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分班
吃了饅頭之後,很多學堂外麵的圍觀人群開始散開,不過,他們並不是回去,而且跑到附近的小河旁邊了。
因為饅頭是幹的,吃了饅頭之後,人肯定是比較幹渴的,而因為準備不足,學堂並沒有給他們準備湯水。
這些人的身體也是夠好的,吃饅頭喝河裏的生水居然能夠適應,他們既然敢喝,就足以說明他們平時經常這麽幹。
其實,在任何貧窮的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貧窮會讓人更適應大自然,會鍛煉人的體質,讓人即便喝河裏的生水也不會生病,而若是一個從未喝過生水的人,喝了河裏的水肯定會拉肚子的。
“我們其實應該給他們準備一些湯水的。”
李安開口小聲道。
湯水比饅頭可便宜多了,隻需要在燒開的清水裏放點菜葉就行了,不過,有難度的是盛湯的容器,學堂外麵有幾千人,若是將湯碗拿出去,保不準就有很多收不回來了,而饅頭是不需要容器的,直接給外麵的圍觀群眾就可以了。
“李侍郎,這些都是賤民而已,有生水喝就足夠了,我們賞賜每人一個饅頭,已經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
部下不屑的看向圍在河邊喝生水的人群,眼中盡是藐視。
李安想了一下,開口道:“算了,反正這些人也都喜歡喝生水了,明日就是學堂開學的日子,午後,不如將書籍分給這些孩子,讓他們先拿回去預習一下。”
“李侍郎,這些孩童什麽都不會,直接將書籍送給他們,隻怕他們會毀壞書籍,還是上課的時候再分給他們吧!也好將不能毀壞書籍的告誡再次強調一番。”
一名先生有些不放心,開口說道。
“也罷,明日書也行,今日下午幹點什麽呢?開個歡迎大會,就在操場上開會。”
李安開口說道。
“是,李侍郎。”
領頭先生開口道。
下午的時候,吃飽喝足的學堂和他們的家人,站在操場上,開始了迎新生大會。
學堂本身是有板凳的,飯堂裏有,教室裏也有,不過,總的數量隻有不足七百個,而進入學堂的人足有千餘,數量是不夠的,而且,求學是虔誠的,站著也沒有多大的關係。
另外,李安要開的迎新生大會,不會是後世的長篇累牘,沒有沒完沒了的廢話,會比較簡短的,站著也累不了,況且,學堂外麵的人更多,他們可都是站著的。
李安也是好奇了,一個學堂到底有什麽好看的,能讓外麵的人群待上幾個時辰。
作為大領導,李安簡短的說了幾句,不過,當地的百姓都聽不懂,在先生翻譯之後,他們才聽懂了,然後,都非常高興的看向李安。
學堂可以教孩子們知識,而且,不需要絲毫的費用,還能每日領取一頓免費的午餐,真的是太劃算了。
不過,李安也有言在先,若是有的熊孩子不努力學習,整天調皮搗蛋,破壞學校的學習氛圍,影響他人的學習,學堂也是有資格將其趕出去的,所以,這頓午飯也不是白吃的,想吃的話,就必須要好好學習。
另外,若是有的孩子可以做到品學兼優,是會獲得獎勵的,學堂會每隔一段時間,對學習的孩童進行考核,成績優良的孩子,將獲得學堂提供的各種獎賞,比如學習用具,衣服,食品什麽的,都是可以的,最低級的獎賞也會是一個饅頭。
賞罰分明是李安的一貫作風,也隻有采取這種辦法,才能更好的激勵這些孩子好好的去學習,從而不荒廢學業。
對於某些太調皮,或者資質太愚鈍的孩子,必須毫不留情的將其清除出學堂,以不影響更多好孩子的學習。
在李安所牽頭創辦的學堂裏,絕對不允許存在校園小霸王的情況,絕對不允許存在害群之馬,這所學堂是要培養未來為大唐服務的人才的,絕對不能讓錢花出去了,而人才卻培養不出來,這樣就虧大了。
得知學堂不但不收錢,免費午餐,日後還有獎賞,很多孩子都躍躍欲試,尤其是相對貧窮的孩子,更是打定了主意,要得到屬於自己的獎賞。
一些孩子的家人,得知學堂有獎懲製度,更是明確告訴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否則,會把他們的屁股給打成八瓣。
隻用了半個時辰,李安的迎新生大會就開完了,下麵就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讓孩子們和家人隨便在學堂裏走走看看,若是累了,就可以回去了,隻是別忘了明日一早去學堂上學就可以了。
部分學童和家人6續離開,外麵的圍觀人群,聽說晚上不會再有免費的饅頭吃了,也6續走了一批,但始終還是有部分人群戀戀不舍的不肯離開,也不知他們在留戀什麽東西。
學堂的單杠和雙杠等體育器材,是當地孩童所沒有見過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使用,但興趣促使他們,跑過去研究,即便摔到了也在所不惜。
李安親自跑過去示範,教這些沒有離開的孩子,該如何使用這些器材,不過,這些孩童大部分都太小了,根本就無力使用這些較為大型的體育器材,單杠直接夠不著,雙杠則被他們當做單杠來使用,隻有大一些的孩子,才會正確的使用,並很快就學會了。
來大唐學堂的孩子,幾乎全都沒有上過學,當地的文盲率還是非常可觀的,少數有文化的當地人,也是祖傳的教育,教的不過是當地的文字而已,並沒有什麽太有用的知識,也算不上是學生。
而學生從可塑性的角度去考慮,對年齡是肯定有限製的,若是三五十歲的大人,讓他們去學堂學習文化,那簡直就是開國際玩笑,太小的孩子沒斷奶,也不適合進入學堂,隻有六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才是進行教育的最佳年紀。
這一次招收的學童,就是按照這一年齡標準招收的,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十歲左右的孩子,太大的孩子都去幫助大人幹活了,而太小的孩子,家裏也舍不得來學堂,怕被大孩子給欺負了。
這些不同年齡層次的孩子,興趣與愛好肯定是不一樣的,智商與學習能力肯定也不一樣,若是將他們全部放在一起競爭,則肯定是不太公平的,而且,以大欺小的事情會更多的生,對學堂的長期展頗為不利,所以,是必須要分班的,而分班的原則是按照年齡的大小來分。
李安初步的決定是六七歲的分一個班,八九歲的再分一個,十歲和十一歲的孩子最多,分別分一個班級,十二與十三歲的一班,十四與十五歲的一個班級。
當然,實際肯定不能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因為若是嚴格按照這種年齡劃分的話,肯定會造成每個班級人數的不平均,有的班級人數眾多,而有的班級則人數太少,比如,六七歲的班級,人數肯定不如八九歲的,十四與十五歲的班級,人數也會低於十二與十三歲的,而這樣的話,肯定也是不公平的,人數多的班級,競爭的壓力更大,而且,也會顯得更加的混亂。
按照六個班級三百人的標準,一個班應該是五十人,如此,六七歲班級若是人數不滿五十人,則從八九歲的孩童之中,挑選個子較矮的,最好是八歲的,以此類推,從而確保每個班級的人數都是一樣多的。
當然,這樣一來,十四與十五歲班級的孩童,肯定是最為強壯的,他們若是團結起來,肯定能欺負別的孩童,這一點需要學堂進行看管,不允許不同的班級生矛盾,否則,嚴厲懲罰之。
李安最擔心的就是年齡大的班級,因為這些孩子都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在這種落後的地區,很多十四五歲的孩童,都已經成家立業了,在這種性情萌動的年紀,這些孩子指不定能鬧出什麽大的風浪。
天黑之前,所有的孩子和家人全部都離開了,明日又是新的一天,也是開學的第一天,李安仍然會過來的,而且,此後的很多天,李安每天都會前來看一眼。
開學的第一天是最為繁忙的,學堂裏有很多事情要忙,先生要忙著分班,然後,還要將書本分給學童,還要選舉班級幹部,這樣,在先生沒在的時候,孩子們也能互相管理。
分班,整理班級器材,接著就是書,這一整套下來,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學童們剛剛拿到書籍,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
因為是開學的第一天,所以,飯堂仍然會有可口的紅燒肉,與之相配的是白米飯,還有雞蛋青菜湯,外加幾個素菜,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富有營養的,甚至比昨日的菜肴還要豐盛一些。
有的孩子吃著吃著就哭了,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吃過這麽可口的飯菜,是幸福的眼淚。
下午也沒有正式教學,而是簡單的給學童們講解一下,在學堂裏能學到什麽知識,以及學到這些知識之後,將來會得到什麽樣的利益。
尤其著重的講解了利益,有眼前的利益,也有將來的利益,眼前的利益就是學堂的定期獎勵,隻要學習比較好的,都會得到一定的獎勵,而將來的利益,則是他們學業有成之後,可以在當地當官,從而過上人上人的日子,當然,他們屬於大唐官員,而最高的官職肯定不屬於他們,大唐朝廷會派遣國內的官員前來總督這裏的。
在短期和長期的利益誘導麵前,這些年齡不大的孩子,的確是充滿了鬥誌,不過,他們的年紀畢竟還是太小了,所以,很多都是三分鍾的熱度,這種感覺過去了之後,很快就開始調皮了。
有很多孩子會突然離開自己的座位,跑到自己認識的孩子旁邊,對著人家的腦袋打一下,然後迅的跑回去。
而被打的孩子則會非常憤怒的起身,追過去還擊,將無故攻擊自己的孩子打幾下,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先生見到這種情況,自然是最為惱怒的,不停的用手指的鎮尺敲打桌麵,讓學童們不要亂。
不過,剛開學第一天,年輕的孩子難免非常興奮,而且,這種興奮是很難抑製的住的,先生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一個老頭而已,他們並不是很放在心上。
而這種情況,也是在李安的預料之中的,畢竟都是從學童時代走過來的人,對這些小孩子的個性,是最了解不過了。
“看著吧!先生一生氣,馬上就要打人了。”
李安嘴角一笑,站在學堂外麵看熱鬧,而李安所站的位置,是先生看不到的位置。
“把手伸出來。”
先生憤怒的走到幾名打鬧的孩童中間,將二人全都給打了一頓,引得周圍的孩童哈哈大笑。
“不許笑,都不許笑,夫子講課的時候,你們不許隨便亂動,要認真聽講,不聽話的都要打手。”
先生非常生氣的教訓孩童。
“這些孩子不聽話,居然在下麵打鬧,的確應該多多打幾下,讓他們長長記性。”
部下覺得這些熊孩子就該打。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先生一邊訓斥一邊背誦著勵誌的話,對這些調皮孩子頗為失望。
“李侍郎,這些調皮的孩子會影響勤奮好學之人,若是他們實在不服管教,是否可以將其勸退。”
部下覺得,既然經費花了,就一定要有效果,若孩童不聽話,就應該盡快將其勸退,以免影響其餘孩子的學習。
李安笑著說道:“夫子隻會用大道理教育孩子,卻不知還有更好的策略,效果肯定比這些大道理還要有用。”
“李侍郎,到底是什麽妙招?”
部下好奇的問道。
李安笑著說道:“當地的飯菜,你可曾吃過,味道如何?”
“回李侍郎,就算是有錢的人家,飯菜質量也隻是一般水平,還沒有學堂這裏的菜肴可口呢?”
部下如實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