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欲罷不能,4
遼國高層早已聽聞,宋國除了趙廉外,在國難後又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權邦彥,一個是歐陽珣,如今,耶律餘睹親身體驗了,是真信服了聽聞,不禁讚歎歐陽珣當真是謀國的棟梁奇才,可惜如此大才卻不是遼國人,就這麽落在宋國這幫無恥渣渣之手給糟蹋成了重病,正當青壯有為之年就要淒慘凋謝了。
上蒼為何對宋國這樣的衣冠禽獸統治者如此垂青,總有奇才能臣誕生並忠誠維持著宋國這樣的不堪之極政權不倒?
大遼國為何這麽不幸,這些年人才匱乏不說,而且後繼無人……
耶律餘睹心中很不是滋味。
好在,宋國這幫衣冠禽獸有大才卻從不愛惜,反而總是拚命折騰著聯手早早禍害掉,絕世奇才趙廉是這麽沒了的,內政奇才權邦彥被逼得棄官逃跑了,這位於軍國大事更重要的歐陽珣也活不多久了……
這或許是上蒼在變相垂青大遼國吧?是在以此逼迫督促大遼奮發上進?
耶律餘睹不理解的是,歐陽珣為何特意空出了赼州,擺出了在趙州一帶和遼軍硬碰硬決戰的布局態勢?為什麽不是在河北西路邊關遼闊的無人區那和遼軍大戰?
若是宋軍雲集邊關無人區進行持久的防禦大戰或以攻代守,和遼國拚消耗,宋國就不必承受戰爭對領土財富以及國民的禍害。那,除了軍隊和軍隊相關的,就沒人了啊。沒人的房子田地……遼軍隨便禍害,燒、毀再多,宋國也不用在乎。
更重要的是,遼軍很難殺入宋國得到糧草等財富補充,隻能消耗本國本就極度緊張的資源,時間一長必定抗不住。
這麽個巨大明顯的戰略優勢,歐陽珣卻不用,等於放任一樣讓遼軍輕鬆南下,這決不可能是歐陽珣病重糊塗了失誤,或是有心成全遼軍南侵,也不可能是覺得宋軍不堪用無法在邊關抗住遼軍。在可專注一心作戰的無人區險要邊關若是抗不住遼軍,在內地也照樣不行。不對,是更不行,因為要保護和顧慮的就多了太多,沒了無人區的自如。這個道理太簡單。
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歐陽珣做出如此決策.……這太令人不解了.……
莫非,歐陽珣自負能戰勝遼軍,有把握把南征的遼軍困殺在遠離遼國的趙州,讓慘敗的遼軍逃都沒機會退回遼國?
這,這太可笑了吧。
耶律餘睹怎麽也想不通。
但,無論怎樣,他都很願意在趙州和宋軍進行決戰,很願意滿足歐陽珣的戰略企圖。
他自信,離開了堅城依仗的宋軍決不可能是凶野善戰的遼軍的對手。
遼國現在,無論是軍是民,都對吞並宋國充滿了無限信心和鬥誌,都在渴望能從宋國這得到缺的失去的一切,尤其是軍隊渴望揮舞刀槍和野蠻縱情欺辱屠殺搶劫宋人,把這些年由小小女真和凶殘貪婪海盜強加在遼軍身上的一敗再敗恥辱、憤慨、不甘、悲慘、無奈、驚懼.……深重陰影從心頭抹去,把憋屈壓抑太久了的邪火全用宋人發泄出去,把大遼國曾經的驕傲、霸氣、雄視天下,隨意掠奪索取……再找回來。全國上下士氣空前,缺失的勇氣激情全回來了。無忠無義凶惡自私無恥的烏爛宋軍決不可能抗得住戰鬥熱情高漲的遼軍,有堅城守著還罷了,若是野戰,隻怕遼軍凶猛一撲,宋軍就崩潰了。
有這種思想,耶律餘睹南下得更堅定。
重新占領了敞著關門的空蕩蕩鳩關,這次留下了三千遼軍鎮守,保障糧道,親自仔細查看了鳩關情況,沒發現能判斷鳩關到底是如何輕易失守的痕跡證據,隻能大致推測是遭到了詐城,被攻了個猝不及防。
耶律餘睹頓時有了疑慮,戒心大起。
他懷疑是有宋軍冒充了遼軍,不,不對,應該是宋軍精銳冒充遼軍突襲了正和趙縣人大戰的赤狗兒所部,從後背打了個出其不意,把陷入城中的赤狗兒部全殲了,並抓到了些投降遼國的叛徒宋軍,利用這些鳩關熟悉的叛徒又詐開了鳩關.……
耶律餘睹不愧是遼國末年有數的人才大人物,完全猜對了過程,隻是猜錯了人。
滅了赤狗兒等遼軍的不是宋軍。
但,耶律餘睹由此得到啟示,高度警惕起來,傳令南征的全部遼軍萬萬仔細鑒別敵我,嚴防宋軍再次假冒遼軍……
宋人懦弱不堪,打仗不行,不是英雄民族,就知道玩文人自信也隻會的那套陰謀詭計,總熱衷取巧妄圖決定大局,實現儒生推崇和孜孜追求的所謂智勝天下,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創立不世之功,揚青史美名……可惡,可恨,也可笑。
陰謀心術、嘴皮子能決定天下大事,還要軍隊幹什麽.……
耶律餘睹心中憤恨又不屑,但也深深顧忌起能殺得赤狗兒所部全軍覆沒的這股勢力。
赤狗兒所部六千人全部是雲中如今能有的最精銳騎兵,就算不騎馬,不用騎射優勢,全下馬改為步戰,那也是強悍難敵的勢力,能和野獸金軍硬拚一拚,打三倍五倍的宋軍也不是問題,懟十萬八萬宋軍圍攻也至少應該能逃走一部分,不至於全軍覆沒了,事實卻是死得一個不剩,無一人能逃出來。
能做到這一步的宋軍雖然靠冒充遼軍取了巧卻必定精銳無比,驍勇凶殘,有不可想像的戰鬥力,人數也決不會少了。
耶律餘睹現在高度懷疑宋國專門訓練了一隻精英部隊專門搞陰謀算計偷襲,就象這次的喬裝冒充.……此不得不防。
若是在決戰的最關鍵時刻再冒出這股強悍勢力冒充遼軍,搞個突襲弱點軟肋,攪亂,搞得遼軍在惡戰中敵我難分,陷入混亂,自相殘殺,甚至混入突擊了中軍威脅甚至能殺了他耶律餘睹,毀掉中軍指揮,那樂子可就大了,後果不堪設想.
耶律餘睹再次下達了小心宋軍假冒遼軍的命令,並派出大量斥侯四處偵察搜索,防範這股強悍宋軍。
讓耶律餘睹難受的是損失的五千精銳騎兵,更難受的是損失消失的那五千戰馬。
人,損失了,可再挑再練。遼國不缺好騎手。好馬損失了,就永遠沒有了.……
遼國被海盜搶得本就馬匹牛羊牲畜幾乎一空,遊擊戰成功屠殺搶掠重創了金國,死了那麽多勇士,戰果卻全便宜了海盜,又耗費了十幾萬人命餓著肚子憑兩條腿硬是從草原雜胡部落那搶了些牲畜財富,結果還得承受海盜的下一步敲詐,卻不得不低頭,把雜胡那搶到的那點好馬健牛金銀財寶等都得交給海盜,換取海盜的商品,否則,別說遼國必需的食鹽衣服等得不到,還得再承受一次海盜重兵洗劫。再來一次,那,遼國就直接完了。
遼國如今能有的當馬種珍惜著的所謂好馬,和宋國所謂的好馬一樣,都是海盜不稀得要的,或海盜不想逼得太緊願意留給兩國用的,若是把寶馬以外的戰馬劃分為五等。宋遼兩國現在擁有的好馬不過是第四等的,在過去的遼國是富裕些的普通牧民放牧騎的,稍正規點的遼軍將士根本瞧不上眼不稀得用的,如今卻是遼軍最好的戰馬,得當馬種珍惜著。宋國也一樣慘。兩國不同的是,遼國的馬是大草原養育出的有野性靈性的馬,而宋國的馬絕大多數是宋國自己養出來的……
太慘了!
海盜,太可惡了!
讓耶律餘睹等遼國高層欣慰的是,可惡的海盜同樣沒放過金國。
底子本就薄的金國現在還不如遼國呢,牲畜馬匹更少,屬於更慘。
強悍不屈的完顏阿骨打,麵對海盜凶威也隻能老實低下英雄頭,把海盜看得上的想要的牛馬珍珠人參……都得在“公平貿易”中交給海盜。老實聽話,就有公平貿易。敢自負英雄,逞強不從?海盜勢必會把小小金國搶得連底褲都不剩。
別說金國有不可共天地的遼國這個大敵時刻在威脅著,就算沒有,金國也決不可能打得過海盜。西夏這樣的硬生生打出來一方政權的有年頭了有相當底蘊的強悍國家,海盜說滅就一巴掌徹底拍沒了,人口、底蘊比西夏國差太多了的新生小金國又豈敢自信不懼海盜。西夏國的轉瞬徹底消失就是證明了海盜已強大到無論海陸都不可敵的最典型娃樣子。
金國也淒慘,也沒優良戰馬騎兵隊,更沒寶馬可得瑟。這就公平了。
宋、遼、金,三國,都無不對貪婪凶霸的海盜恨之入骨,但也都欣慰海盜對三國很公平。
他們是應該感到欣慰滿足。不然,看看東亞其它國家吧。
對北方漢政權得瑟了太久的交趾國已不存在了,老弱沒用的這些年各種原因死了,雄性猴子們正在遙遠之地奮力開挖蘇伊士運河,看押施工的是迷信的金字國的人,消耗的糧食是由運河周邊的國家或部族提供。金字國幾千年積累的財富和聰慧健康年輕美人、最好的工匠等積極奉獻給海盜了,海盜國有了個新的博物館,金字國也不虧,換取了政權能繼續存在,王還是這片熱土上的尊貴王,統治者還是高貴的統治者,小民也能繼續平安生活著。強大無敵的海盜提供了國家保護,表現好的金塔國從此再無外敵毀滅政權與文明的憂慮,並且得到了新作物種子、先進耕種技術、無毒的食鹽、布匹、災年短缺的糧食、文明進化等諸多好處,隻是財富底蘊沒了,沒錢了,太貧窮了,就一麵用礦產換取海盜精美的銀幣,一麵積極配合海盜意圖,全力爭取早日開通運河,從此就能靠著運河收獨掌的過路費過逍遙日子。
當然,海盜國船隻走運河是沒有過路費的。
這個世界的蘇伊士運河會開得更大更深。
再看東海上雞腳丫的領土。
外島已經全部成了海盜的地盤,有的成了動植物種繁殖生存地,有的成了人居耕牧漁地和往來船隻在海中的支點。
本島,棒倭兩隻勢力打得熱火朝天,田地荒蕪,老弱先餓死.……想相互妥協不打了,那不行。敢友好共處,海盜會打來。誰敢主張停戰就打誰,何況雙方本就不能共存一地。至少沒女人的棒子為了種族繁衍就必須搶倭的女人。雙方為生存,也是欲罷不能,都在咬牙更凶猛更狡詐地打,無所不用其極,在這個時代就充分暴露了其本性的卑鄙無恥凶殘。
雙方抓到的俘虜男女都賣給海盜,不用殺了浪費,也不用當奴隸養著卻消耗極度短缺的糧食,能換取需要的物資。
沒有對比就不知什麽是幸福。
……
耶律餘睹卻是如同上弦的箭,沒時間多考慮什麽。
要和宋軍大戰,想就食於敵,以戰養戰,遼軍還缺太多糧食,必須抓緊時間最快最多的搶到。
為此,耶律餘睹率領大軍急速南下,到了之前喜迎王師的那些鎮子一看,哪還有人。鎮上幸存的人全接受了深刻教訓,醒了腦子,早跑了。鎮子空蕩蕩的,隻剩下拋棄的爛菜葉.……
耶律餘睹親自去了趙縣城察看了現場。
城中同樣空蕩蕩的,別說喜迎王師了,半個人影都沒有。
幾乎全是赤裸的遼軍屍體已經被先趕到的遼軍收集了起來,堆得象一座座小山,看得耶律餘睹心中巨痛,怒火殺機上湧……死捏著拳頭仔細查看了屍體和城中各處.……他確認了自己此前的猜測。
赤狗兒他們確實是死在困於城中被突然出現的強悍敵人弓箭突襲……
火化了屍體.……耶律餘睹目射凶光,令一萬五千遼軍急撲寧晉城,爭取在宋大軍沒趕到之前奪得這座府城中的一切糧食物資,同時分兵同時攻打趙州剩下的幾個縣城,想盡量弄到足夠支撐大戰的糧食。
聚在剩下的幾個縣中的宋人倒黴了。
他們在南部,不知簞食壺漿喜迎遼師的北邊那幾個鎮子迎入遼軍後的悲慘遭遇,心中對遼軍有自覺精明判斷的小民那種無識幼稚幻想,卻沒等到觀風向瞧清宋軍能不能打過遼軍、宋國會不會就此滅亡在遼軍之手時就全落入了遼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