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頒獎
這些玻璃獎杯的個頭都是比較小的,比後世的獎杯小太多了,形狀也不是很像杯子,長度僅有三寸左右,比手指頭粗一些,底座是更寬大一些的半球形,以讓獎杯能夠立起來。
雖然這個獎杯的個頭很小,但上麵雕刻了很多圖案,也有不少大唐的文字,其實,就是一五言詩而已,是鼓勵孩童學習的詩。
體育獲獎的獎杯,上麵居然雕刻鼓勵學習的詩詞,這個多少有些滑稽,不過,李安當初大規模製造這種獎杯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學習的。
在大唐長安城的學堂倉庫內,有很多這樣的獎杯,每一次舉行文化比賽,獲獎的學生都能獲得這樣的獎杯。
不過,李安製造的獎杯不都是這麽小的,也有比較大一些,或者更精美一些的,這次南下所攜帶的都是最低等最小巧的一種,並且隻帶了幾百個而已。
在玻璃並不普及的時代,這樣的全透明獎杯是很值錢的,而且,這個也能算的上是工藝品,如此就更值錢了。
李安能舍得將這麽貴重的物品獎勵給參加比賽的學童,這足以體現他對這些孩子的重視。
不論學習成績如何,這些孩子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安獅郡的棟梁,這個時候給他們一些鼓勵,將來他們是會感激的,會永遠記得自己的,這對李安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了。
這些孩子將玻璃獎杯拿在手裏的時候,顯得特別的愛不釋手,他們長這麽大,應該是從未見過如此精美的工藝品,如此透明的玻璃獎杯,即便在大唐帝國,也是很稀罕的物品,每一個獲得玻璃獎杯的人,都將其視為珍寶。
甚至,連這些大唐官員都產生了嫉妒的心裏,看向獎杯的眼神都有些不太對,大概是覺得,李安對這些小子太好了吧!
獎品放完畢之後,李安高興的宣布道:“已經正午了,可以開飯了。”
飯堂的桌椅數量不足,不足以容納所有人,於是,有部分學童隻能選擇在教室裏用餐了,反正桌椅什麽的都不缺,在哪裏吃都是一樣的。
飯菜的種類倒是不多,不過,都是味道極佳的美味,足夠眾人飽餐一頓了。
剛才頒獎的時候,沒能參加比賽的學童還有些眼饞和不開心,不過,一見到有美味享用,他們頓時就不這麽想了,一個個的全都眉飛色舞,仿佛完全忘記了剛才的落寞和羨慕嫉妒恨。
小孩子就是這樣,隻要有好吃好喝的就會很開心,他們的功利心比較小,不會計較太多太長久,不開心的事情,很快就會忘記的,而不像有些大人,會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想著坑害別人,以求圖的心理平衡。
大餐小半個時辰就吃完了,大學堂放假半天,吃完之後,所有學童就都離開學堂,返回各自的家。
李安也要離開大學堂了,而且,這是李安最後一次進入學堂,後日一早,他就要離開安獅郡,前往波斯灣附近了,那裏是大唐鐵路通向海港的理想之地,是必須要占領的地區。
當地是個什麽情況,李安知道的不是太多,雖然早就派出先遣隊去調查了,但傳回的消息不太多,而且,還比較散亂,也許是路途太遙遠的緣故,先遣隊找不到李安想要的理想地點。
這個地點處在大食與天竺之間,應該屬於雙方爭奪勢力的交接地帶,在這個地方占領一塊根據地,然後建設一個重要的港口,對大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個地方距離吐火羅不是很遠,最多隻有幾百裏而已,而吐火羅現在已經開始修築鐵路了,隻需要繼續向西南方向延伸,就可以抵達這個海港。
如此,一旦鐵路通過來,大唐安西的貨物,就可以在幾日之內抵達港口,並從港口運往周邊諸國,對貿易和流通非常重要,對控製海外諸國也有很大的作用,安西兵馬可以憑借鐵路,快進入海港,然後乘船增援大唐在海外的州郡,從而實現控製整個世界的目標。
在離開大學堂之際,李安看著送行的夫子,說道:“來人,將獎杯盒拿來。”
“李侍郎,這裏有這麽多獎杯,這些都很值錢吧!”
夫子從未見過這麽精美的獎杯,覺得送這麽貴重的東西給小孩子,實在是太浪費了。
若是他們知道這些玻璃製品,其實比沙子貴不了多少的時候,估計會立馬吐一口老血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些剩下的獎杯就交給你們了,日後,每半年都要舉行一次文化比賽,獲獎的給獎杯,體育比賽也給,不夠的話,本官還會派人送來的,能更好的激勵孩子們學習和鍛煉,這才是本官的最終目標。”
李安很高興的說道。
“李侍郎如此重視教育,我等實在是……”
一陣感動的眼淚留了下來,這些夫子有的都已經很老了,但煽情的本事是一點兒也不小,說哭眼淚很快就流下來了,實在是厲害。
離開學堂之後,李安見天色還早,就去了一趟試驗田,想最後看一眼試驗田的作物,搞清楚什麽植物在當地適合生長,什麽作物不能生長。
試驗田就是最好的檢測儀器,不同的作物種植在條件完全相同的試驗田裏,所得到的結局完全不同。
有的作物長得非常精神,可謂是栩栩如生,但也有的作物長得非常糟糕,葉子都是焦黃的,顯得很沒有精神,甚至,還有的作物壓根兒就不長,在大唐長安城的高產作物,到了安獅郡完全長不出來,刨開土地一看,種子都爛掉了。
“你們都看到了吧!這些都是不同作物的種子,本官搞這個試驗田,就是要搞清楚,什麽樣的作物適合在安獅郡種植,這裏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靠吃魚肉生存的,這樣營養很不豐富,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是不利,而且,吃魚所能養活的人是有限的,還是種植更靠譜一些,農業才能養活更多的人。”
李安看著身後的安獅郡官員,認真的說道。
“李侍郎說的是,安獅郡若要展的更好,必須努力展種植業和畜牧業,我等必然不會懈怠,一定竭盡全力的幫助當地百姓,讓他們掌握種植和畜牧的技巧,讓安獅郡能獲得更多的人口。”
陳刺史先帶頭表態。
其餘眾官員也全都表態支持,表明展農牧業是他們的本分,是他們應該做的。
在後世的社會,一個地方官員政績的好壞,主要體現在經濟的增長,環境的衛生,以及犯罪率的降低,對人口的多少沒有什麽要求。
而大唐這個時代,官員考核的重要一條就是人口的增長,地方官員治下的人口增長的越多,則政績得分越高。
這是因為古代的人口增加受到疾病和戰爭的幹擾,另外,還有很多盜賊和土匪禍害老百姓,所以增長的很是緩慢,想要快增加人口非常困難。
隻有官員勤懇努力,帶領治下百姓興修水利,討伐山賊和土匪,這樣,才能讓治下的百姓生活的更加安定,豐衣足食之後,老百姓才能更快更好的增長人丁。
而人口的多少,又反應了一個帝國的實力,隻有人口眾多,才能有力量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若是人口稀少,則帝國很容易被外敵所吞並。
安獅郡是大唐的海外領土,也是大唐的一部分,作為安獅郡的官員,他們自然有維護本地區繁榮穩定,盡量增加人口的責任。
不過,自古以來都有一句名言,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族人給人的感覺總是很不可靠,仿佛都帶有某種狼子野心似的。
在大唐建立之前的很長時間內,華夏大地處在了極為混亂的五胡亂華時代,這個時代是整個中華民族最為黑暗的時代,代表中華正統的大漢民族幾乎被屠戮殆盡,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艱難。
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後日在總結的適合,才會得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其實也是一種帶有歧視性的觀點。
每當外族作亂了,就給外族扣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帽子,而自己民族內部出了叛徒,則又怎麽說呢?難道有異心的全都是異族嗎?自己民族也會出現叛徒的,是否叛亂與是否是異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隻是由於一般人都會偏向自己人,而討厭與自己關係不近的人,比如覺得自己的親屬值得信任,而外姓則不可靠。
而最終的事實卻並非如此,外姓叛主者大有人在,比如司馬家族,篡了曹家的江山,南朝這樣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而自己人骨肉相殘的更多,玄武門之變,叔叔奪了侄兒的江山的就更多了。
總之,是否可靠與血緣親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有沒有外心,與是不是本民族的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但曆史上,確實出現很多異族反叛,將華夏民族屠戮眾多的例子,但這很大程度上都與野心和利益有關,華夏本民族內部的互相屠戮還少嗎?
另外,在後世的幾十個民族,還不是都成一家人了,也沒見誰有異心,這也是因為利益的關係。
國家對這些民族好,優待這些民族,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穿,能過上比較好的日子,他們自然是會支持政府的,很多異族之所以有機會反叛,那是因為華夏內部出了問題,讓這些異族的部分野心家有了作亂的機會。
隻要華夏帝國不亂,異族是永遠沒有機會作亂的,就算起作亂,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後趙皇帝石勒,原本隻是一個異族的奴隸,他也想安安分分的做一輩子的奴隸,可是老天不給他這樣的機會,最終,他不得不反抗,並最終成了一個皇帝。
是司馬家族的八王之亂,給這些異族的人機會了,倘若司馬家族的皇帝是個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傻子,則就不會出現這麽大的動蕩,異族的小嘍囉自然也就沒有造反的機會,華夏大地也就不會掀起一場浩劫。
也就是說,隻要大唐帝國不出現大的動亂,當地的官員能很好的處理各種事物,則安獅郡就不會有多大的問題,就算人口增加很多倍,也永遠都不會是大唐帝國的威脅,因為他們將成為大唐的子民。
這也是李安為什麽要花費巨大代價,投入到教育行業的原因,不能小看這三百名學童,他們是種子,日後大學堂還會擴招,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種子,而這些孩子成年之後,因為他們學習了大量大唐的曆史文化知識,他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大唐的一分子,從而忠心大唐。
就比如鮮卑這個民族,是五胡亂華的其中一支,但是鮮卑民族非常欣賞大漢民族的文化,並非常努力的進行學習。
如此一來,鮮卑民族漸漸的就把自己當成是漢人了,並把其它不好好學習漢文化的少數民族視為醜虜,這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一個優秀的文明是具有征服性的,會在不知不覺中反噬侵犯他的文明,讓侵略者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反噬的犧牲品,鮮卑入主中原,在武力上戰勝了華夏民族,但很快,他們就把自己當成華夏民族了,完全忘記自己的祖先是誰了。
華夏雖然暫時輸了,但文明的強大力量,讓鮮卑完全融入了,自此,鮮卑各族成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了,鮮卑民族徹底從曆史的長河中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後世的身份證上,根本就找不到鮮卑這個民族,所有鮮卑姓氏的人,都成了漢民族了。
當然,李安沒有那麽多的閑工夫,將自己的認識解釋給這些官員聽,他還需要命令這些官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足夠了。
另外,雖然當地的人口會在經濟條件好轉之後,出現較大的增長,但大唐的人口也是會增長的,隻要這裏有足夠的利益,在本土混不下去的很多百姓,就會被迫選擇到這裏來生存,從而壯大安獅郡的大唐人口,最終讓這個海外領地內有大量的大漢人口,進一步鞏固大唐在當地的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