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精神教育最重要(第三更)
周正很清楚他在說什麽也知道,如果他把這些話說出去的同時,肯定會對鄉村教育行業產生一個巨大的衝擊。
實際上現在的這種情況大夥不是沒有人知道,但很多知道的人不願意把這層窗戶紙捅破,畢竟在教育環境的大資源問題上麵,想要改變一部分資源問題,遠遠比扭轉鄉村那些農家人思想更加明顯,雖然匯集麵隻能達到很小的一撮人,根本就不能改變最終問題。
可是,周正知道的是20年後的那位領導人會進行精準扶貧,屆時國家層麵的影響力在發展的同時,對於鄉村教育也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改變。
但是這一會兒他明明有一個改變這一些鄉村人思想的,一個比較好的渠道,他就願意想要這麽做。
因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20年後那幫人隻知道瞎鼓搗什麽,公益基金項目啊。
什麽幫助孩子上學的項目,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從思想觀念上帶給他們任何改變,而是在資金上麵得到一定程度的扶持。
可是資金就算是再多,又怎麽能幫助全部的那些孩子們上大學呢。
再說了,有時候某些公益項目,做著做著,就變了味道了。
那些被扶持過的孩子們。
可能他們的心裏早就已經被別人早熟了吧,從很小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愛,而且在思想觀念上麵幾乎就跟變形記的那些孩子們差不多。
得到關愛的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又被拋棄掉,這種思想上的改觀,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很難進行改變的。
可能對那些標誌性的代表孩子來講,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政治資源。
可是,一個人的能力如果達到了某種程度而沒有辦法改變的話,他就隻能呈現出那種狀態。
但如果外地去引導的話就已經變味了,也沒有辦法去探索公益的本質問題了。
而對於教育的本質問題,他們能夠探討的其實很少很少。
所以,資源的不均衡確實導致了教育的不均衡。
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外乎於兩種,要麽改變社會實現資源公平,所謂的資源公平不僅僅是在教育層麵上的去改變,而是對於社會發展過程中,整個社會大環境下所影響的各行各業之間的資源平衡,但說句大實話,所謂的資源平衡就和所謂的階級固化其實是一個概念,想要實現這種真正的均等。
其實有些馬克思理想社會中的共產主義。
所以說,要麽就去幫助身處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實現流動,從而能夠讓他們享受到更多的資源。
因此國家在往後的發展過程中,所實現的城鄉一體化,其實就是在實踐這些東西。
而大環境所影響的某些東西,身處在那種強大的社會環境和壓力之下,想要進行改變,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老實來說,難如登天。
很多人,尤其是這些農家人。
他們心中的想法無外乎於覺得,資源的不均衡會讓他們的孩子沒有辦法得到更好的生活,這樣從而導致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矛盾會大大加大。
同時他們腦海中的想法,就會回到曾經計劃經濟的那個時代,設想著如果社會大環境能夠回到那個時代的話,他們就不用受這樣的行業壓製了。
畢竟,在人人平等的大時代。
哪怕是真正的高官子弟,所能夠享受的資源配比其實也是很有限的。
除此之外,隨著大環境的迸發和社會大規模經濟化的影響,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命運如果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他們就會尋求自我感動和社會麻痹。
在自身的思想觀念中形成一個較為保守的觀念認知。
在觀念影響的環境下,從而使社會大環境其實也不是那麽重要的一件事。
可是有些人能夠將這些問題解決了,但隻是一部分人思想觀念的一個麻痹,也就是說在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上,他們壓根就沒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情。
因為人這個東西,不可能是批量生產出來個機器人。
因此,社會環境所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夠推動的。
所以,周正所闡述的這些理論。
歸咎到最後,其實就是一個概念,資源決定教育的邏輯,雖然有其獨特的理解性,但卻是一個悖論。
因為按照這一邏輯來說的話,教育的問題由資源產生。
而資源的定義,則需要靠資源去解決。
這也就是說資源意味著更先進的技術,更豐富的內容,更優秀的師資力量,更優秀的學生實力。
但在大環境上麵,人們過於對資源的盲目信仰,其實恰恰導致了教育,僅僅成為了一個附屬的東西。
會讓很多人覺得,在這個社會上,資源就是橫掃千軍一樣的東西,如果人沒有了資源的影響和帶動,那麽他這一輩子就毀了。
一輩子也不可能得到優異的成果。
所以說,就算人不斷奮鬥,不斷的去追求,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資源,能夠攀登到更加優秀的山峰,也隻是在做無用功而已。
因為你自身的大環境,所影響了你,讓你根本沒有辦法去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可是,這個思想觀念是極為可怕的。
太多的人認為好像隻要投資了足夠多的資料與資源,就能夠解決一切教育問題,從而改化了人們對教育的理解。
可是,事實證明在一些大環境當中。
哪怕是一些有錢的父母,有人脈的父母,他們將自己的孩子放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他們能夠讓孩子去讀最好的學校,能夠享受到最好的資源,吃得好學習的一些工具哈,而且逢年過節還補課,平時還請私教,幾乎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能夠把孩子武裝到了牙齒。
這一方麵的人所產生的效果,從大環境來講確實是有效果。
但如果說,隻要是接受過這種教育的學生,就都能夠變得優秀的話,那也不盡然。
而從另一方麵來講,資源決定教育的邏輯把沒有辦法得到更好教育的一方麵和有辦法得到更好教育方麵聯係起來,把這兩者都卷入到了一個大環境裏。
在此之中,一些既得利益者們拚命想要保住下一代的地位和利益,而未得利益者則爭先恐後的想要改變下一代的命運,從而躋身上層社會,因此雙方都把教育當做了一根救命稻草,恐懼和焦慮則成為了社會的共同情緒。
周正記得那個時候,他曾經采訪過一位母親,那個母親幾乎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壓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是從農村來的。
成績特別優異,考上了京都這邊的名牌大學。
可是就算是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也逐漸的被社會大環境所影響,再加上那些腦子裏隻有學一些沒有任何東西的孩子,他們的動手能力特別特別差。
這一點針對的是城市的那些孩子。
周正計的那個孩子最終還是退學了,退學的原因很簡單,平時在學校就要嚷嚷的,不好好學習。
結果門門功課沒有過,最終被學校不要了。
所以,他希望這些家長們能夠從思想上認清楚教育的本質含義。
而不是在20年後的這些時間段裏。
父母們心心念念的希望孩子們能夠過得更好,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所以省吃儉用的希望孩子能夠比他們當時更優異,能夠得到更優異的資源,能夠把這些資源合理的利用,但殊不知有些孩子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父母的想法。
或者說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抑環境下去生活,而且在對資源的決定教育的迷信中人,這個思想觀念比較重視的東西被無視了,從而使得教育本身的問題直接被消解了。
因為這個可怕的觀念。
越來越少的人們就會去問農村教育的問題,究竟是誰的問題,他關乎於誰的利益和命運,在陷入對個別人的經驗和特例關注之前,首先要做一番宏觀的調查,那是極其有必要的一個東西。
因此周正一直強調的問題,就是要對農村的那些孩子們進行一個大思想觀念上的解讀,而不是特立獨行的幫助其中的獨特代表給他們相對於其他農村孩子高尚很多倍的利益關照,哪怕他們本身實力有問題,哪怕以他們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去得到一些相應的資源和資本,也仍舊是為了樹立這個所謂的典型,不斷的去拔高他們的身份。
說句大實話,這樣做其實不是為了那些孩子。
雖然在某種情況上來看他們的實力,他們的身份和地位確實得到了提升。
但從某些方麵來說,他們也是這場愛屋及烏,但卻扭轉了了教育本質觀念的,那些人之中的犧牲品啊。
試想一下,全天下到底有多少孩子沒有辦法上學,沒有辦法得到資源上的關注和管理。
而在大社會資源尋求特立獨行的一些代表的同時,周正希望可以通過自己微博的言行能夠扭轉上麵的想法,至少在大宏觀思想上,他希望上麵能夠把有限的資源都運用在對於農家人思想觀念理解,對他們教育思想觀念一個改變的應用上,在這些上麵能夠花一些資源甚至於說更多的資源。
因為隻有這樣做,才能為以後的教育添磚加瓦,最不濟也能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