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戰前分析
大年初一,高衝忽然接到緊急軍情,正在巡邏的一支五百人的隋兵遭到伏擊。
高衝立即派雙槍將董平和楊再興領兵支援,到達之時,隋兵已經沒有一個活口,二將細細巡查之後,發現,伏兵埋伏路邊的樹林中,人數至少在隋軍的三倍以上,以強弓硬弩忽然襲擊。
在這個地區內有這樣軍力之人屈指可數,高衝直接上報幽州總管,言明匪患之烈,請求幽州派大兵圍剿。
楊再興不解:“少爺,清剿匪患我們自己不行嗎?”
高衝道:“再興,匪患之所以猖獗有其曆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最大的匪患不是這些看得到的,而是看不到的。”
楊再興一臉的疑惑不解,高衝也不著急,慢慢給楊再興解釋:“為什麽這麽多年這裏這麽多馬賊?年年清剿年年有,而且還有越清剿馬賊越多的趨勢,就是因為後麵有人支持,也有人想借著馬賊這個由頭要錢要好處。對於我們來說馬賊要清剿,好處也得要,否則豈不顯得我們太另類?太另類了就會引發同僚的不滿,最後會形成槍打出頭鳥格局,對於匪患,我們不僅要報,還要大大的報上去。”
楊再興道:“少爺,前麵的我懂了,後麵的不懂,為什麽要大大的報?”
“以後你就明白了。”
高衝將五百隋軍被馬賊襲擊之死之事上報幽州總管行營,引得總管李崇大怒,要求高衝立即清剿。
威懾麽是要求而不是命令?因為李崇這個總管不過二品,而高衝卻是二品柱國,同級!
但是天氣惡劣,幽州發兵時不待我,李崇請求高衝率本部兵馬剿匪,有幽州行營負責糧草軍需。
大雪封山不利於行軍打仗,高衝也沒著急,將眾將都派出去巡邏,這屬於拉練,這回不同於之前隻派騎兵,而是步兵騎兵諸兵種合成一塊上。
借著剿匪的名義,高衝將其餘兩城的軍權徹底抓到手中,這兩處近三萬兵馬也展開拉練,這樣一來,其餘兩個總兵就成了隻管行政管補給的後勤部長。
這時,楊再興才有些明白高衝那段話什麽意思。
借助匪患,高衝不動聲色的就把三座城的軍權全部住在手中,隻要一天匪患不除,高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布命令,等到那一天高衝感覺匪患消除了,就算把這些兵在還給其餘兩座城,兩位總兵還指揮得動嗎?
這樣一來,幾下一分,高衝就感到手底下將領不夠用,就琢磨是不是加快進度將五等武將召喚出來。這時候真能幫自己的隻怕隻有東方玉梅,隻是這美人雖然答應了自己的求婚,但是要等到丁偐平到來才肯跟自己進洞房,高衝還不好意思直接跑過去說:師姐啊,你從了我吧。那還不得把東方玉梅嚇跑?美人都答應嫁你了,你還著什麽急?
其他眾女因為從來沒有修煉過,加上人數多較多,進境相對緩慢,主要是高衝想跟她們慢慢了解,等到水到渠成那一刻,所以高衝現在隻能等待。
轉眼間到了陽春三月,高衝展開轟轟烈烈的剿匪活動,首先矛頭就指向三百裏之外的棋盤嶺。
棋盤嶺在高衝剛當上營州總兵的時候清剿過一回,當時是勝利了,但是因為兵力所限,雖然勝了但是卻無法占領棋盤山,所以隋軍一退,馬賊再一次將棋盤山占領,而且高衝上一次剿匪時,也沒找到所屬的鐵礦。
這一次不必上一次,首先高衝手底下的兵近十萬,戰將更多,這回打下棋盤山就不是簡單打下收繳撤退,而是清剿占領,狠狠給邱豪邱大爺一個反擊,這樣的鐵礦絕對是邱豪的聚寶盆之一,拿下並占領,對於高衝來說於公於私都大有好處,鐵屬於戰略物資,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回領兵帶隊的是張遼張文遠,麾下狄雷、何元慶、董平、徐寧,弓箭手三千、騎兵三千,步兵四千,一萬隋軍正規軍進攻一群土匪可算殺雞用牛刀。
“眾位兄弟,根據情報,棋盤山現在盤踞三股馬賊,分別是東部馬俊部,西部的李民部,北部的左傾部,馬俊擁兵五千,占據太守這回必須得到的鐵礦,他的實力最強,手下有四大金剛,號稱千人斬,是個硬骨頭,西部的李民有兵四千,是個滑頭,向來是見勢不妙溜之大吉,左傾是個愣頭青,據聞前幾天剛把李家凹的一個土財主給打劫了,把李財主的閨女搶上山當壓寨夫人,他人最少,卻是最厲害的一個,據華雄兄弟說,這家夥手中一對板斧,有萬夫不當之勇,這回是個硬仗,大家有什麽想法都提一提。董平徐寧上一次你們來過,你們先說。”
董平徐寧對視一眼,徐寧幹咳一聲:“文遠,我個人認為,既然太守這回的戰略目標是鐵礦,我們不如集中優勢兵力攻擊馬俊,先把太守要的東西拿到手,然後咱們再一步步清剿另外兩股馬賊。”
董平道:“大哥這回是要占據棋盤山,不僅要鐵礦,還要把這裏鑄成軍事要塞,所以我們不必急著向三部馬賊一起開刀,先拿下鐵礦,然後將這裏建成軍事要塞,到那個時候棋盤山的事情我們也全部摸透,要怎麽收拾兩外兩股賊人豈不是手到擒來?”
張遼點頭,看向狄雷跟何元慶,“二位的意見呢?”
狄雷笑道:“我沒意見,動腦袋我不行,要打仗我第一個衝鋒陷陣就是了。”
何元慶道:“我支持董平徐寧的觀點,不過另外兩股賊人不能棄之不管,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三股馬賊卻能和平共處,這絕對不是因為棋盤山太大的緣故,也許他們就是一夥的,所以,我們在進攻馬俊時,要防備另外兩夥馬賊偷襲。”
幾人連連點頭,都感覺何元慶說得有理。
張遼道:“既然如此,那就元慶辛苦一下,領一哨人埋伏起來,一旦另外兩夥馬賊來攻,就打他個措手不及。”
“何元慶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