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清朝與日本在屬國朝鮮爆發衝突,陸戰、海戰皆敗,向日本求和。
正在慈禧老佛爺慶壽緊鑼密鼓籌備的前夕,清朝和日本之間爆發戰爭。
日清戰爭發生在1894年,按當時天幹地支的紀年方法就是甲午年,因此這場戰爭又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朝鮮發生內戰。朝鮮國王李熙向清朝求援。朝鮮是清朝的附屬國。作為老大,清朝有義務出手相助。
但是日本借口保護使館和僑民也出兵朝鮮。他們突襲王宮扣押李熙,扶植起一個傀儡政府,簽了一個同盟條約。傀儡政府宣布廢除朝鮮跟清朝簽訂的所有條約,不再承認清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李熙請來的清軍轉眼成了侵略軍。而侵朝日軍搖身一變成了抗清援朝的誌願軍。
清廷預料到中日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火速向朝鮮增兵。
清軍的一艘巡洋艦和護衛艦護送第一批清軍增援部隊登陸朝鮮後返航,在豐島(在朝鮮海域)遭遇日本三艘主力艦。日艦不宣先戰襲擊了清軍戰艦。
清軍兩艘戰艦的噸位分別是2300噸、1268噸,時速分別是15海裏、12海裏。日艦的噸位是3150-4150噸,時速是18.6-23海裏。日艦裝備的火炮是速射炮,一分鍾打5發炮彈。清軍戰艦的火炮還是老式火炮,五分鍾打一發。
可想而知,戰鬥是一邊倒。清軍戰艦毫無招架之力,一艘重傷自沉,一艘帶傷逃走。
清軍戰艦在逃回國的過程中遇見第二批運兵船,急打旗語令其返航。但日艦速度太快了,第二批運兵船,包括一艘運送士兵的運輸船和一艘運送軍械的炮艇,被日艦俘獲。運兵船上的清兵拒絕投降,被日軍開炮擊沉運兵船,葬身魚腹。
日軍偷襲清軍運輸隊與47年後偷襲美國珍珠港,在性質上沒什麽兩樣,都是不講武德不宣而戰。
清朝被迫向日本宣戰。
日軍向清軍朝鮮駐軍發起攻擊。清軍統帥葉誌超是個貪生怕死之輩,遭到日軍襲擊後下令收縮防守,全軍退守平壤保住後路。半個朝鮮就扔給了日本人。
日軍再攻平壤跟清軍決戰。當時清朝援朝軍隊有一萬多人(另有說法不到一萬),而日本派去兩萬多人(另有說法一萬六千人)。戰鬥激烈進行當中,葉誌超估計難以取勝,向日軍請求停戰講和,並借停戰之機下令全線撤退回國。清軍棄城而逃,一路狂奔跑回國內。日軍在後麵追著打,順勢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
葉誌超回國後被清廷逮捕處斬。
陸戰剛剛結束,黃海海麵又爆發海戰。
清朝在向日本宣戰後調動北洋艦隊向朝鮮運送援軍。北洋艦隊安全把援兵送上島,但是在返航途中又遭遇到日本艦隊。
北洋艦隊當時有10艘戰艦,日本有12艘。
艦隊司令丁汝昌下令將艦隊排成“人”字形迎戰,以火力最強、裝甲最厚的旗艦定遠號為首衝向敵陣。
日本戰艦則是一字縱隊迎戰,靠近北洋艦隊後便向北洋艦隊的右翼迂回。
北洋艦隊艦首火力強,必須正麵應敵才能發揮最大戰鬥力。而日艦是側舷火力強,必須把戰艦橫過來迎戰。按理說日艦吃虧,把自己的側麵暴露給對方,危險度更高。
但是北洋艦隊六年沒有更新換代,炮還是老式後膛炮,最快一分鍾裝一發炮彈。並且炮彈是實心彈或黑火藥彈,破壞力小。而日艦早已換裝一分鍾6-10發的速射炮,並且使用爆炸力更大的KWS炸藥。
另外,日艦向北洋艦隊的右翼迂回,雖然把自己相對薄弱的船側暴露給對方,但靠清軍旗艦的遮擋避開了左翼清艦的攻擊。
丁汝昌見日艦靠近下令開炮。主炮轟隆一響,炮彈飛出去了,但是巨大的震動把艦橋震塌了。丁汝昌正站在高高的艦橋上指揮戰鬥呢,突然腳下一空,掉到甲板上了,當即受傷不起。
不管是軍艦有質量問題還是缺乏保養、年久失修,總之可以想見北洋艦隊很久沒有實彈訓練了。要不然艦橋問題早就暴露了。
大家一陣忙亂趕緊去救司令。這時日艦趁機衝過來一陣亂炮齊射。丁汝昌的旗艦是戰列艦,裝甲厚,抗揍。但是桅杆相對脆弱,被轟塌了。這下信號旗沒地方升,想指揮也指揮不了了。整個艦隊隻能各自為戰。
日艦先從清軍陣型的薄弱處下手,集中火力圍攻裝甲最薄、航速最慢的兩艘輕型巡洋艦。這兩艘鐵殼木船很快被打成重傷退出戰鬥。其中一艘戰船不久後沉沒。
清軍艦隊的陣線出現一個缺口。日艦一部穿插而過抄到清軍後麵,跟留在前麵的一部分日艦一起夾擊清軍。
清軍的指揮係統沒有備份。旗艦失去指揮能力後整個艦隊變成一盤散沙。無人指揮的清軍艦隊受到日軍兩麵夾擊後開始亂打一氣,有往前打的,有往後打的,也有躲得遠遠的。整個戰場亂套了。
混戰中,定遠號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炮彈穿透甲板,穿過彈藥倉,打入吉野主炮下方,破壞了轉動炮口的液壓係統。但可惜,這是顆實心彈。如果是KH彈,必定引爆彈藥倉,一彈就將吉野號結果。
巧合的是,定遠號也被日艦擊中彈藥倉。所幸黑火藥被引燃但沒爆炸,定遠號躲過一劫。但是船艙燃起熊熊大火不及時撲滅也會毀掉艦船。甲板上的士兵不得不放棄開炮投入救火之中。日艦趁機猛攻定遠號。
清軍兩艘半裝甲的巡洋艦致遠號和經遠號見狀不顧一切衝過來,一左一右護住定遠號。
致遠號的艦長就是因此戰而聞名的鄧世昌。鄧世昌見自己的戰艦替定遠號擋炮彈快要被打沉了,毅然下令衝向敵艦要與其同歸於盡。日艦發射魚雷將致遠號擊沉。
經遠號艦上多處起火,艦長戰死。清兵一麵滅火一麵發炮還擊,直到打光最後一顆炮彈,和艦船一起沉入大海。
跟在後麵的兩艘清艦見致遠號和經遠號先後被擊沉,不說前赴後繼地頂上去而是扭頭就跑。另外有兩艘戰艦因為遭受重創不得不退出戰鬥,搶修機器。
前線隻有定遠號和另一艘戰列艦鎮遠號仍在堅持戰鬥。
日艦沒有沉沒但有5艘重傷。其中一艘日艦試圖退出戰鬥。清軍一艘魚雷艇追過去,向其發射魚雷打算送它上西天。沒想到小日本非常狡猾,迎頭向魚雷加速行駛,用船頭激起的海浪蕩開了魚雷。清艦再次發射魚雷。但是這時兩艦已經距離太近,魚雷來不及調整高度就從日艦船底穿過去。日艦僥幸逃生。
海戰5個多小時,天色漸暗。日艦害怕遭到清軍魚雷攻擊,主動退出戰鬥。
此戰,清軍被擊沉了四艘艦。還有一艘倉皇逃竄觸礁沉沒。這樣一共五艘。而日艦隻是受到不同程度的炮傷,但沒一艘沉沒。這場海戰以日軍5比0大勝。
北洋艦隊經此大敗,信心全無,回國後躲進港內再不敢出來應戰。
李鴻章不相信自己千辛萬苦組建的艦隊怎麽就這麽不堪一擊。艦隊將領說,人家船速比我們快,炮速比我們快,射得比我們準。我們發一炮,人家咣咣咣還五炮。我們打10炮中一炮。人家打10炮中兩炮。相同時間內我們打中人家一炮,人家能打中我們10炮。最要命的是好不容易打中的那一炮還是個啞彈。
清軍為了節約開支使用的彈藥都是自己生產的。在貪汙腐敗成風的清朝,連軍工生產都敢糊弄。別說質量,連大小都不敢保證。有的炮彈大,塞不進去。有的炮彈小,好塞,但是漏氣打不出去。加上清軍訓練不足,即使大小合適也不能麻利地裝進去,即使裝進去也不敢保證瞄得準。
既便如此,如果艦船保養跟得上也不至於沉那麽多。船艙都是有密封水門的。如果哪個船艙被打漏了關上水門就行。清軍沒有保養的概念,水門密封膠條從來沒換過,早就老化失效了。一個船艙漏,整條船進水,最終沉沒。
總而言之,此次大敗有多方麵原因,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日軍大獲全勝。不過日軍打掉了北洋艦隊一半的巡洋艦,但是作為艦隊主力的戰列艦仍在,對日本的威脅仍在。日軍卷土重來繼續追殺北洋艦隊。
與此同時,朝鮮境內的日軍也偷渡鴨綠江向遼東清軍發起進攻,策應日本艦隊的進攻。
日軍陸軍趁夜搭浮橋渡過鴨綠江殺入中國境內。剛從朝鮮逃回驚魂未定的清軍倉促應戰,拚命抵抗。
日軍在戰鬥過程中還對清軍(主要是漢人)進行了心理戰,發表討清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文中說:滿清原不過是“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明朝)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而如今政治敗壞,每戰必敗。說明滿清“命運已盡”。日本出兵是衝著“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希望大家“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檄文中心思想竟然跟孫中山“驅除韃虜 恢複中華”的口號是一個意思。
也不知道是日軍的攻勢淩厲還是心理戰起了作用。清軍的第一道防線被日軍很快突破。
清軍退守第二道防線。這時,聖旨到。清軍將領被當場逮捕。朝廷在追究完葉誌超後開始追究下麵的將領。逮捕將領的聖旨恰好在這時送到了前線。將領被抓,軍中無首,軍心大亂。日軍發動攻勢,沒費多大力氣便將清軍的防線撕開一個缺口。清軍全線崩潰。
日軍再往裏麵打勢如破竹。清軍在內地幾乎沒什麽防守兵力,根本無法阻止日軍。
這時,海麵上的戰鬥再次打響。
北洋艦隊先是躲在遼東的旅順港,見日軍殺來急忙逃到山東的威海衛。日軍艦隊攻占了旅順隨後馬上追到了威海衛。北洋艦隊依靠岸上炮台的保護,龜縮不出。
日軍從容放出登陸艇,派兵登陸去攻占炮台。北洋艦隊依然無動於衷,等到日軍攻到炮台跟前了才激動起來發炮攻擊,但為時已晚。日軍還是順利地占領了炮台。這下好了,北洋艦隊腹背受敵。炮台居高臨下對準了北洋艦隊。
丁汝昌下令衝出去,跟敵人拚了。手下將領沒人響應。丁汝昌一咬牙自己衝了出去,結果在兩麵炮火夾擊下,中炮擱淺。丁汝昌絕望中服毒自盡。
他手下將領,升起白旗,投降了。
清軍陸海兩軍皆敗。清政府一看這仗沒法再打了,求和吧。
甲午戰爭至此以清軍的完敗而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