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歲月難忘人生路> 第126章 守住做人初心的朋友吳誌傑

第126章 守住做人初心的朋友吳誌傑

  命運多舛,因果輪回,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的一生,牢牢守住善良的初心,是做人的關鍵,救人危難,善良為本,誠實守信,噩運逆襲。


  異地朋友吳誌傑人生的大落又大起,令人感動啊!

  ………………………………


  一九八八年,江南小城上虞。


  又是一個春風拂麵,百花齊放,陽光明媚的好天氣。


  大路上,一瘸一拐的走來了一個衣衫襤褸且又興高采烈的殘疾人乞丐,雖然他的身上,穿著洗得雪白、特別破爛的補丁撂補丁的衣服。可是,他那一臉上的笑意,讓路邊看見的人,都有一個好的心情。


  這個殘疾人乞丐,名字叫吳誌傑,時年十八歲,他原本是江南水鄉一個富貴人家的公子,打小就心地善良,卻是命運多舛。


  五歲那年,發生了一場意外,讓小小年紀的吳誌傑,給落下了腿部上的終身殘疾,他走路一瘸一拐,特別的吃力,當時,吳誌傑雖然成了一個殘疾人,但是,作為家裏的獨子,他的爹娘,卻是一如既往地對他嗬呼有加,十分疼愛,父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吳誌傑挑戰命運,身殘誌堅,刻苦努力,知書達理。


  平安的度過了五年快樂時光,吳誌傑十歲的那年,他的家裏突然間給遭遇了一場橫禍,出門做生意的爹娘,在進貨返回的途中,路過一道險峻的陡坡時,刹車忽然間失靈了,車開下了懸崖爆炸,夫妻倆當場被炸死,車禍現場,慘不忍睹啊!

  吳誌傑的叔叔吳超俊和嬸嬸楊瑩環倆,居心險惡地奔著兄嫂家的財產而來,跑前跑後、假仁假義地幫忙料理和埋葬了吳誌傑的爹娘後,撕下了偽裝,不僅霸占了兄嫂家的全部財產,更加過分的是,還將殘疾了的侄子吳誌傑給誘騙到了離家百裏開外的一個荒蕪之地遺棄,十歲的吳誌傑,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吭,迫不得已,荒野求生,為了生存,他隻得拖著殘腿一瘸一拐的抹著眼淚,離開了那個嚇人的荒原,來到了上虞,人生地不熟,身上又沒錢,他隻有淪落到了街頭,居無定所,顛沛流離,成了一個討吃要飯的小乞丐了。


  從富家小公子,一夕間變成了一個遭人低眼下看的小乞丐,吳誌傑飽受了人間界的饑寒交迫,嚐遍了現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這段當乞丐時的記憶,讓他刻骨銘心。


  當時,他恨死了自己的叔叔嬸嬸,霸占了爹娘留給他的遺產,將他誆騙離家後遺棄,他發誓,長大以後,一定要回家鄉去找自己的叔叔嬸嬸討要一個說法,報仇雪恨,後來,他的命運給發生了逆轉,讓他選擇原諒了自己狼心狗肺的叔叔嬸嬸。


  但是,上天從來都是眷顧著善良的人,而對惡人的懲罰,也是從來不會心慈手軟。吳誌傑的叔叔吳超俊和他的嬸嬸楊瑩環都給得到了報應。二十多年後,他的叔叔吳超俊中風後,得了半身不遂,變得脾氣古怪,而嬸嬸楊瑩環卻是突然間雙目失明,什麽都看不見了,吳超俊、楊瑩環二人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婦,也都不是什麽的好鳥,這兄弟倆惡毒地霸占去了值錢的家產之後,誰都不去管老倆口的死活,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無錢醫治身上的病症,兩個兒子全不理,所以,在貧困交加中,這兩個霸占了兄嫂資產又遺棄了殘疾人侄子的惡人,最後都是在極端痛苦的折磨中淒慘的死去了。


  言歸正題,話說有這麽一段時間,是吳誌傑自當乞丐討要以來,過得最開心和幸福的一段時光。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吳誌傑人生的大轉變,還得要從他內心深處的善良說起。


  那是吳誌傑十八歲成人那年秋季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一瘸一拐在大街小巷,求爺爺告奶奶,過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乞食討要的生活。那天傍晚,刮起了大風,他準備回棲息的地方去,忽然之間,看到了路邊倒著一個老婦人,原本是被複仇的心理,已經扭曲,變得麻木不仁的他,陡然間喚醒了心靈深處久違的善良,他迎著大風,一瘸一拐的向那倒在路邊的老婦人走了過去。


  這是一個被餓暈了的老太太,她身上的穿著,還挺是講究。吳誌傑心裏想:這個老婦人,說不定是出門後給迷路了,等我救活她,也許,她的家人,還會感謝我,得到一筆不錯的報酬呢。


  善良的吳誌傑,救下了那個老太太,一瘸一拐的把老人給背回了他棲息的地方,半夜時分,老太太可能是被風吹得凍著醒了,哽咽著告訴吳誌傑說,她叫張絨花,今年七十六歲了,老伴早就離世,三個兒子各自成家,她現在孤苦伶仃的一個人,被兩個兒媳婦毒打後遺棄,已經沒有家了,腿也被兩個兒媳婦打瘸了,走不得路。


  吳誌傑聽後,心酸難受,他不忍心讓張絨花老人就那樣餓死,就打算自己出去要來吃的,讓老人也能吃上一口。


  誰能料到,從這以後,吳誌傑好像走了狗屎運,經常有人給他大把大把的錢。不但如此,還有兩三家飯館的老板,還主動找到他,給弄些美味佳肴,讓吳誌傑提著回去棲息的地方吃。


  這下子,吳誌傑不用再討要,就可以吃的菜足飯飽,還能把張絨花老人的溫飽問題給解決了。


  從這以後,吳誌傑不但生活有了著落,而血,人也不孤單了,他認了張絨花老人做了奶奶,這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祖孫倆,就這樣生活在了一起,開始了相依為命。


  俗話說:世人都願意看見別人吃苦,就見不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在乞丐群裏,也是這樣,其他乞丐羨慕嫉妒吳誌傑,就想要找到這一切的原因,因為有了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乞丐有一項優勢,是其他人不具有的,那就是人脈廣,消息靈。很快,他們就查出了改變吳誌傑生活的源頭就是他的幹奶奶張絨花。


  這個張絨花,是有故事的一個老太太,原來她的家境不錯,丈夫是個商人,家財萬貫,可惜短命。丈夫去世後,張絨花靠著丈夫生前攢下的財產,撫養大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子承父業,都在外經商,有做跑商的,有經營商鋪的。


  大兒子楊帆和二兒子楊洋都說,他們倆的生意太忙,照顧不了自己的兒女,於是,就把幾個正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丟給了老家,讓老母親張絨花經管。張絨花老人說,年齡大了,自己腿也有些不好使,怕追不上孫子孫女,出了啥事?無法交待。可是,楊帆和楊洋兄弟倆卻是說:“娘,能有啥事啊?就是有啥事?也不會怪娘,放心吧,娘,再說,我爹當年去世早,娘不是一個人養大了我們兄弟仨嗎?娘行,一定能照護好自己的孫子孫女。”


  軟磨硬泡,無奈之下,張絨花老人隻有答應了下來。


  誰知道,老天還真跟張絨花老人給開一個殘忍的大玩笑。


  有天上午,大兒子楊帆家七歲大的大孫子楊誌拉著二兒子楊洋家五歲大的堂弟楊鵬,小哥倆躲開奶奶的視線,偷偷地跑去村西頭的那條流動著的小河裏捉泥鰍魚。等腿腳不方便的張絨花老人聽到了大兒子楊帆的女兒、她的大孫女楊冪告訴她之後,嚇一大跳,急忙忙地小跑,趕到了小河邊時,然而,她的兩個玩皮的孫子,卻已經被河水給淹死了,兩個孫子的屍體,已經被村莊上的好心人幫忙打撈了上來,擺在了岸邊上。


  這下子,可是不得了,兩個孫子同時淹死了,他們的父母,就是張翠花的大兒子楊帆、大兒媳婦南海棠和二兒子楊洋、二兒媳婦方芍藥,他們四個人接到了村委會主任打的電話,得到了消息之後,急急忙忙的趕回來老家。


  兩個兒子楊帆和楊洋對著老母親張絨花老人就是一陣子的爆罵,兩個兒媳婦南海棠和方芍藥,更是不像話,潑婦一樣地撲上去,將風燭殘年的婆婆張絨花摁倒在地,蠻不講理、劈裏啪啦的一頓亂打,還說婆婆張翠花,你個老不死的,腿既然是擺設,沒有用,還留著幹嘛?兩個惡兒媳婦,用棍子打斷了婆婆張絨花老人的腿。後來,還攛掇著各自的老公,賤價給賣了老家的屋子,將無家可歸的老娘張絨花遺棄。


  張絨花老人,沒有了辦法,隻得去找她的小兒子楊坤,可是,小兒子楊坤,早就被他的兩個哥哥威脅,下了狠話,要是敢收留了老娘張絨花這個大災星,定要弄死他。


  張絨花老人的小兒子楊坤,是個老實生意人,雖然覺得自己兩個哥哥不講理,當初威脅恐嚇要母親幫忙帶兒子,現在老母親因為腿腳不便,他們倆的兒子給出了事,又把責任全都怪在老母親張絨花的頭上,這是很不應該的。可是,他又是個懦弱的人,所以,就不敢接母親進他的家門。可是,他又不忍心老母親餓死,於是,他就在暗地裏拿錢出來,拜托了幾個信得過的朋友,幫助救了老母親的乞丐吳誌傑,讓老母親和吳誌傑每天都能吃好吃飽,不至於餓死。


  兩年後,冬季的一天,張翠花老人突然間給得了重病,昏迷不醒,吳誌傑給急得火急火燎。


  正當他急得要死、束手無策的時候,突然間,他棲息的地方,走來了一位老中醫,毛遂自薦說,他不要一分錢,義務給張絨花老人診斷,然後還自掏腰包買藥,很快就治愈了老太。


  老中醫說,他叫方博,七十二歲了,他一生懸壺濟世,因身患暗疾,所以就終生未娶,孤苦無依了大半輩子,現在老了,就想著能夠收一個心地善良的年輕人作他義子,百年之後,給他養老送終,他觀察了許久,看中了行乞的吳誌傑,問他願不願意?

  喜從天降,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昊誌傑當然願意了,於是,他認了這位好心腸的老中醫作了幹爹,帶著張絨花老人一起住進了老中醫方博的家裏。


  老中醫方博家裏有個啞巴女孩,名字叫方瓊蓮,十八歲,是他十八年前上山采藥時揀到撫養大的一個棄嬰。


  相處了一段時間後,由老中醫方博提議,想要將啞巴養女方瓊蓮許配給義子吳誌傑為妻,兩個孩子都同意,於是,兩個殘疾苦命的孩子給結成了連理,婚後,共同承擔起了伺候張絨花和方博兩個老人的義務。


  結婚一個月後,方瓊蓮就給有了妊娠反應,又過了九個月,產下了一兒一女龍鳳胎,可是高興壞了吳誌傑和張絨花、方博兩個老人了。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是三年。


  這天,吳誌傑正在家中翻看一本醫書,忽然,他歎了一口氣,然後,放下了手中的醫書,出門上了街。


  去年八月中秋節前,八十一歲的張絨花老人含笑了九泉,緊跟著十一月,七十七歲的嶽父方博又因病去世,吳誌傑知道,為了妻兒,他作為一個男人,雖然腿部殘疾,但是,賺錢養家活口,非他莫屬了。因此,大半年來,他一直都在尋找著做些生意、掙錢的機會,但卻是一直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剛才,他在讀醫書的時候,忽然間想起了此事,心中有些煩悶,因而長歎了一聲。


  來到了街上,吳誌傑邊走邊看,心情好了許多。看著看著,他忽然覺得自己的眼前一亮。


  道墟鎮一帶,盛產紅薯,並因此盛產,用紅薯粉做成的粉條。眼下是隆冬時節,年關將至,正是粉條上市的最佳時候,因此,大街之上,到處都有叫賣粉條的小販。讓吳誌傑感到自己眼前一亮的東西,正是那些粉條。他想:我何不販運一批粉條,賣到杭州城裏去,賺些錢呢?


  主意拿定之後,吳誌傑又想到了一件事:販運粉條,必須雇車,還需要雇傭夥計,而雇傭夥計,應該首先雇傭賀根生。


  賀根生,二十多歲,也住在道墟鎮上,以常年為人幫工為生。


  當年,沿街乞討的時候,別人都因吳誌傑有腿疾而欺淩,討厭他,不給吃食,而賀根生的家裏,雖然不富裕,但他的爸媽卻很是善良,常讓賀根生端來熱粥熱菜讓他吃喝,因此,他一直對賀根生一家人心懷著感激。如今,他鹹魚翻身,娶妻生子,又過上了好光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想要販賣粉條雇個夥計,自然便想到了雇傭賀根生,以便讓賀根生賺些工錢,以報恩。


  吳誌傑當天便上門,見了賀根生,把雇他為夥計的事一說。


  賀根生當即興奮地答應了。


  然後,吳誌傑又雇了另外三位夥計,滿大街地收購起粉絲來。


  兩天後,吳誌傑讓夥計們將收購來的粉條,全部裝上了他雇傭的一輛車上,然後與夥計們一道,趕著馬車,一同趕往了三百多裏外的杭州城。


  來到杭州城裏,已是傍晚,吳誌傑領著夥計們,住進了一家旅館,準備次日一早,便上街尋找店鋪,賣出粉條。


  次日,吳誌傑早早起了床,推窗一看,頓時呆了。


  隻見窗外,一片雪白。原來,昨晚,杭州城罕見的下了一夜的大雪,地麵上積下了厚厚的一層雪。


  眼下,天空中,仍然在不斷地飄飛著大片大片的雪花,絲毫沒有放晴的跡象。吳誌傑不禁犯起了愁:“老天何日才能放晴,並融化冰雪,好讓我上街賣出那些粉條啊?”


  吃早飯時,吳誌傑忽然間發現了賀根生人不見。問過旅館的老板娘,他這才得知,賀根生天一亮,便出了旅館的大門,不知了去向。他不由得疑惑起來:“難道賀根生不顧老天正下著大雪,竟去觀賞杭州城裏的街景去了嗎?”


  吃過了早飯,吳誌傑無奈地呆在了旅館的客房裏,看起了隨身攜帶的一本醫書。看著看著,房門忽然一響,賀根生走了進來,在他的身後,還跟著三位衣著考究的漢子。


  吳誌傑正在詫異,賀根生已經開口說道:"東家,這三位,是杭州城裏的三家幹菜店鋪的掌櫃.……"

  原來,今天一早,賀根生見老天下著大雪,知道若是等到天晴才為粉條尋找買家,不知要等到何時?於是,他就獨自一人,悄悄出了旅館,找了十多家售賣幹菜的店鋪,並終於說動了三家幹菜店鋪的掌櫃,願意購買吳誌傑的粉條,然後,他把那三家店鋪的掌櫃,請到了旅館之中,與吳誌傑協商價錢.……

  聽完賀根生的一番話,吳誌傑不禁喜上眉梢,他讓賀根生坐在一旁,喝茶驅寒,自己則與那三位掌櫃談起了生意。


  一炷香的工夫過後,生意談成了。吳誌傑在高興之餘,卻又緊鎖起了眉頭:“我腿殘疾,平日裏行走,便有所不便,何況眼下這下雪天?唉,我該如何領著夥計去給那三家店鋪送去粉條、收取錢款啊?”


  吳誌傑正在為難,賀根生自告奮勇說道:"東家,若是您信得過我,便讓我領著司機和那三位夥計,去送粉條、收取錢款!"

  吳誌傑聞言,向窗外望了一眼,點了點頭。


  半天的工夫過後,賀根生領著司機和三位夥計,給那三家店鋪送完了粉條,並把收取的錢款,交給了吳誌傑過目。


  賀根生下去後,吳誌傑急忙核對了一下賬目,見粉條的斤兩和議定價格收回來錢款的數量,絲毫不差,心中不禁一動。


  第二天,天放晴了,路上的積雪漸漸融化開了,吳誌傑與司機師傅說定,帶著夥計們一道,回到了上虞市道墟鎮家裏。


  這趟生意,讓吳誌傑除去雇車費用,淨賺到了兩萬多塊錢。


  這天,吳誌傑給其他三位夥計付完了工錢後,把兩千塊錢給放到了賀根生的跟前。


  賀根生驚訝地問道:"東家,我的工錢,咋有這麽多?"

  吳誌傑一臉認真地說道:"根生,這不是付給你的工錢,而是分給你的紅利,其數量,是我這回在杭州城裏,所賺到的錢款的十分之一。而且,我已決定好了,今後,我不管做什麽生意?都將所賺到的錢款的十分之一分給你,咱們倆,就算是合夥在做生意吧!"

  賀根生更加驚訝了:"東家,我可是沒有出一毛錢的本錢啊!您為什麽要分十分之一的紅利給我?"

  吳誌傑“嗬嗬”一笑,說道:"那是因為,我需要你做幫手!"說著,就把那兩千塊錢,給塞到了賀根生的手上。


  原來,杭州之行,吳誌傑發現賀根生幹起活來,不但盡心盡力,而且頭腦還機靈,他腿有殘疾,身邊實在應該有一位像賀根生這樣的好幫手。於是,在杭州城時,他便打定了主意,將賀根生視作自己的合夥之人,並將自己所賺到的錢財的十分之一,分給賀根生。


  從此,吳誌傑就與賀根生"合夥"做起了生意。每做完一樁生意,郭逢春都會把所賺到的錢款分出十分之一給賀根生,賀根生依然不需要出一分錢的本錢。


  憑著分到的利錢,賀根生很快就富了起來,他不僅蓋起了一座宅院,而且還娶下了一位漂亮的老婆。


  道墟鎮上的街坊鄰居,都說賀根生走了好運,並紛紛問他為什麽得到了郭逢春的另眼相看,從未出過一分錢的本錢,卻分得了那麽多的紅利?


  剛開始的時候,賀根生總是帶著一臉的感激,回答街坊、鄰居們說:“那全是因為吳誌傑的關照。”


  日子長了,當人再問起,賀根生便飄飄然地這樣回答街坊鄰居:"那是因為,我幹活賣力、腦子機靈,是位好幫手,這就是我的本錢!"

  轉眼,給過去了五年。


  這年春上,吳誌傑準備去兩百多公裏外的潭鎮上,采購一批上好的茶葉,運回道墟鎮上販賣。因為譚鎮上盛產茶葉,而道墟鎮卻不出產茶葉,所以,在吳誌傑看來,這樁生意,肯定能賺到不少的錢。


  不料,去潭鎮的頭一天,吳誌傑偶感風寒,感冒發燒,給病倒了,他隻好讓賀根生揣著支票,雇了一輛貨車,領著五位夥計,去潭鎮上采購茶葉。


  三天後,賀根生領著那五位夥計,回到了道墟鎮,貨車滿載而歸,運回來了一批茶葉。


  賀根生特意打開了一袋茶葉,給已經痊愈的吳誌傑看。


  吳誌傑看見袋子裏的茶葉,不但茶型好看,而且香氣撲鼻,顯然是上等的好茶,於是,把賀根生好一頓誇獎。


  吳誌傑從潭鎮上采購回來了一批上好的茶葉一事,很快就傳遍了道墟鎮,大家紛紛前來郭家購買茶葉。令吳誌傑沒有料想到的是,隻有二十多位的街坊買了茶葉,而其餘的眾人,則紛紛搖著頭離去。


  吳誌傑連忙查找起來大家不買茶葉的原因。這一查,他很快便查出了問題的所在。


  原來,在剛采購回來的那批茶葉中,隻有幾袋茶葉,是上等的好茶,其餘的全部是下等的劣茶。那二十幾位買了茶葉的街坊,買走的便是那幾袋上等的好茶,剩下的那大批的劣茶,當然無人問津了。


  大吃一驚之後,吳誌傑急忙打電話,叫來了賀根生,詢問究竟。


  賀根生振振有辭地回答吳誌傑說:“東家,我在潭鎮采購的茶葉,與那袋曾被拿給您看過的茶葉一樣,都是上等的好茶,至於它們為什麽?又是何時給變成了下等的劣茶?我確實是不知道原因啊!”


  吳誌傑對賀根生的話,將信將疑,他暗暗地派人去潭鎮上一打聽,很快便得知了事情的內情。


  原來,賀根生到了潭鎮之後,給遇到了一位茶葉商人。那茶葉商人,以給賀根生一萬塊錢作為條件,鼓動賀根生買下他的下等劣茶,以次充好,糊弄吳誌傑。


  賀根生掐指一算:“這趟生意,原本可以賺到二萬塊錢,按照吳誌傑定下的給我十分之一的利錢計算,我隻能得到二千塊錢;如果買下這個茶葉商人的下等劣茶,我便可以輕而易舉得到那一萬塊錢,整整多出了八千塊錢啊!”


  這筆賬一算,賀根生便沒能經得住金錢的誘惑,他暗中收下了那一萬塊錢,又按上等好茶的價格,買下了那位茶葉商人的下等劣茶。為了糊弄過去吳誌傑,他還特意購買了幾袋上等的好茶葉。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吳誌傑被氣得又大病了一場,病好了後,他便與賀根生斷絕了關係,獨自做起生意來。


  賀根生則用那一萬塊錢,以及五年來他所積攢下來的錢,租了一個門麵,開了一家雜貨店,但是,奇怪的很,別人家的生意都是紅紅火火,卻很少有人上他的雜貨店裏買東西。


  賀根生對很少有人上他的雜貨店裏買東西一事,百思不得其解。經過了一番探聽,他這才得知:他以次充好糊弄吳誌傑,暗中得了一萬塊不義之財一事,被街坊鄰居們都給知道了。大家見他連對他那麽好的吳誌傑都去糊弄,哪裏還有人願意去上他的雜貨店裏買東西啊?


  前思後想一番後,賀根生這才給明白了過來:當初,吳誌傑之所以願意分十分之一的紅利給他賀根生,並不是因為他賀根生有幹活賣力、頭腦機靈的本錢,而是因為吳誌傑信任他賀根生,這才是他賀根生真正的本錢。如今,不但吳誌傑不再信任他,和他撇清了關係,單獨做生意,就連街坊鄰居們,也對他賀根生給失去了信任。失去了真正的本錢之後,他哪裏還有生意可做?

  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賀根生隻得關了雜貨鋪,舉家搬到外地謀生去了。


  吃一塹,長一智,吳誌傑從賀根生的身上,吸取了盲目信任的教訓,從此之後,番事都是親力親為,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信譽也是越來越好了。


  吳誌傑還自學了中醫知識,取得了國家承認的行醫資格,開辦了一家醫館,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妙手回春,在當地的名氣很大。


  一個偶然,我因病慕名上吳誌傑醫館,對他對患者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精湛的中醫醫術驚歎不已,這一來二去,逐漸的熟悉,我們很談的來,於是,就給做了朋友。


  吳誌傑從一個富家小少爺,家遭橫禍,淪為了遭人白眼的乞丐,食不果腹,衣不敝體,但卻又給從乞丐,逆襲為一個成功的富商,受人尊重的名醫,其間的曲折,正是他守住了做人的初心――善良!我為能有他這樣的朋友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