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中華世紀談> 387,抗倭援朝

387,抗倭援朝

  1592年——1598年 萬曆怠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卻派出礦監稅使四處擾民,致朝野混亂。明軍抗倭援朝僥幸取勝。


  朝廷剛把李如鬆派往寧夏平哱拜之亂,朝鮮又爆發戰亂。


  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派出十萬大軍、數百條戰船入侵朝鮮。


  “關白”相當於宰相,比幕府將軍地位更高、權力更大。當時的日本天皇隻是名義上的GJYS。日本實權掌握在豐臣秀吉手裏。豐臣秀吉跟天皇的關係就相當於現在的日本首相和天皇。


  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軍閥混戰的局麵,統一了日本,隨後就開始擴張。第一個擴張目標就是朝鮮。


  朝鮮二百年沒打過仗,軍隊已經閑廢了。日軍登陸之後如入無人之境,橫掃朝鮮半島。


  朝鮮那時還沒脫離冷兵器時代。而侵朝日軍早已通過葡萄牙人裝備了火繩槍。日本兵采用三排輪射方式,三排火槍兵輪番射擊、裝彈,不間斷地打擊朝鮮兵,把朝鮮兵打得潰不成軍屍橫遍野。


  朝鮮國王棄城而逃向明朝求救。


  朝鮮向明朝稱臣。明朝有義務幫助朝鮮。並且明朝認為日本侵朝“實所以圖中國”,是衝著中國來的,所以決定抗日援朝。


  當時李如鬆正在平定寧夏之亂,一時半會回不來。救兵如救火,明朝等不及李如鬆回來,派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兩千騎兵馳援朝鮮。


  這兩千人殺到平壤,攜帶的火器因為途遇大雨無法使用,隻能使用冷兵器作戰。祖承訓貪功輕敵,揮軍殺入平壤。明軍掉進日軍的陷阱,幾乎全軍覆沒。祖承訓隻身逃回。


  朝廷震怒,將祖承訓革職查辦,調李如鬆率兵再戰日軍。在李如鬆沒回來之前,明朝以和談拖住日本。


  李如鬆從寧夏匆匆趕回,隨即又投入朝鮮戰場,率領4萬明軍精銳跨過鴨綠江。


  李如鬆的部隊裝備了火炮和火銃,沒有裝備鳥銃。鳥銃雖然早就傳到中國,戚繼光的部隊就裝備了鳥銃,但沒有很快普及開來。主要是量產問題拖了後腿。明朝生產槍管是用鐵板鍛造而成,合格率低,可靠性差,容易炸膛。明軍現階段還是使用粗笨的火銃。不過火銃雖然不如鳥銃,但明軍的火炮威力強大,可以彌補火銃的不足。李如鬆的部隊就裝備了大量的火炮。日軍其實也有火炮,但數量很少。日本資源短缺,造槍都費勁何況造炮。


  李如鬆率軍到達平壤。駐守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八千人。李如鬆部署軍隊“圍三闕一”,故意給日軍留出一條逃生通道。


  戰鬥打響後,明軍在炮火的掩護下發動進攻。李如鬆親臨前線指揮。他的坐騎被日軍炮火擊斃,他換匹馬繼續指揮衝鋒。不久,他連人帶馬又被炮火掀翻在溝裏,爬出來繼續往前衝。在李如鬆的率領下,明軍冒著槍林彈雨攻進平壤。


  日軍收拾殘兵棄城而逃。李如鬆早已在日軍逃生之路上埋伏下炮兵部隊。數百門火炮一起發動,驚天動地,火光一片。一半日軍當場喪命。


  日軍殘兵趁夜搶渡大同江,一溜煙逃進漢城。


  明軍馬不停蹄進逼漢城。李如鬆得到情報說日軍已經放棄漢城逃走,信以為真,督軍急進。沒想到他得到的是一個假情報。事實上,漢城日軍非但沒跑還得到後方日軍的增援。


  明軍在漢城附近遭到日軍的伏擊,雖然死戰得脫,但損失慘重。


  明軍隻得退守開城。


  得到增援的日軍出兵兩萬發動反攻。李如鬆率軍應戰,同時派出奇兵迂回到日軍背後,燒了他們的糧草。朝鮮水軍不斷騷擾日軍的海上補給線,使日軍的後勤不能及時送到。“倭遂乏食”,萌生退意。


  日軍提出議和。明軍回複,隻有交出漢城才有商量。日軍果然退出漢城,向釜山集結準備回國,並且交出了俘獲的朝鮮王子和大臣。


  雙方互派使者開始議和。


  戰爭告一段落。


  明軍陸續撤回國內,隻留一萬人協防朝鮮。


  李如鬆進京述職,因功封太子太保。


  先前萬曆承諾立儲,可第二年又反悔了。他讓人跟當時的首輔王錫爵講,我先把這仨兒子都立為王。等皇後生了兒子,我就有了嫡子了,那時再立太子不遲。王錫爵認為可行,替皇帝擬好了詔書。


  但這事被群臣知道後,輿論大嘩。皇帝說話不算數,耍花槍呢?群臣聯名上書萬曆,要求馬上立太子。王錫爵被大家認為喪失立場,遭到炮轟。王錫爵沒法幹了,隻能請求退休。


  萬曆又氣又無奈,不再提封王的事,但也絕口不提立太子。


  王錫爵退休了。萬曆讓吏部推薦首輔人選。吏部郎中(相當於中央各部位裏的司長)顧憲成力推王家屏。萬曆不同意,駁回。顧憲成再推人選,推來推去都是堅定的立太子派。萬曆怒了,將顧憲成趕走。


  顧憲成回到家鄉無錫,修複了一所廢棄的學校——東林書院,開始收徒授課。他授課不單講授四書五經,經常跟時政掛鉤,理論聯係實際。他也經常請一些政客來宣講他們的政治見解。一來二去,東林書院成了影響很大的政治沙龍。一幫人聚在這裏,討論時政,評價政治人物。他們批評朝中的當權者包括皇帝和他們的政策、做法。朝中支持他們的大臣予以響應。而反對他們的人稱他們為“東林黨”。那時候被稱為黨可不是什麽好詞,是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意思。


  萬曆最終選的是“柔而懦”的趙誌皋為首輔。趙誌皋是和事佬,誰都不想得罪。


  萬曆仍待在宮中“養病”。有人上書批評皇帝“十不如初”:跟太後關係不如以前親密了;祭祖也讓別人代替;不如以前好學,把經筵(大學士進宮給皇帝講讀經書,研討國事)都罷了。不如以前勤政;祭天也不去了;賑災不積極,派宦官下去開礦、收稅倒挺積極。不如以前節儉;不如以前虛心納諫;跟諸王關係也疏遠了;任賢用能也不如以前。


  有人把萬曆當前的狀態總結為“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簡而言之,什麽都不願意幹了。


  不過也得分什麽事。有人上折子說開礦、收稅的事。他積極著呢,馬上批,馬上辦。


  當時皇宮的坤寧宮突發大火,大火從坤寧宮蔓延到乾清宮。這兩座宮殿是皇帝、皇後的寢宮,是後宮的核心宮殿。萬曆正張羅重修,禍不單行,前三殿又燒了。前三殿是皇帝辦公地方,是前宮的核心建築。


  明朝皇宮就是現在的北京故宮。前三宮、後三宮坐落在故宮中軸線上。這些宮殿被燒毀後,大臣上朝,一進午門就能看到禦花園。


  重修前三宮、後三宮等於重修半個皇宮,工程浩大,花費巨大。


  但是國庫拿不出這麽多錢來修宮殿。寧夏、朝鮮兩場戰爭已經把財政榨幹了。


  怎麽辦呢?有人建議皇帝開銀礦。找出銀礦也就等於找到了聚寶盆搖錢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想怎麽花就怎麽花。萬曆很高興,馬上派出大批宦官以礦監的身份去各地找礦開礦。


  有人建議加稅,這個比開礦來錢還快,並且還沒有成本。萬曆馬上照辦。宦官作為皇帝的稅使,下到地方接管了當地的稅務部門,開征礦稅、店稅、商稅、船稅。


  宦官出去屬於皇帝的欽差,沒人敢惹。


  礦監奉旨開礦,說哪有礦就挖哪,根本不管會給別人造成什麽損失。比方礦監來到某處,當地伺候不周或不肯賄賂,惹礦監不高興了。礦監說誰家下麵有礦。手下立即動手拆房。房主不得不賄賂求免。


  稅使負責收稅,任意加稅攤派,設卡收費。你拿個針頭線腦去賣也得交稅。當地的工商業受到嚴重幹擾。受衝擊最大的是商業。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地設卡收費讓商人的買賣實在做不下去了。有的地方百姓不堪忍受盤剝起來造反。


  宦官一邊替萬曆撈錢,一邊為自己撈錢。民間怨聲載道。不斷有人上書萬曆要求撤回礦監稅使。萬曆不理。彈劾礦監稅使的人遭到宦官的打擊報複。


  後來民變越來越多,萬曆撤掉了幾個民憤極大的礦監稅使以平民憤,但仍不肯取消礦監稅使。


  1597年,朝鮮戰爭再次爆發。


  明朝跟日本的和談曠日持久,但最終以破裂告終。豐田秀吉要求跟明朝和親通貢,並且讓朝鮮把南部割讓給日本。明朝答應冊封日本,但不準日本通貢,要求日本立即撤兵並且發誓再不入侵朝鮮。雙方談判條件差距太大,最終導致破裂。


  日本增兵12萬乘坐上千條戰船再次入侵朝鮮。加上釜山留守日軍,日軍的總兵力達到14萬。日軍向漢城方向發起進攻。


  明朝得到戰報立即派兵增援朝鮮。


  當時,東北蒙古人進犯沈陽。朝廷留李如鬆對付蒙古人,派右僉都禦史(相當於中央巡視組組長)楊鎬率軍先行入朝。


  李如鬆率兵長途奔襲蒙古人的老巢,不幸遇伏戰死沙場。


  楊鎬率軍4萬進入朝鮮,率領明、朝聯軍向日軍發起反攻。兩軍在蔚山爆發激戰。


  蔚山日軍不多。他們使出緩兵之計,以詐降拖延時間等待援軍。楊鎬中計了。他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坐等日軍出來投降。等他發現日軍大部隊趕到對他形成反包圍時大驚失色,棄軍而逃。明軍無人指揮被日軍殺得大敗,損失慘重。


  楊鎬退守漢城收羅殘兵敗將,統計人數,傷亡兩萬人。楊鎬瞞下不報,向國內謊報軍情,把敗仗說成勝仗,把損兵兩萬說成損失百餘人。朝廷下令嘉獎。讚畫主事(相當於參謀長)丁應泰氣不過,上書揭發楊鎬的無恥行為。萬曆大怒,下令殺了楊鎬以正軍紀。時任首輔趙誌皋是有名的老好人,把楊鎬救下,僅僅給與免職處分。


  明朝增兵再戰。而此時日軍卻開始撤軍。


  取得蔚山之勝的日軍將領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豐臣秀吉不願他立功過多、聲譽過高,怕影響自己親兒子繼位,令他率本部軍回國休整。侵朝日軍一下少了一半人。


  明軍增援部隊入朝後再攻蔚山。而此時豐臣秀吉又得病死了。侵朝日軍一看老大都死了還打什麽打,於是全線撤退。


  明朝和朝鮮水軍聯手在海麵上追殺日軍,令日軍損失慘重。


  南海是朝鮮戰爭的第二戰場。明朝水軍跟朝鮮水軍聯手跟日軍艦隊周旋,打了很多勝仗。


  韓國有部電影《鳴梁海戰》描寫的是朝鮮戰爭中一次著名的海戰。朝鮮水軍以少勝多打敗了日軍艦隊。


  裝備了火炮和鐵甲的朝鮮戰船在朝日海戰中出盡了風頭。朝鮮的鐵甲戰船被稱為“龜甲船”,浮在水上象一個鐵殼烏龜。龜甲船冒著敵人的炮火衝向日本艦隊,連轟帶撞,把敵船打得粉碎。日本缺鐵,舍不得給戰艦披鐵甲,結果吃了大虧。


  但是海軍的勝利隻能幹擾日本的海上運輸線,扭轉不了整個戰局。主要戰場還是在陸地上。


  因為日軍主動撤退,這場戰爭最終以明朝和朝鮮一方獲勝而告終。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再次陷入內戰。德川幕府跟豐臣家族為爭奪日本控製權展開大戰。豐臣秀吉的那個養子臨陣反水,使豐臣家族一敗塗地。德川攻陷豐臣的據點大阪。豐臣家的武士全部力戰而死。豐臣秀吉的兒子切腹自殺。德川代替豐臣掌握了日本大權。日本從此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