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360,洪武之治

360,洪武之治

  1388年——1393年明太祖致力於戰後恢複,勤於內政,史稱“洪武之治”。


  ??1388年,雲南麓川(雲南瑞麗)百夷首領思倫發聚眾叛亂。叛眾多達三十萬。


  ??沐英率領三萬精銳騎兵前去討剿。司倫發派出象兵迎戰。


  ??戰象背負戰樓,身披鎧甲。叛兵站在戰樓中居高臨下向明軍投擲短槊。好在沐英帶來了火器營,命令火器營士卒手持火銃排成三行,依次射擊。火銃齊發,聲震山穀。戰象受驚,抹頭就跑。叛軍的陣型被衝亂。明軍趁勢衝鋒,大敗叛軍。此戰明軍“斬首三萬餘級,俘萬餘人”。


  ??司倫發率領殘兵逃走。但是在明軍的壓迫下,司倫發不得不向明軍投降。


  ??同年,明將藍玉得到一個重要情報,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躲在捕魚兒海(外蒙的貝加爾湖)。


  ??元帝愛猷識理達臘得病死了,傳位給弟弟(也有說法是兒子)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躲在大漠深處,時不時南下劫掠明朝邊境。


  ??藍玉請示明太祖後率領15萬北上搜捕脫古思帖木兒。


  ??明軍偃旗息鼓,倍道兼行,翻山越嶺,橫穿沙漠,長途跋涉800裏來到捕魚兒海。明軍到達捕魚兒海的時候正趕上刮沙塵暴。黃沙漫天,對麵不見人。脫古思帖木兒正在和眾臣在大帳裏喝酒,絲毫不知道明軍已經迫近。


  ??明軍一聲呐喊衝擊敵營,見人就殺,見人就砍。蒙古人炸了窩,四處奔竄。脫古思帖木兒得知明軍殺來,跳上一匹馬就跑。無人指揮的蒙古軍被明軍全殲。


  ??脫古思帖木兒帶著太子、丞相等數十人逃往和林,途徑地頭蛇也速迭兒的地盤。


  ??也速迭兒是當年和忽必烈爭奪大汗之位的阿裏布哥的後人。他見脫古思帖木兒如喪家犬一般,氣不打一處來。想當年你老祖宗出陰招奪了我老祖宗的大汗之位,結果搞得蒙古大分裂。現如今你們這幫不肖子孫又搞丟了幾代蒙古人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盤。當年的大汗隻想著進攻,你們這幫家夥隻知道逃跑,喪師失地,節節敗退。


  ??也速迭兒派兵捉來脫古思帖木兒,一根弓弦送他上了西天。


  ??也速迭兒弑君自立,自稱全蒙古的皇帝,號召全蒙古都統一在他麾下。但全蒙古都不承認他這個皇帝,紛紛脫離元朝自立。蒙古草原重回一盤散沙混戰一團的狀態。


  ??蒙古陷入內亂,朱元璋也就懶得理了,之後再沒有出兵北伐。朱元璋北伐目的主要是為了消除邊患而不是開疆擴土。大漠荒無人煙,既不能駐兵也不易屯耕,打得下來守不住,索性不要,省得勞民傷財。


  ??朱元璋南征北戰之後,中國傳統之地基本都被恢複,完成了中國的再統一。


  ??“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任務基本告一段落,明太祖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上麵。


  ??戰亂之後頭等大事就是要休民養息,恢複生產,把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明太祖告誡百官們說:天下初定,民力財力俱困,要讓百姓休養安息。


  ??怎麽能做到這一點呢?


  ??“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明太祖首先強調廉潔。廉潔的官員才能夠約束自己造福百姓。


  ??作為來自社會最低層的窮苦人,明太祖最清楚貪官汙吏對老百姓的禍害有多大。如果當官的老想著怎麽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肯定好過不了。


  ??為了達到“救濟斯民”的目標,明太祖一方麵提倡節儉,愛惜民力,一方麵想方設法促進經濟發展。


  ??明太祖在宮中吃穿用度都很節省,地下掉個線頭都要人撿起來。他也不搞什麽大項目,盡量不去打攪百姓的生活,讓百姓安心生產。他希望自己身體力行能給其他人做出個榜樣。


  ??他盡可能降低百姓的稅賦壓力,鼓勵百姓投入再生產。


  ??他組織百姓開荒田,修水利,恢複生產。連百姓應該在房前屋後種幾棵棗樹、幾棵桑樹這些小事都想到了。


  ??棉花因為明太祖的大力推廣而普及。


  ??明太祖以錢物補貼的方式鼓勵百姓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河南、淮南之地,恢複那裏的農業生產。


  ??邊防駐軍在當地屯田,每個士兵五十畝地一頭,自給自足,減輕內地百姓的負擔。明太祖自豪地說: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太祖認為農業是富國之本,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農業在明朝恢複很快。


  ??明太祖規定商業稅為“三十稅一”,也就是3.3%的稅。稅率很低。並且為了方便商人存儲貨物,明太祖特地安排地方政府建設倉庫,為商人提供倉儲服務。


  ??不過明朝的路引製度妨礙了商業的發展。百姓離家百裏必須向政府申請“路引”,否則杖刑甚至處死。這個規定對經商非常不利。


  ??另外,明朝對利潤大的商品實行專賣也限製了商業的發展。


  ??對於海洋貿易,明太祖更不支持。商船出海也得申請“號票文引”。並且百姓不得擅自建造兩桅以上大船,也就是說不能遠洋航行。後來倭寇橫行,為了防倭,明太祖甚至下令“片板不許入海”,連下海打漁都不可以。


  ??明朝重農抑商。明朝的農業有所發展,但商業,尤其是外貿,相對於宋朝大踏步後退。


  ??對於手工業,明太祖不重視也不抑製,相對於宋朝有一定的發展。


  ??明太祖向往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希望百姓留在家鄉,專心生產。他要求“農業者不出一裏之間,朝出暮入”。農民因此不得不過著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每天就是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回家睡覺。人員流動被認為是不安定因素。


  ??明太祖把全國變成一個大集中營,或者說一個清心寡欲的大寺院。。


  ??明太祖鼓勵青壯年投入到生產當中。對於失去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明太祖囑咐地方官要加以撫恤。八十歲以上老人享受酒肉糧食補貼。地方設立孤老院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


  ??在他的努力下,國內的經濟逐漸恢複,社會趨於安定。他的年號為“洪武”,史書因此稱他的治下為“洪武之治”。


  ??他在“救濟斯民”的同時也致力於“立綱陳紀”,撥亂反正。


  ??“立綱陳紀”用現在話講就是推進道德建設和法製建設。


  ??明太祖頒布了“大明律”,發行了“大誥[gào]”。大誥是配合貫徹“大明律”的普法教育讀本,用一些活生生的案例來解讀“大明律”,讓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知法、守法。


  ??他把學校建到鄉村去,立社學,推行教化。社學在傳授四書五經這些聖人之說的同時也進行普法教育。《大誥》是學校的必修課。


  ??明太祖恢複了科舉,讓學生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明太祖要求科舉考試以朱熹注釋的四書五經為標準答案,不允許學生自由發揮,更不許表達與四書五經不符的見解。科舉不考詩賦,隻考政論。後來又對文章的格式做了嚴格要求,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八股文有點類似詩賦與政論的混合體,既要求格式韻律,對仗排偶,又要求論述自己的政治觀點。考一篇八股文等於把詩賦、政論一起考了。你必須有相當的文學功底,並且精通四書五經,才能寫出一篇好的八股文。但是又要求技巧,又要求內容,這難度就大了。尤其是後來越來越強調格式,多個字少個字都不行,把八股文弄得華而不實,言而無物,成了形式主義的代名詞。


  ??不過最遭人詬病還是科舉限定四書五經,限定了人們的思想。考生們的論述都統一來自四書五經,無非考的是誰課本背得熟,對聖人的觀點理解得透。那自己的觀點呢?自己的思想呢?沒有了。如果有,那就是零分。比如人家讓你闡述“君是臣綱”,你拋開四書五經從眾生平等的角度來闡述,那不是找挨打嗎?你要從民主自由的角度闡述,挨打那是便宜你,沒準會問你個顛覆國家政權罪。


  ??古代言必稱孔孟程朱,文革時期是馬恩列斯毛,都試圖用一種思想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古有八股文,今有“黨八股”,都是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產物。


  ??MZD寫過一篇文章“反對黨八股”,“提倡科學和民主”。“科學和民主”的確是治愈教條主義、八股文以及一切形式的思想壟斷的良藥。但可惜的是MZD隻是隨口那麽一說,並沒有真正照做。他本人其實是最不講“科學和民主”的。試看“DYJ”、“放衛星”、“反右”、“文革”,哪一樣算是“科學和民主”?

  ??他寫那篇文章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大家盡量把文章寫得短小精煉一些,不要言而無物,搞得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他對統一思想更加看重。文革慘禍的發生就是源於他對一切“離經叛道”言行的剿殺。


  ??明太祖對統一思想也非常重視。四書五經就是他統一思想的工具。


  ??明太祖特地讓人重新審查四書五經,將其中有礙尊君的言論刪除。孟子因為說過“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話,被明太祖定為審查重點。《孟子》一書被刪節三分之一。


  ??明太祖恢複科舉推行教育的目的是出於政治的考慮,希望培養百姓的服從精神以方便自己的統治。但這種服從精神被培養起來後,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僵化。


  ??他對百姓他是以教育為主。但對於幹部,他的原則是“亂世用重典”。


  ??他首先加強對官員的政績考核。稱職的升職。不稱職的降職。碌碌無為的罷職。貪汙犯罪的交司法部門法辦。


  ??明太祖對官員貪汙犯罪零容忍。他常說:“吾處亂世,不得不用重典”。元朝把我們國家搞得亂七八糟的,我必須得用嚴酷的刑罰才能撥亂反正,恢複社會的正常秩序。


  ??明太祖是個非常嚴厲的老板。他經常告誡自己的臣子:不聽話,打屁屁!沒閑工夫跟你磨牙。


  ??臣下犯錯被他抓到,朝堂之上扒下褲子,“乒乓”一頓扳子。如果犯罪,那更了不得了。


  ??明太祖最恨貪官。他說:我能寬恕廉潔官員的小過,但對貪虐之徒,再小的罪過也不寬恕。他規定:貪汙60兩紋銀“剝皮實草”——就是把人剝皮做成“標本”,象布娃娃似的在皮囊裏填草,懸掛在官府公堂外,作為一個特殊的警示牌以儆[jǐng]效尤。


  ??60兩紋銀,擱現在也就合萬把塊錢,就得“剝皮實草”掛起來。這標準如果要放到現在,一個電線杆子掛仨也不夠使。


  ??不過,明太祖痛恨貪汙,卻舍不得高薪養廉,開給公務員的工資比唐宋低得多,養家都難。


  ??唐朝白居易做縣官時“吏祿三百石”。而明朝的七品官隻有一百石,僅比唐朝一個馬夫掙得略多些。白居易後來升為刺史,相當於市長,工資漲到兩千石。明朝同級別的官隻有五百上下。明朝的一品官才一千石。


  ??雖然說工資低不能作為貪汙的理由,但是人窮誌短馬瘦毛長,窮巴巴的官員天天看著白花花的銀子從手心裏流過,能不動心思?明太祖不明其裏還大發感慨:“本欲除貪,怎麽朝殺而夕犯”!我的刑罰已經夠殘酷的了,怎麽還有這麽多人前仆後繼以身試法呢?

  ??但話雖如此,管得嚴還是有用的。明太祖一朝官吏相對清廉。據說明朝200年的清官,有三分之二在他這一朝。


  ??明太祖對違法犯罪的官員絕不容忍,發現一個打擊一個,發現一批就打擊一批。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