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感覺哦
太史令傅奕登上了觀星台,太史令是唐朝太史局的最高領導,其職責是觀察天文、修曆書。
顯然,傅奕是準備觀察星象,奇怪的是,此時並不是夜晚,而是大白天。
上來後,傅奕徑直望向了正南方,在正南方的午位,他發現了太白星(金星)的身影。
在中國的星象學家看來,星星的運動並不是月亮圍著地球圍、地球圍關太陽轉的簡單運動,天空的星象是地間萬物命運的投影,通過觀察星星的運動,可以預測人世間的一切事情。
傅奕麵色凝重,太白星大白天出現在正南方並不是一個好兆頭,這個現象在星象學裏有個專門術語叫太白經天。
這個太白經天到底預示著什麽呢?
按漢天文誌裏寫: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
西漢經學家劉向在其著作《五紀論》裏寫得更直白:經天則晝見,其占為兵喪,為不臣,為更王,強國弱,小國強。
總而言之,有人將不臣,天下要換主。
很容易,傅奕就算出這個天相說的是誰。
在古代,占星家們將天空劃為十二個區域,而與此對應,地麵也同樣被劃為十二個區域,地麵上的十二個區域以古代的諸侯國命名,並跟天空的十二區域一一對應。這種對應關係叫分野,占星家依此來將天象跟地麵的吉凶聯係起來。
此時,太白金星出現的區域映射到地麵,正是秦國。而長安城內正好有一位秦王。
想了一下,傅奕決定違背自己的職責,將這個發現隱藏起來。
二天以後,傅奕明白了什麽叫天意如此,他驚訝的發現,太白金星再一次在白天出現在正南方的午位。
看來,天不可欺也,回到太史館,傅奕慎重寫下了一道密奏,並就此天象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知道,自己的這道密奏遞上之後,必將掀起驚濤巨浪。
在揭示這道密奏上的內容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位傅奕,隻有我們了解了他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為。
?
傅奕,相州人,此人精通天文曆數,博學多才,早年當過道士,本人又是一個儒生,算是一個學者型道士。在唐朝擔任太史令,負責夜觀天象,日看星盤之外,傅奕還積極參與到唐朝的各項建設當中,可謂成績相當突出。
除了以上工作,傅奕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將佛教逐出中土。在傅奕看來,佛教那些外來的和尚念不好中國的經,他們一不搞勞動生產,二不贍養雙親,對社會有害無益。要使中國繁榮昌盛,隻有遵從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孔子的儒家學說。
於是,隻要有空,傅奕就寫奏章,要求關閉寺院,還俗僧尼,將佛教還給天竺。
傅奕的反佛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除了傅奕比較能說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原因,比如,他是李淵的老朋友,比如,李淵已經把祖宗認到了老子李耳身上,當然要捧道教的場。
眼看和尚們就要留長發去種田,守衛佛教的人出現了。
此人是一位和尚,法號法琳。
在人稱唐長老的唐三藏出現之前,法琳和尚是唐朝最著名的高僧,而且這位和尚有個外號叫護法沙門,相當於佛教的護法。
法琳大師能言善辯,知識博,而且經曆豐富。曾經有一段時間,法琳大師跑到道觀裏當了一段道士,係統的學習過道家的東西。
學者道士碰上了臥底和尚,其結果是勢均力敵,傅奕沒將佛將趕出中土,法琳也沒有扳倒道教。可傅奕已經看到了不妙的前景。
傅奕有李淵的支持,而法琳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後台是李建成。
李建成是信佛的,他還有一個佛教名字叫毗沙門。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傅奕擁有的是今天,法琳卻擁有明天,等李建成登基,隻怕被消滅的不是佛教而是道教。
至於我們的二少爺李世民同誌,雖然傳聞他曾經被少林寺的武術和尚救過,跟佛教頗有淵源,但從晚年,李世民也開始吃金丹來看,他還是信道教的,而種種跡象顯示,傅奕跟秦王府關係密切。
傅奕到底是忠於職守,寫了那道密奏?還是出自私心,作為玄武門之變的一棋子在行走?
這是一個謎。
?
李淵已經明白,為了唐朝的明天,他的老大老二隻有一個人能站在前台,必須有一個人要在幽禁的生活中度過餘生。他已經選定了將要當犧牲品的那個人。之後,他便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借口,一個小小的借口,來幫助自己硬起心腸,將自己曾經最心愛的二兒子幽禁起來,從而結束爭奪。
傅奕的密狀送到時,李淵終於找到了這個借口。
六月三日,李淵將李世民叫來,將傅奕的密奏扔到李世民的麵前,然後冷冷的望著對方。
打開密狀,李世民看到了觸目心驚的一行字:
“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天下現在是李淵的,歸根到底將來是李建成的,秦王要想當有天下,那隻有逆謀。
李世民的汗開始流了下來。
也許此時,殿外的待衛早已經準備妥當,隻等自己說錯一句話,李淵一聲令下,他們就會衝進來將自己擒拿。
自己已經命懸一線,現在必須說點什麽。
尋常的解釋表白是沒用的。對這樣的爆炸性指控隻能用另一個爆炸性舉報來抵消。在經過一陣慌亂之後,李世民終於找到了一個說詞。
鎮定了一下,李世民抬起頭,說出一個讓腦子本處在混亂中的李淵更震驚的消息。
“李建成、元吉淫亂後宮!”
據記載,這件事情長安城內很多人都知道。顯然,李淵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聽到這一句後,李淵徹底愣住了,一下忘了本來是說星星的事情,怎麽扯到風月上去了。
李世民一擊奏效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還得追溯到前朝上去。
我們知道李淵死活不肯廢李建成立李世民,是怕李世民成為第二個楊廣,但楊廣先生博學多才,德智體全方麵不發展,除了弑父奪位之外,還幹過一種不道德的事,就是跟父親的妃子有染。
李建成說李世民窺視太子之位,李世民說李建成淫亂後宮。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楊廣二號?
精明的李淵也不禁搞暈了,趁著李淵腦子似漿糊,李世民又拋出一個重棒:
“我沒有做任何對不起兄弟的事情,他們今天要殺我,似乎是為了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
李建成什麽時候跟王世充竇建德扯上關係了?這實在有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但事實證明,告黑狀不需要有憑有據,最重要的足夠震撼。
顯然,李淵被震憾住了,他望著李世民有些目瞪口呆。
這一天,李淵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一時半會怎麽也理不清楚,於是,他隻好告訴李世民:明天再召集你們兄弟對質。
李世民跪拜之後退下,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精心的布局,李世民終於得到了將對手們集於一處,一並解決的機會。
?
從宮中回來,夜幕降臨。
這一夜注定是漫長的一夜,在天還蒙蒙亮的時候,李世民披上鎧甲,拿上大羽箭,推開門,秦府的精英早已經在院裏集結。
決定命運的時刻終於到了。
這一天,我們曾經努力避免,可無論如何掙紮,它依然擺在了我們麵前。
逃避不了的命運,就隻有去實踐吧。
打開府門,去玄武門!
?
東宮的燈火從昨夜一直燃到了現在。
李建成也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陪伴他的是李元吉。
李建成已經提前知道了這一天對質會議的內容。
在李世民在李淵麵前反告一狀時,有一個曼妙的身影隱藏在黑暗裏,將這一場父子的對話聽進了耳裏。此人正是被李世民指控跟李建成發生並保持不正當關係之後妃中的一位。
李世民剛出大殿,她就向東宮送去了這個關鍵的情報。李建成馬上意識到這是最後攤牌的時刻,於是,他把李元吉叫了過來。
聽完李建成的說明,李元吉沉吟了一會。李元吉數次跟隨李世民出征,對自己的二哥相當了解,隱約中,他感到這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對質。
突厥的進攻、傅奕的密奏、李世民的辯解、李淵的決定,這裏麵一定有什麽陰謀!隻是我現在還無法把這些事情串聯起來。
李元吉仿佛看到前麵有一個陷井等著他們去跳,第一個反應自然是避開:“不能去,我們應該集結東宮跟我齊王府的兵馬,然後假稱有病,看看形勢再說。”
李建成看著孤疑的兄弟,露出了勝券在握的笑容。
“不用擔心,軍隊的事情我已經安排好了,隻管進宮就是。”
李建成絕不願意錯過這一次的家庭會議,他已經知道,這一次,父親一定會給他一個最終的滿意答案,今天過後,他將再不會為二弟的逼迫擔擾。
這樣的會議,絕對值得冒險,而且要說冒險,危險的應該是李世民。
微笑中,李建成向李元吉提起了一個人的名字。
?
在平定劉黑闥的戰鬥中,李建成也收編了不少將領,在這中間,有一個叫常何的,此人原是瓦崗將領,降唐之後,曾經是李世民的部將。
李建成利用征戰山東的機會,成功對常何進行了策反,這說明,策反尉遲敬德這樣的秦王府鐵杆部下不容易,收買一些邊緣將領還是可能。更巧的是,這次策反遠離長安,進行得十分隱秘,沒有人知道常何已經投靠東宮。
而這一天,正好是常何在玄武門值班,負責檢查入宮人員。
有這樣的臥底把守玄武門,還需要擔心什麽?
走吧,進宮去參加那場名為對質,實為批鬥秦王的大會去。
帶領數個親信,李建成跟李元吉騎馬來到玄武門外。門外是大興宮禁軍的駐兵之處,在整個宮城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進門時,李建成望向了正在值班的常何,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這說明,這一天風平浪靜,天下太平。
進了門,李建成等人走向了會議地點:臨湖殿。
長期以來,唐初的這一場宮廷政變被稱之為玄武門之變,事實上,這是李世民積極幹涉史書編寫的成果。這場政變最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臨湖殿之變。
因為秦王府的伏兵不在玄武門,政變的主戰場同樣不在玄武門,而在臨湖殿。
李世民在臨湖殿等他的大哥已經好一會了。
來到臨湖殿前,李建成如被人當頭一棒打在天靈蓋上,在渾身一個激靈後,立刻調轉馬頭,夾馬就跑。
李世民還是比較有幽默感的,看到大哥來了招呼不打一聲就走,就策馬上前,邊走邊招手,呼喚大哥四弟不要走,快回來開會。
開會?開玩笑吧,這個樣子是開會嗎?
在臨湖殿前,不是長袖寬袍的李世民,而是全副武裝的李世民,全副武裝的李世民也不至於嚇得李建民招呼也不打就跑,他們兄弟經常攜刀帶劍出入宮中。讓李建成嚇得魂飛魄散的是臨湖殿前有百餘名全副武裝的秦府將士。
李世民領來了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張公謹等等在內的所有秦府精兵強將。
這麽多秦府兵馬出現在臨湖殿,意味著很多東西。
第一:李建成被常何背叛了。
這位常何同誌是名優秀的雙麵間諜,他投入東宮正是李世民的刻意安排。今天,這枚潛伏的棋子終於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個:玄武門的駐軍將領也被李世民收買了,唐朝皇宮城門的守軍跟檢查出入是分開的,常何隻管檢查,守衛玄武門的是雲麾將軍敬君弘。
第三個:最重要的一點,秦王府的兵馬操刀持戈站在臨湖殿外,那臨湖殿內的李淵先生隻怕就不會是準備開家長會那麽輕鬆了。
大驚之下,李建成來不及想這麽多,因為他依然跑向了玄武門。他也沒有機會來想了,剛跑起來,一支四羽大箭破空而至,將他射落馬下。
秦王大箭,例無虛發。
?
跟懦弱的李建成相比,李元吉還是比較勇猛的,一看不妙,馬上取下弓箭,可曾經馳騁沙場的齊王也不禁驚慌失措,雙手止不住的顫抖,連拉了數次,弓都沒拉起來。
在李建成倒地斃命之後,李元吉放棄了拉弓的打算,也轉身就跑起來。沒過一會,李元吉同樣翻下馬來,這一次射中他的卻不是李世民,而是尉遲敬德率領的伏兵。
在射殺李建成後,尉遲敬德率領的七十名騎兵也加入到戰場。史書上用了繼至這個詞。這是一個奇怪的描述,做為李世民的第一號金牌保鏢,他應該寸步不離李世民的身邊,怎麽現在才繼至?在這之前,尉遲敬德幹什麽去了?
如果心裏有這個疑問,那應該再提醒一下,李世民的對手絕不僅僅是兩個兄弟。
被射下馬後,李元吉從地上爬了起來,撒開腳就跑。看來,不是每個人的箭都有李世民那樣一箭斃命的殺傷力。
李元吉跑向了樹林,說明小夥子還是比較聰明的,知道在大道上,兩條腳是跑不過四條腳的。
跑著跑著,李元吉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折了回來,朝地上一個身影撲了過去。
去而複還是因為他發現一個天賜良機,李世民落馬了!
李世民打馬緊隨李元吉衝進樹林,不巧被樹枝掛住掉了下來,竟然還爬不起來。
李建成慌不擇路,李元吉嚇得連弓都拉不滿,而李世民何嚐不是血壓驟升,動作失常,畢竟弑兄誅弟這種事,大家都是第一次幹。
而箭傷帶來的傷痛,噴薄而出的鮮血終於喚醒了李元吉的勇氣。
李元吉撲到李世民的身上,一把奪過李世民的大弓,準備用弓弦勒死這位二哥。
李元吉的雙眼已經血紅,憤怒讓他的麵孔變得猙獰。
一定要勒死他!
充斥李元吉大腦的隻有這麽一個簡單血腥的念頭,直到他聽到一聲雷鳴般的暴喝。
要是一般人喝住手,是沒有效果的,動了殺心的李元吉已經接近於一頭猛獸,可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恰恰是李元吉的克星。
李元吉熟悉這個聲音,這個聲音的主人正是當日三奪他馬槊的尉遲敬德。
患有尉遲恐懼症的李元吉倉惶從李世民身上爬將起來,撒開兩腳,跑向了武德殿,那是他以前居住的地方。
李元吉沒能回到武德殿,他倒在了尉遲敬德的箭下。倒下的那一刻,他大概想。
長安城內,能殺我的果然隻有尉遲敬德一個啊。
?
在李世民的計劃裏,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後,玄武門一路的戰鬥就該結束了,可事實的發展並非如此。
李世民漏算了東宮將領的忠誠。
擒賊先擒王被列為至理名言是有道理的。群龍無首之下,多是一盤散沙,再努力也無法改變結局。可東宮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料到了東宮的失敗,可他依然要追求過程中的問心無愧。
聽到李建成死亡的消息,馮立仰天長歎:
“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
就算改變不了結局,我也應該做點什麽,隻有這樣,我才能坦然麵對自己的內心。
馮立率領著二千東宮精兵奔向玄武門,事後看來,他向這些精兵隱瞞了太子的死訊。
來到玄武門時,馮立發現已經進不去了,大門被關上了,而且還是剛剛關上的,關閉大門的人是張公謹。史書上關於這一段的記載十分奇怪,這一句是: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
這就不對了,論多力,我們程咬金雖然不一定真耍大斧,但力氣絕對不輸別人,論拚命,秦叔寶的血都流過一桶多,論聲波功,尉遲敬德剛剛連齊王李元吉都收拾住了,論領導力,李世民就是總指揮。怎麽就剩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了?
李世民、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們去那裏了?總不至於晴天打雷弄出了時空隧道將這些人集體穿越走了。
如果有這個疑惑,那應該再一次提醒一下,李世民的對手並不是隻有李建成李元吉。
這些剛還大殺四方的人突然從史書中消失,是因為他們進了史書黑洞,這個黑洞是李世民先生親自製造的,他製造出這個黑洞,是為了讓一些事情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那些事情正是很多年後,李世民坐立不安,非要找房玄齡看史書的原因。
大家或許還記得,當時有人告訴李世民,曾經發生的事實就算史官不記,也總有人會記的。
現在是時候來看看,有人是怎麽記的。
這個記錄有些亂力怪神,具體來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
話說李世民先生一夜突然掉進地府,在陰司裏碰到李建成李元吉正在喊冤。閻王就派了一個判官來審案。
按殺人罪,李世民是有可能長往地府。可李世民發現,審自己的這個判官竟然是自己大唐政府的官員。原來,因為天下冤情泛濫,地府積壓案件過多,地府公務員明顯不夠用,閻王於是從陽間招聘了一些人充當判官。審李世民的就是來客竄的,此人叫崔子玉,在陽間是滏陽縣尉,也在閻王這裏搞了兼職,上夜班當判官審案。
是自己人就好辦事了,很快李世民跟這位崔判官達成了一個協議,崔判官將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定性為大義滅親,送李世民回陽間,而崔縣尉也提拔為崔禦史。
故事就是這麽一個故事,重點是崔縣尉升官心切,自己搞了一句問話將李陛下問得膽戰心驚,不敢回答。
問話是:“問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九年為甚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仰答。”
這個故事叫《唐太宗入冥記》,據考證是武則天時期的人寫的,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還不是個人的發臆想,而且取材於民間的一個傳說。
現在大家知道了,李世民跟他的秦府幹將們突然消失於玄武門外,極有可能是辦另一件大事去了,那件事就是囚慈父於後宮!
真正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不是射殺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控製李淵。
在李世民消失的這段時間,多力的張公謹正在苦苦對抗馮立率領的二千精銳。
這是整個玄武門之變最危險的時刻,一旦讓東宮士兵進入到門內,必定影響最後的結局,要知道雖然李建成已經死了,但李淵還在。
關鍵時刻,總掌宿衛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開始召集玄武門的屯營兵。
玄武門在大大小小的城門裏,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這裏可以說是唐朝宮廷政變的聖地,前後一共發生了四起政變。之所以成為造反熱點,這是因為守衛宮廷的主力禁軍就駐紮在玄武門外。
史書上沒有明記敬君弘是否是李世民布下的棋子,但從其熱心參與政變的行動來看,他大概不光是為了湊熱鬧。
敬君弘斷然拒絕了左右勸其圍觀的善意提醒,也沒有等自己的營兵集結完畢,就操起家夥大喊著衝到了最前麵。
很快,敬君弘就發現自己太衝動了,苦攻城門不下的東宮士兵正有力無處使,突然發現有個大將衝到了他們中間,嗓門還特別大。於是,他們馬上調轉刀頭衝向了這位半路殺出來的雲麾將軍。
亂刀之下,敬君弘很快倒地身亡。而東宮的將士也明白過來了,攻城門很難,但要砍翻城門之外的人很容易。
於是,東宮人馬上掉轉了槍頭,大聲招呼攻秦王府去。
據記載,現在的秦王府就剩燒火做飯的丫頭們。眼見老窩要被端掉,玄武門外突然挑出了兩顆人頭。
在消失良久之後,尉遲敬德又重新出現在玄武門上,而且一出現就扭轉了戰局,他拿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
誰都知道擊敗一支軍隊莫過於擊敗他們的支柱,而東宮齊府的支柱自然是李建成李元吉,他們的頭顱是絕佳的退兵利器,奇怪的是到現在才搬出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兩位的腦袋被調到另一個地方工作去了。
看來,人雖然死了,頭還是很忙的。
兩位頭顱一出,立刻發揮作用,東宮齊府士兵一哄而散,而馮立告訴他的親信:
“殺了敬君弘,總算多少報答了太子的恩惠,現在我們可以解兵了。”
離開玄武門,馮立逃向了山野,順便提一句,馮立後來成為了唐朝名臣,這說明,內心有堅持的人才會有所作為。
?
玄武門外的勁敵已經瓦解,整個兵變隻剩下最後一步,卻也是最艱難的一步,艱難的不是需要浴血拚殺,而是麵對最後的親情。
父親,你我的結局該如何書寫?寫書的筆握在我的手裏,但同樣,也握在你的手裏。
大家都猜得到,接下來就該讓李淵讓位了,一般來說,這是嘴皮活,找個能說會道的給李淵擺擺事實就可以了,秦王府有不爛之舌的人很多,比如長孫無忌就是一位。
可李世民卻麵向了尉遲敬德,用無比冷酷的聲音發出了他的指令:
“你去!”
於是,身著鐵甲、手握長予的尉遲敬德走向了臨湖殿,這位仁兄的身上可能還沾有鮮血。
李淵本來準備今天在臨湖殿開家庭會,為了徹底解決這件事情,他還召來了朝中的重臣。可顯然,現在的他已經是一名囚徒,因為手拿兵器的尉遲敬德徑直走到了他的麵前。
大家應該還記得前兩天李世民怎麽讓尉遲敬德去請房玄齡的,長孫無忌辦不到的事,有時候就需要尉遲敬德去辦。
看到殺氣騰騰的尉遲敬德,李淵馬上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很快,他聽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死訊,他望向了裴寂。
裴寂沒有說話。
李淵又望向了其他大臣,他聽到了自己唯一的出路。
“現在立秦王為太子,將國家政務交付於他,就沒有事情了。”
好,好,你要的全給你。
在殿外的李世民鬆了一口氣,李淵的最終讓步終於讓他避免背上弑父的名聲。
這一天的血已經流得夠多,李世民再也不願意手上再沾上父親的血。
他步向了殿內,禁不住撲在李淵的身上,號慟大哭起來。
這一天,沒有勝利者。
李淵親筆令李世民處置諸軍的敕令傳遍長安宮城,玄武門之變終於劃上了句號。
零星的戰鬥結束,一切都將恢複平靜,有人開始打掃玄武門前的血跡,用不了多久,這些血跡就會被洗刷一空,但有些東西是掃不掉的。血腥已經滲進唐朝皇室的骨髓。
據我所知,中國曆史上,自己人革自己人的命,唐朝皇朝是搞得最多的。
三天以後,李世民終於成為了太子。二個月後的八月九日,李淵退位,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登基。
這就是玄武門的真相。
曆史比任何小說都好看。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中國一樣有這樣完事豐富的曆史記錄,人類社會活動的所有變數都寫在了中國的曆史書裏,你想看問題更通透,可以去讀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讀曆史,想搞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去讀曆史。甚至當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去讀曆史。
成千上萬人的生死榮枯,被你一頁翻過,多少王侯將相在你的指間滑過,與你對話的都是帝王將相,你還會被眼前的小問題困惑住嗎?
一部《二十四史》,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沒讀過中國曆史的,不足以談人生。
很多人問我看什麽書好,我一般首先推薦看曆史書。當然,二十四史是文言文,而且不連續,看起來,往往看了前麵忘了後麵。對於想通盤了解中國曆史的,我一般推薦他看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
著名曆史學家楊天石說道:”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曆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曆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曆史記載作為根據;對於文獻中的歧說和模糊不清之處,他常常博覽群書,多方鉤稽,力求找出客觀真相;一時難以作出結論的,就諸說並存;對他認定的史籍中的錯誤說法,就直接加以批駁。可以說,他是在用研究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寫“演義”。“
史學家顧頡剛評價這本書:“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一般曆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出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蔡先生對史料的運用與取舍,采取了相當認真的態度。我認為,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並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曆史的人們的參考,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曆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
這本書雖然是演義,但是以正史為本,可以說比三國演義更偏重曆史一些。
?
讀者評論:蔡東藩正八經的科舉出身,這個底蘊就更沒法比了。它名為演義,實為正史。除了一些敘述上采用虛構人物對話,其餘全都有據可依。即使是虛構或者來自野史的內容,作者自己的批注裏也明確標明了出處。綜上,沒時間和精力讀二十四史的非專業人士曆史愛好者,讀它足夠了。
另一位網友說:“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推薦裏邊寫著主席的枕邊書去的,而且還說通俗來著。我想應該是又好又易懂的,書籍都到了很多的樣子,翻開一看確實有些傻眼,從秦漢直至民國,都是一個人寫的,老蔡夠能白虎的。雖說文章是民國時候的白話文,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是有點兒“文”,正好慢慢讀,細細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對曆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曆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均有曆史記載作為根據。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曆史環境和特定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這是怎麽回事呢?
在延安時,主席專門叫人買了兩套,進北京後,也把這套書帶到了北京,放在床前的書架上,成為了主席的枕邊書,時時翻看。
?
這套書上迄兩漢,下至民國,共計651萬餘字,是中國曆史上最長的一部曆史小說,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大家要想通盤了解中國的曆史,這套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史書太沉悶,不容易讀,別的演義又虛構太多,蔡先生的這套書是史實重於演義,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
讀了這套書,什麽亂編的曆史劇,或者朋友亂侃曆史,你一聽就能判斷出來。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理工大學的精裝禮盒版,一共六本,為什麽推薦精裝本呢?因為書實在太厚了,總共六本,加起來七千頁,一本就有一千多頁,不是精裝本的根本不好翻閱。裏麵還包括了十分珍貴的《慈禧演義》
?
這個版本的裝幀最好,內容是全新修訂無刪減版本的,還包括了蔡先生創作時的點評。
昨天跟社裏老師聊,把套書拿到頭條做活動,團購價是165。
想一口氣讀完中國曆史故事的,點下麵的橫條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