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剛性吊橋
李豫在看了李安繪製的設計圖之後,整個人頓時都不好了,表情顯得頗為複雜,在他的眼神之中,有喜悅的神色,也有尷尬的神色,甚至還有些許不滿和無奈。
他微微歎了口氣,看著李安說道:“早知道李侍郎畫的這麽好,我就不畫了,白白浪費大半夜的時間。”
說完捂住嘴巴,以盡可能的控製自己不打哈欠。
聽了李豫如此說話,李安忍住了沒笑出來,作為堂堂的皇長孫,李豫花費了大半夜的時間,居然就畫出一幅塗鴉,這實在有損名聲,若是把這幅圖傳出去的話,隻怕李豫的威名就要大打折扣了。
“哈哈!怎麽能說是白白浪費時間呢?至少,在畫圖的過程中,廣平王應該已經深入思考過地下停車庫的問題了,不是嗎?”
李安笑著說道。
終於得到李安的一些認可,李豫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容,如此,他這一夜就沒有白費,而且,李安說的也是事實,他經過一整夜的思考,確實是大有收獲的,有很多之前沒有想過的問題,經過昨夜的繪圖,他都想到了,甚至為此還翻閱了一些書籍,了解大唐長安城最近十幾年來的人口變遷,以及消費群體的變化等等。
對於修建地下停車庫的必要性,也有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隻是由於專業性知識的缺乏,讓利於對於設計具體的地下停車庫沒有頭緒,所以,在繪製圖紙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標注,隻能是簡單的畫個長方形的地道,然後在其中開幾個口子,寫了需要的各種建築材料,估算成本等等。
“李侍郎說的是,昨夜本王想了很多,也查閱了很多書籍,確實有很大的收獲,最近這些年,長安城的人口增加了兩三倍之多,有車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京城的道路通行壓力比前些年大了很多,通行壓力倒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停車難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了,已經到了必須要解決的地步了。”
李豫開口認真的說道。
李安高興的說道:“廣平王能專門為了這個計劃去查資料,真是大唐之幸,這些圖紙就交給你了,剛才研發中心傳來消息,萬裏傳音計劃又遇到困難了,還得去處理啊!”
說完一臉無奈的苦笑道。
李豫接過李安繪製的設計圖,同時也拿回了自己畫的塗鴉,淡淡的說道:“大唐讓李侍郎受累了,日後但有需要本王幫忙的盡管開口,本王這就回去與部下研究地下停車庫一事,告辭了。”
李安也不便挽留,親自把李豫送出門外,然後稍微喝了口茶,便出發前往研發中心了,那裏正在進行的萬裏傳音計劃,才是李安最為重要的工作內容,這對日後大唐帝國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豫雖然得到了李安的圖紙,但對於這種在大唐完全沒有先例的地下停車庫計劃,他必須非常慎重的與心腹屬下仔細的討論和研究,必須要把計劃所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全部考慮進去,任何一個小的失誤都不能有,否則,不但他揚名立萬的機會沒有了,甚至,會永遠的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簽,而一個無能且失敗的皇孫,比如是很難有前途的,甚至,他的無能還會導致他的太子父親也被牽連。
部分大臣會以太子愚鈍,其子更愚鈍為借口,要求皇帝撤掉太子,換一個聰明一些的太子。
這個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有先例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是一個傻子,智力比普通人差了很多,這讓司馬炎很是苦惱,想要撤換太子,重新選擇一個聰明的兒子做皇帝。
但這個笨蛋司馬衷的兒子,也就是司馬炎的孫子卻格外的聰明,這讓司馬炎看到了希望,就算自己的太子兒子不行,但孫子的智商水平夠高,如此,大晉帝國的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這樣就沒有廢掉自己的傻子太子,而群臣為了能更好的控製政權,也願意讓一個傻子來當皇帝。
也就是說,若是司馬衷的兒子也同樣比較傻,那他的太子之位就保不住了,當然,對於大晉帝國來說,他的太子之位保不住,或許是一件好事。
而李亨由於擔心被人指責別有所圖,一直像烏龜一樣的躲避,任何有水平有能力的事情都沒有幹過,雖然相比司馬衷還是相對聰明的,但也高不了多少,至少,在很多人看來,比李亨聰明的皇子,還是大有人在的。
在這種情況下,李豫的表現就非常重要了,隻要他能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較強的組織能力,那麽,他就能夠為自己的太子父親多爭取一些名望,從而讓那個皇帝更加沒有廢黜太子的理由。
李豫還需要忙活一陣子,才能向朝廷向皇帝提出建設地下停車庫的建議,而李安建設驪山養殖基地,卻幾乎可以很快開始實施,畢竟,李安所選擇的驪山山穀,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旮旯,而李安的地位又比較的高,隻要提出要建設養殖野生動物的研究性基地,那麽,就沒有任何人會橫加阻攔。
批示性的文件很快就下發了,而李安在得到文件許可之後,立刻就讓管家帶著一百多人的施工隊伍進入了驪山,同行的還有幾十名士兵,他們主要負責安全保衛工作,在驪山深處,各種野獸還是不少的,萬一這些施工人員遭遇野獸襲擊,那就不好了。
修建基地需要很多材料,比如木材,磚塊,混凝土,鋼鐵等等,其中,木材這種材料是山穀本身就有的,但為了保護山穀的生態環境,李安決定不動用山穀的任何一棵樹,所有的木料都從市場上購買。
養殖區,住宿區,糧食儲備區,種植區,瞭望塔樓等等,都非常清楚的標注在地圖之上,一百多名工匠,隻需要按照各種圖紙所標注的信息進行建設就可以了。
在長安城的內部,因為所有的民用建築都不能超過皇宮的城牆,所以,真正高大的建築是幾乎沒有幾個的,除了大雁塔這些另外,普通老百姓的房子,能有三層就不錯了,四五層的房子都是在遠離皇城的京城南部區域。
而在驪山山穀裏,這種情況就不存在了,山穀落差很大,就算在底部建設十幾層的高樓,那也是毫無問題的,這麽高的大樓,甚至都達不到半山腰的高度,就更別提窺探華清宮了。
而高樓具有較強的觀賞功能,隻需要在山穀的中間建設一個十幾層的高樓,那麽,站在高樓之上的人,就可以把整個山穀的大部分情況盡收眼底,而這對於管理無疑具有很大的好處。
下麵的矮層,可以考慮存儲動物食材,高一些的樓層可以改為員工的宿舍,而最高的則設計成觀景台,內部啥也沒有,周圍全是柵欄和玻璃,以讓站在上麵的人,能有更好的視野。
另外,李安說過要建設觀賞性的空中吊橋,而這個十幾層的高樓,就可以作為吊橋的基柱。
經過多次考慮,李安決定把這個山穀中心核心地帶的高樓設計為十二層,每一層的高度大約有三米的樣子,如此,大樓一共有三十多米。
而為了方便觀測山穀裏的情況,大樓的外形並非方形,而是圓柱體,就跟大雁塔一類的塔樓似的,不過,李安所設計的塔樓,可比大雁塔堅固多了,幾千年都不會倒塌。
高度三十多米不算啥,而更絕的是這個塔樓的直徑足有八米,比四五米直徑的大雁塔粗壯多了,如此,自然也就更加的堅固了。
在中間第六層的位置,分別向四個方向伸出了吊橋,這些吊橋以一定的幅度逐步下降,而為了安全,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立柱,這些立柱大部分都是經過偽裝的鋼筋水泥柱子,遇到有高達樹木的時候,也會直接利用,這樣就可以省出一些立柱了,從而節約成本。
六層位置的高度是十五米左右,也就是說,吊橋的最高處有十五米,而在逐步向下偏移之後,最矮之處的高度僅有四五米的高度,而再矮的話就不安全了,畢竟,下麵是有野獸的,還是距離遠一些比較安全。
吊橋的長度很長,四個吊橋的長度都在一二裏左右,而且,日後還可以繼續完善,建設更多的吊橋,而對於吊橋的寬度,則就沒有那麽高的要求了,隻要能允許兩三個人並排行走就可以了,而李安設計的寬度是兩米。
提到吊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下麵鋪設木板,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簡易橋梁,就像課本上飛奪瀘定橋那樣的鐵索橋。
而李安所設計的吊橋,顯然不是這種軟綿綿搖搖晃晃的橋梁,而是剛性的橋梁,除了最下麵的高樓和柱子,吊橋的兩側各有鋼梁支撐,向內還有兩個小鋼梁,而橫向的路麵每隔一段距離也有一個鋼梁,其餘的部分則鋪設厚度足夠支撐多人的木板,如此,可保萬無一失,是絕對不會發生安全方麵意外的。
如此工程也算得上是不小了,一百多名工匠真的夠用嗎?若是所有的部分都讓工匠臨時加工,那肯定是來不及的,比如吊橋的木板,需求量如此之大,就算找來一千名木匠也夠他們忙的,現場打造鋼梁就更耗費時間了。
所以,為了盡快把養殖基地建設起來,李安決定全部購買成品,反正,李安是富得流油,不論如何浪費,手裏的錢都花不完,既然能追求效率,為什麽不追求呢?
而李安之所以能買到這些現成的材料,那是因為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大唐帝國的很多產業都發展起來了,成品鋼梁早就進入了市場,各種長度的木板板材,也早就進入了各個木工店鋪,如此,隻要你手裏有錢,就可以非常輕鬆的買到這些原材料,從而可以快速施工。
比如李安把吊橋的跨度設計為兩米,除了兩米的寬度足夠使用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市麵上的大部分木板板材的長度就是兩米,如此,這些板材買回來之後,就不需要進行加工了,直接鋪設就好了,對勞動力的要求,自然就是大大減少了。
而對於鋼梁,則是隨著大唐鐵路越鋪越多形成的,很多商人看到了日後鐵路鋪設的數量隻會多不會少,於是就購買鐵料打造鐵軌鋼梁,從而可以掙取一筆不菲的加工費。
而鐵軌的質量不用多說,幾十節火車在上開都毫無壓力,就更別提人走在上麵了,所以,用鐵軌當吊橋的鋼梁是毫無壓力,施工的進度必然很快。
除了這些主要建築,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建築,那就是隔離牆,山穀雖然相對比較封閉,但也有兩個方向的坡度不是那麽陡峭,還有一條進入山穀的通道,這些地方是必須要處理的,要確保野豬之類的動物不能通過,大門隻需要一個就足夠了,要建設的氣派一些。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接下來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建設了,而由於建設對各種材料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對運輸能力的要求就很高了。
為此,李安專門花了一筆不菲的價格,招募了一個完整的運輸隊伍,這個隊伍很了不得,擁有幾十輛動力車,還有幾百輛馬車,運輸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悍,平時主要的生意就是幫助大小商人運輸短途物資,而為了防止盜匪劫掠,車隊還有專門的護衛。
在一百多名工匠進駐山穀之後,運輸隊伍也開始忙碌起來,每天不間斷的去京城內外的市場拉貨,將李安管家買來的各種建設物資運輸到山穀之中,從而讓建設能夠正常進行下去。
三天之後,李安決定去山穀看看,看一看施工進展的如何了,車輛很快就把李安帶到了山穀的穀口,而此時,穀口已經開始建設院牆和大門了,大門很寬闊,足夠四輛車同時通行,而在院牆內外,堆放著大量的建築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