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江山一舞> 第十六章 呂不韋的心思

第十六章 呂不韋的心思

  半個月後 終於塵埃落定。成蛟被王翦包圍,自知無法脫逃自刎而死。樊於期孤身而逃不知所蹤!參與叛亂士卒過萬皆遷徙酒泉,成蛟封地之民流蜀!凡獲罪者數萬,一時群臣肅然。

  魏轍回到了朝中,因功得國尉一職,可常伴君王出謀劃策!劉季還是魏轍手下的跟班,在魏轍的嚴厲看管下,抱著書埋頭苦讀!

  朝臣皆大歡喜,嬴政卻陷入苦惱之中。

  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的模樣,呂不韋依舊把持朝政,太后也沒有交還玉璽。

  「他們想要做什麼?」

  「難道想讓寡人做一輩子的泥偶秦王嗎?」

  嬴政咆哮兩聲策馬奔騰,在他身後,李信,辛勝默默跟在後面。直到跑的累了,嬴政才跳下馬來,心情也平和里許多。

  「其實,寡人直到呂不韋想要做什麼!他想做周公!但我以為不行!」

  李信問:「為什麼不行?」

  嬴政道:「無他,因時而異!」

  李信細細體會,不由得回想起周公之事!

  周公輔佐武王定鼎周朝,一生功勛無數,可稱為一代傳奇!

  他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救亂是指周文王時的事情。當初,姬昌取得了商紂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賜命姬昌弓矢斧鉞,有征伐之權。姬昌受命七年駕崩,姬發即位,姬昌遺命姜尚為國師,以周公旦為輔相。是時,周人正與沒落的大商王朝征戰,文王駕崩二人受命之後輔佐武王安定朝局,是為救亂!

  武王即位,孟津觀兵,大會天下諸侯 。這是一種進攻前的總演習,也是一種試探。觀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幫助下,統率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過盟津。約前1027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 。

  紂王發兵抵擋,結果紂軍掉轉矛頭,往回衝殺,紂軍潰敗。紂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 。此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周公把的大鉞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滅掉殷商之後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把原來商朝直接統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衛由蔡叔度掌管,墉由管叔鮮掌管,史稱「三監「(也有的說管叔、蔡叔、霍叔稱為「三監「。但說霍叔為「三監「之一,《史記》《漢書》等都不載)。管叔的封地在管,蔡叔的封地在蔡。封周公之子伯禽於奄。封太公望於營丘。封召公奭於燕。

  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當時,西周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決定分陝而治。「陝「即今三門峽一帶,《水經注》說是老陝州城一帶(陝陌),《括地誌》則說指陝塬(今三門峽陝縣張汴塬)。當年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周公、召公以「陝「為分界線,把周王朝的統治區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周公管理陝之東,召公管理陝之西(陝西之名,即淵源於此) 。這根石柱,當年就栽在分界之處,是中國最早的界石。

  周召分陝之後,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

  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周公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他奉行殷之祭祀 。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把飛廉趕到海邊殺掉。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二年時間全部完成。諸侯都宗順周王朝。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徵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儘管有五十個左右,而佔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周公東徵象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東征的戰鬥是殘酷而激烈的,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縱使飽經戰鬥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了 。東征的戰士思念家鄉,一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了種種遐想,《詩經·豳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鬥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周公旦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周成王把國都遷到成周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

  洛陽周公廟壁畫:周公分封

  洛陽周公廟壁畫:周公分封

  邑,派召公在洛邑駐兵八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殷人滅夏、周人滅殷,都是拱衛國都的周邊封國被滅導致的,如夏末的韋,顧,昆吾皆是異姓諸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而商末的黎,邘,崇等是商西部的拱衛者,周文王伐滅后,武王則可以長驅直入抵商都附近的牧野滅紂。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到國都的周邊拱衛王都,這和武王時期的分封已經有本質的所不同。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七十一個封國,把武王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錆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族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為東方大國。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繫,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龍江、遼河一帶的肅慎族靠近。肅慎原是周的遠方屬國。北京和遼南都發現不少商、周銅器。證實周初的燕確實統治北方廣大領土。

  三監之亂,微子沒有參加。周公平叛之後命他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成為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國(夏禹的後代,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媯姓的陳(虞舜的後代,今河南淮陽),北面還有一些小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

  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據何尊銘文載,周武王滅商后,由於鎬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佈的東方地區,就提出過在天下的

  《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布局圖

  《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布局圖

  中心建都的設想 ,武王還曾為此夜不能寐,對周公嘆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為鞏固新政權,周武王曾考察過伊﹑洛二水一帶的「有夏之居「,準備此建設新的都邑 ,但未能全面實行便駕崩離去。周公二次克殷后,對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迫切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秉承武王遺志,建洛邑,在東征平叛以後,這件事更具有緊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瀍、澗四水匯流其間。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執政的第五年,正式開始大規模營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卜,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匯處,並進而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一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澗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對於周公營建洛邑的過程,在《尚書》中也有有簡明扼要的描寫:據《尚書·召誥》載: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達洛邑,經「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動工 。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來到洛邑。二十一日,在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后,他向殷商貴族和各諸侯國的首領發布了營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

  洛陽周公廟周公營建洛邑壁畫

  洛陽周公廟周公營建洛邑壁畫

  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郟山,故又稱「郟鄏「。新都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瀍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

  據《尚書·洛誥》載:「當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大典。周公帶領百官,使他們在舊都熟悉禮儀之後,再跟從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開始用殷禮接見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這些禮節是非常隆重而有條不紊的。

  成周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謀划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據《尚書大傳·康浩》稱:「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周公將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於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於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

  周公攝政期間,就在繼承《萬》舞的基礎上,於六年制禮作樂時先主持製作了歌頌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現周公、召公分職而治的文舞《酌》,合稱《大武》;七年洛邑告成,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為傳統的《象》舞配以新的詩歌,製作了表現文王武功的《象》舞。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周公固然可以稱「咸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歷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歷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明顯地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裡不鬻「;土地不許買賣,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給姜太公以專征專伐的特權,那麼,「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時代或更早確立而為周公所法定下來的。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