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削弱邊鎮權利
安祿山戰戰兢兢的返回務本坊,而此時,他麾下的一千護衛已經被調往城外,隻留下不足二十名貼身侍衛,另外,為了保證他的安全,同時,也為了更好的監視他,朝廷在他住的地方安置了兩百羽林軍將士。?????·
見自己的護衛被調離住處,安祿山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現在已經被監視了,下一步會怎麽樣,還不知道呢?
而他在返回住處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嚴莊,他要問問嚴莊,這一切到底是怎麽回事,若嚴莊不能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他會毫不客氣的殺了嚴莊,並將所有比較大的罪過,全部推在嚴莊的身上,而他自己則隻負有用人不明的過錯。
但安祿山並沒有找到嚴莊,自從他回來之後,就聽親兵護衛說了,嚴莊在他剛剛進宮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了,至於去了哪裏,誰也不知道。
由於是被懷疑的對象,安祿山此刻隻能老老實實的待在務本坊的住宅,並裝作傷心的樣子,陪著自己已經死去的兒子,對於嚴莊,他隻有過了眼前這道坎,才能繼續追究。
嚴莊的確早就溜了,其實,也不能說是溜了,應該說是去為自己找靠山去了。
在京城之中,就李林甫,高力士還有李安是最為受寵的,他先去找了李林甫,結果李林甫一聽是安祿山的心腹部下,而現在安祿山自身難保,他當然不會這趟渾水了,於是,閉門不見,高力士在宮中陪著皇帝,自然也不是說見就能見的。
無奈之下,嚴莊隻好前來找李安,並表達自己可以為李安效力。
李安並沒有將嚴莊拒之門外,不過,北麵的事情,主要都是安祿山和嚴莊二人在作怪,李安並不喜歡這個人,而且,據他推測,嚴莊很有可能會被皇帝處死,就算他出麵力保都未必有用,他對皇帝太了解了,即便知道安祿山才是主謀,但為了穩定範陽和平盧的人心,也會讓嚴莊做替死鬼。
但李安又不能將皇帝的心思告訴嚴莊,隻能以一個好心人的姿態勸說嚴莊,讓其麵見皇帝,將所有責任推給安祿山,並揭露安祿山這些年在北方所做的各種欺君的事情,說的越多,皇帝就越討厭安祿山,如此,就越是相信他說的話了。
嚴莊被李安說動,況且,他原本也有這樣的打算,於是,立即進宮麵聖,準備徹底揭露安祿山的老底,將安祿山做過的所有事情,全都給抖出來。
在嚴莊前往皇宮的時候,李隆基恰好也在找嚴莊,畢竟,前幾日的刺客,所指正的人就是嚴莊,必須找嚴莊過來問清楚。
“微臣嚴莊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嚴莊顯得很文雅,毫無安祿山那種誇張的表情。
“嚴莊,你可知罪。”
李隆基冷冷的問。
“陛下,微臣知罪,請陛下責罰。”
嚴莊老實的認罪。??·
李隆基微微感到有些驚訝,這個家夥認罪的態度倒是非常的不錯,是李隆基喜歡的。
“好,那你說說,你犯了什麽罪。”
李隆基開口問道。
“陛下,微臣犯了脅從之罪,這麽多年來,安節帥讓微臣幹什麽,微臣就幹什麽,就算讓微臣去殺人,微臣也都照辦,微臣有罪。”
嚴莊開口解釋道。
“哦,脅從之罪,可安祿山說,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主意,他並不知情?”
李隆基繼續問道。
嚴莊冷笑道:“陛下,微臣隻是一個小小的幕僚,若安節帥不下令,微臣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亂來啊!微臣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安節帥的意思。”
“好,朕暫且信你,那你就說說,這麽多年來,你都為安祿山幹了一些什麽事。”
李隆基繼續問道。
嚴莊不但不隱瞞,反而添油加醋,將安祿山這些年,在北麵所做的各種事情,全都匯報給了李隆基,甚至,包括李安的父親李武被安祿山害死,還有白狼村的覆滅等等重大事件,全都安插到安祿山的身上,其中有很多,都是安祿山部下幹的,也算在安祿山頭上。
聽著嚴莊的匯報,李隆基越來越心驚,他萬萬沒有想到,安祿山在北麵,居然做了那麽多損人為己的惡事。
“嚴莊,你所說的這些,朕會派人調查的,不過,就算是協同,你的罪惡也不小啊!”
“陛下若能饒恕微臣,微臣可以戴罪立功,指證安祿山,助陛下鏟除此奸賊。”
嚴莊連忙說道。
李隆基蹙起了眉頭,疑惑的看向嚴莊,開口問道:“嚴莊,你既然一心為安祿山做事,為何突然要與安祿山為敵,還有這一路上,你隱瞞了很多事情,讓安祿山安心的前往京城,你究竟是怎麽想的。”
“陛下,微臣原本處處服從安祿山,但安賊的要求越來越過分,這一次,甚至要殺掉公主,微臣極力勸阻,卻被他訓斥了一頓,而且,他要求微臣要不惜一切代價的找到公主並殺掉,微臣心中不忍,在現公主之後,並沒有動手,而是看著公主被鐵甲炮車旅接走。”
嚴莊隨口亂編道。
“既然你是故意放走兩位公主的,為何在黃河渡口的時候,讓人截殺鐵甲炮車旅?”
李隆基厲聲問道。
“陛下,微臣冤枉,微臣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是那些家夥自作主張,出了事之後,害怕陛下處置,所以,全都推給微臣。”
嚴莊開口為自己辯解。
李隆基現在頭都大了,他也搞不清安祿山說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同時,他也搞不清嚴莊說的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總之,這二人說的都像是真的,又都像是假的。
在詢問了一陣之後,李隆基讓嚴莊退下,有很多事情,他需要慢慢消化一下才行,另外,範陽與平盧兩鎮有十幾萬兵馬,這些兵馬在安祿山手底下有些年頭了,尤其是平盧鎮,肯定有安祿山的很多死黨,一旦處置安祿山,勢必會牽連甚廣,一旦引起動亂,後果不堪設想。
安祿山進京之後,長安城至洛陽城的鐵路線恢複暢通,北麵的消息也66續續的傳回來了,安祿山的很多欺君行為被一一挖了出來,有很多都與嚴莊說的很一致,也就是說,安祿山的確是個隻手遮天的大壞蛋。
在確定安祿山人品不好,而且膽大妄為之後,李隆基對安祿山的信任減弱了很多,不過,他暫時還不敢處置安祿山,以免引起北方的動亂,再三思索之後,為了大唐的安定和繁榮,他決定給安祿山減罪,也就是用人不明,馭下不嚴之罪,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安祿山所應遭到的懲罰,從而安撫北方邊將之心,但他同時也不敢再將安祿山放回去了,以免這個家夥繼續為所欲為,甚至根基越來越穩固,如此,就是養虎為患了。
同時,李隆基也意識到,自己給邊將的權利是越來越大了,既然安祿山可以在邊鎮為所欲為,那麽,其它的邊鎮將領,會不會也這麽幹呢?萬一個個邊將都為所欲為,並變得越來越強大,他這個皇帝日後還怎麽駕馭他們。
聯想到東周列國和東漢末年三國的故事,李隆基覺得,不應該再給邊將這麽多權利了,否則,一旦邊將造反,後果不堪設想。
他相信,除了安祿山之外,肯定還有別的將領,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邊鎮是到了該整頓和削弱的時候了。
當然,削弱邊鎮力量,並不等於減少邊鎮兵力,而是要控製邊鎮節度使的權限,讓他們隻能管軍事,不能管經濟和治安,如此,可大大減輕他們的獨立性,另外,他還打算在所有邊鎮設置觀察使一職,由宮裏的太監負責,而且,要時常調動,以免這些太監與邊鎮將領太熟悉,從而有私情。
這麽多年來,邊鎮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主要是因為大唐的財政有些困難,而邊鎮因為經常吃緊,需要增加兵力,更需要增加軍餉,而朝廷很難全部提供,於是,就采取直接放權的方式,讓各鎮節度使自己解決,從而讓邊鎮變得越來越具有獨立王國的性質。
全麵整頓邊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先處理好安祿山的事情,以免引起改革前的動亂。
在與李林甫和李安等眾多臣子單獨商議之後,李隆基做出了最終的決定,以安祿山用人不明,瀆職為理由,扒掉他身上的宰相之位,並同時去掉範陽和平盧兩鎮節度使的職位,隻給他保留了禮部侍郎的虛職,讓他在京城養老。
而所有罪名的承擔著嚴莊,則被李隆基處斬,以給天下人和滿朝文武一個交代,至於範陽和平盧兩鎮,先封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為平盧節度使,而對於兵力更多的範陽節度使,則派遣原先在任上口碑極好的裴寬前去出任。
這樣一來,史思明獲得升官會非常高興,自然不會管安祿山過得是否如意,而裴寬被重新調回範陽當節度使,則讓很多人都高興。
先,河北道的老百姓肯定會非常高興的,當初裴寬被調離的時候,他們可是傷心了好久,在安祿山來了之後,他們就更加思念裴寬了,希望愛民如子的裴寬可以回來任職。
另外,李林甫一直嫉妒裴寬的才能,想要構陷此人,在這個節骨眼上,正好將其打走,讓其前往範陽任職,如此,就不會對他構成任何的威脅了。
旨意下達之後,安祿上跪拜謝恩,史思明高高興興的去平盧任職,並提拔了一眾屬下,裴寬從容領下重擔,從京城出,趕往範陽任職,嚴莊則無可奈何,隻得接受最終的下場,他算計這麽多年,最終卻將自己的小命給算沒了,他心裏不甘而又無奈。
對於已經潰散並逃往漠北的兩蕃,李隆基派遣使臣前去安慰,並表達了皇帝的歉意,讓他們返回各自的屬地,老老實實的做大唐的臣民。
一切進行的都非常的順利,沒有生任何的動亂和波折,這讓李隆基非常的滿意,這個坎總算是渡過去了,接下來,就是對所有邊鎮進行削權和監督了,這一步也非常的關鍵,必須慎之又慎,決不能生動亂。
兩位公主能夠成功返回京城,李安是功不可沒的,李隆基甚至懷疑李安早就知道了一切,否則,很多事情都不好解釋。
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眼下,盡快製定好削弱邊鎮節度使權限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
李隆基覺得李安的頭腦不錯,是個很厲害的人才,於是,立即召見李安,他想聽聽李安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畢竟,李安的身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了,隻要問李安,絕對錯不了。
李安在入宮之後,聽說李隆基有削弱邊鎮節度使權力的意思,連連稱讚皇帝英明,並說出削弱邊鎮節度使權力的好處,也就是全力支持李隆基的英明決定。
在具體的操作細節上,李安也給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讓李隆基一個個來,先從最遠的安西和北庭開始,派遣最信任的宦官前去監督,而後是河西隴右,朔方河東,最後是範陽平盧。
在派遣宦官進行監督之後,若各鎮節度使沒有什麽反應,則下一步開始著手扒掉各鎮節度使的經濟和政治大權,讓他們隻負責軍事,至於軍中的一切需求,則由朝廷負責供養,反正,經過李安的一係列工業化和商業化進程,大唐朝廷現在是既不缺錢也不缺糧,更不缺武器彈藥,完全有能力供應軍隊所需要的一切物資,已經具備收回節度使多餘權利的條件了。
李隆基在聽了李安的建議後,覺得非常有道理,並立即選了幾名信得過的宦官,讓他們以觀察使的身份前往安西和北亭,負責監督那裏的節度使,與此同時,李隆基還聽取李安的建議,多派了兩股隱藏的人馬,與太監一同監督節度使,三股監督力量互相並不知情,如此,可避免太監專權,陷害邊鎮節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