的。其次,無論治國還是治軍都講究賞罰分明。有功不賞,有罪不罰,治國治軍都不可能成功。現在對有功將士的獎賞非常吝嗇。蘇定方、李世勣兩伐高麗,朝廷都沒有對有功將士進行賞賜或者升職賜爵。薛仁貴、郭待封打敗仗,朝廷也沒有按照軍紀處罰。如果依律處死薛仁貴,之後的將領誰還敢打敗仗?選官務虛不務實,賞罰不明,如何能指望打敗吐蕃?

  ??唐高宗認為這個人講得太好了,把上書人提拔到中書省任職。但對於他的建議,唐高宗並沒有認真實行。


  ??唐高宗歡迎進諫,但沒有照做的勇氣。


  ??其實類似的建議劉仁軌當年在百濟也提過。唐高宗也認為說得很好,但就是沒有實行。所以說什麽都是白說。


  ??敗兵而回的李敬玄沒有受到任何處罰。敗兵之將都沒受到處罰,推薦無能的人做主帥的劉仁軌自然也不會被追究連帶責任。


  ??唐高宗讓李敬玄駐軍鄯州防禦吐蕃。但李敬玄已經被嚇破膽,一刻也不想在前線待著,稱病請求回京。唐高宗批準。李敬玄回來後回到中書省上班。唐高宗看他根本不像有病的樣子,大怒,將他貶為地方刺史。


  ??李敬玄受到處分是因為說瞎話而不是因為兵敗。兵敗喪師本是殺頭的罪反倒什麽事沒有。唐高宗賞罰不明、姑息縱容使TJ的戰鬥力日益衰弱。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