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規定
在蕭茗、蕭涵閑逛青山院之時,夏五與夏小八二人正在渾汁如雨的進行著耐力訓練,夏小八看著眼前的泥土地懵『逼』了,就在前一刻,他抗著一袋不輕的泥沙從一根一人合抱的大樹上平穩走過,接著又爬上了足有十米高用繩子編織起來的大網上,再從上麵翻下來,這些對於他來說輕而易舉、輕鬆搞定,可眼前是什麽鬼,要扒著從網子下鑽過去,那地上多髒啊!
不由的,夏小八雙手愛惜的『摸』著自己的衣衫,猶豫不前,這是娘才給自己做的新衣衫啊!心裏那個淚得如黃河犯難、淚奔不止,世子爺在這兒,他感覺自己在家裏的地位一落千丈,感覺自己是後娘生的。
娘親半年才給他做這麽一身新衣裳,難道今日就要用來『舔』這泥土地?
一時間,夏小八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想到以後還得教一群半大小子武藝騎『射』,他自由自在的好日子就此玩完。
人生如此悲哀,生無可念啊!
“你快點,磨蹭什麽?”身後的夏五等得不耐煩了,夏小八這麽墨跡,幹脆一腳蹬了過去。
“哦!”夏小八認命的趴下了。
青山院大門口,村長劉濟生端坐在一張四方木桌前,一筆一畫認真的記錄著將要入學孩子的姓名年齡,自青山院建成之後,他每日都會在此擺上一張桌子,泡上一杯美味又降火菊花茶,等著四鄰八鄉的孩子他爹來給家裏的混小子報名,這是蕭茗請他的任務。
他在劉家村當了幾十年的村長,對周圍這一帶很是熟悉,是以,蕭茗請了他來記錄,雖然他識字不多,但他還是很興奮的點頭下來,這是蕭茗對他的信任呐!對於前來報名的每一個孩子都是認真對待,認真的記錄下來,端正有力的記錄下,劉家村這座青山院接受著四方孩童,他作為一村大家長,與有榮焉。
還別說,青山院不收束修、提供飯食,讓四領八村有孩子的家庭心動了,現在六七歲年紀的娃子,都是人嫌狗恨的年紀,下河『摸』魚、上山掏鳥蛋、鬥雞溜狗什麽的別提有多招人恨了,有心送孩子念,可家裏又沒銀子,念書可不是誰人都能念得起的,給先生的束修銀子不提,就是紙墨筆硯也不是這些世代耕耘在溫保線上掙紮的貧苦大眾能上得起的,念書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奢望,尋常人家供養一個讀書人都要勒緊了褲腰帶過日子的。
可青山院不同,不僅免了束修,提供飯食,就是貴重的紙墨筆硯都有供給,做點兒就可以換取一個念書的機會,這麽好的事誰家不願意把自家兒子送來,傻子才不,在他們很多人的眼裏,蕭家就是一個人傻錢多的主兒。
盡管有些人圖的是占便宜的心思,可更多的人是願意自家孩子念書改變命運的,對蕭家之舉更是感恩戴德,謝了又謝,大加誇讚蕭家的仁善之舉,不出幾日就名揚到平安鎮上去了,鎮上不少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過來,就是知縣大人,遠在平城的知府大人都知道了青山院蕭家的仁善之名。
當然,如果他們真把蕭茗當成了人傻錢多的傻子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建院之初,蕭茗就有了這方麵的考慮,她不可能一直供養著這一群孩子,還是免費供養那一種,盡管他們願意付出勞動換取機會也不行,機會隻會留給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的好青年,入學門檻人人平等,可如果你不珍惜,不努力,那麽就請你出去。
是以,每一個前來報名的家長,都會事先在兩個孩童的帶領下,熟知把蕭茗製定的入學製度,才會站在劉濟生麵前。
“入學規定第一條:凡在青山院學習者,均聽從學院安排,不得尋釁滋事、惹事生非,一經發現、開除;
第二條:凡入學者必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取學雜費用、不得偷『奸』而滑,一經發現、開除;
第三條:凡進校學員必須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連續五次考核不合格者,勸退或是改換武藝;
第四條:不得偷盜、
第五條·····
··········”
給村民講解如學製度的是當初根著賀芸的其中一個叫孫海羽的男孩,年歲不大,也不過九歲之齡,麵對前麵二十來個大人孩子,他並不怯場,反而聲音清脆有力,拿著一根細長的木條,把宣紙上的每一條款指給大家看,盡管村民們都不識字,可他還是按蕭茗的意思就是把每一條都詳細傳達清楚。
“請大家認真考慮以上內容,在同意這些條款之後,就請到左邊簽字畫押,然後請去劉村長處報名。”孫海羽指著左側不遠處的一張桌子,這是蕭茗特意交待的,人多嘴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以後青山院裏的各種狀況肯定會層出不窮,村裏人總有些存著僥幸心理的,違背了規定卻又要偷『奸』耍滑之人,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逃避責任,為了避免以後的矛盾糾紛,一勞永逸的解決掉,她才有了在入學前簽訂協議的想法,有了提前親自畫押,可容不得他們狡辯。
“李家村李有財的二兒子李貴,今年七歲,念書。”劉濟生嘴裏念叨不停一邊認真記下來,口幹舌燥,盡管有嚴格的入院規定,可仍舊擋不住十裏八鄉這些村民的火熱激情。
“對,後日開課,午間免費飯食,每日勞作換取束修,你家有女娃子的也可以送來,就在旁邊的院子裏學習,可以識字、學女紅廚藝、還可以學習醫術。”
“嗯,男娃子和女娃子都可以送來,要牢記青山院規定,認真念書。”劉濟生不斷的重複著,同時為女子學院作宣傳,還特麽真有幾家願意把女兒送過來學習女紅的,畢竟這女子能繡個帕子荷包什麽的也能補貼家用,更能找個好婆家。
“下一個。”
等蕭茗和蕭涵從青山院出來的出來的時候,門口已經人山人海了,不斷有村民從四麵八方趕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