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大軍雲集(二更)
在平南都督府集結的唐軍速度很快,在二月初就基本抵達了魏州。
包括左羽林軍、左神策軍和三萬州兵。
除此之外,還有平南都督府的一萬餘人。
此戰,以李嗣源為楊劉南麵行營都統,統率平南軍、左神策軍、一萬州兵約六萬人攻打鄆州;以李定江為楊劉東麵行營都統,統率左羽林軍和兩萬州兵共四萬多人攻打平盧節度使。
之所以會這樣,也是考慮到偽梁肯定會死守鄆州等地,所以便雙管齊下,趁機收複平盧。
如今中原已經廢了,而十幾年沒有戰事的平盧節度使不僅是偽梁重要的賦稅來源地,同時也是偽梁藩鎮中比較有實力的。
就算是不能攻占鄆州,也能趁機斷偽梁一臂。
而且收複平盧後,黃河南岸的唐軍便可全力西進,不用擔心被梁軍兩麵夾擊。
李嗣源並不是跟李定江第一次合作,作為早年跟隨聖上的將領,李定江可謂是深受重用。
在樞密院的三個樞密副使中,儼然是第一人。李存璋雖說也有領兵出征過,但屈指可數;楊讚圖本身並無領兵之才,而是文人出身,隻是因為熟悉軍務之事,不像李定江和李存璋是武將出身。
但李定江和李嗣源的關係並不算好,但也不至於撕破臉。
“楊劉一戰,平南都督府打的非常不錯,聖上對此也很滿意。特別是得知烏刺史以三千軍隊在數倍梁軍的進攻下依然堅守到梁軍撤退,聖上更是歡喜,在朝堂上直接當場點名嘉獎。
還有郡王義子李從珂,居然想到趁著黃河結冰渡河,這奇襲算是為我大唐滅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劉北岸的浮橋附近,李從珂一邊看著正在渡河的大軍,一邊跟李嗣源客套著。
他這看似恭喜的話,在李嗣源看來更像是惡心他。
不管怎麽說,李從珂奇襲楊劉的功勞更大,結果並未得到太大的嘉獎。
當然,這也有郭崇韜的原因,就是以私自出兵的借口,把李從珂的功勞橫刀砍斷一半。
隻是從博州刺史調任濟州刺史,如今朝廷並未給濟州定級,他這個刺史也不知道是下州刺史,還是中州刺史。
當然,除了李從珂,其他人的獎賞並未出來,是打算等此戰結束後一並封賞。
因為李從珂職位變動不大,又是郭崇韜在中間作梗,李嗣源心中有些不滿,如今從李定江口中說出來,他心裏更不舒服。
當然這還不是讓他最擔心的,而是太原傳來的消息,郭崇韜似乎跟宮中誕下皇長子的楊修媛結為了同盟。
這個消息還不是很確定,但無論是宮中楊修媛的反應,還是朝中郭崇韜一係官員的態度,都有些怪異。
若真的這二人結成了同盟,對於李嗣源來說才是最麻煩的事。
郭崇韜如今仗著聖上的信任,成了拜相不說,還擔任著兵部尚書。在朝中也有不少人巴結他,雖說都是一些四五品的官員,但也不容小覷。
而李定江這話讓他不爽,但不至於跟他結仇什麽的。
就算結仇,李定江不過是武將,還不至於讓李嗣源如此忌憚。
“從珂這孩子這次出兵的確有些冒失了,好在立下大功,聖上也沒有怪罪,否則本王也難辭其咎。”李嗣源看似指責李從珂,但卻流露出自豪的語氣。
他自己的幾個親兒子,都不在身邊。
其中長子李從審讓他比較滿意;次子年幼,但喜歡儒術,這讓他頗為不喜。
因此他對端謹穩重、驍勇善戰的義子李從珂頗為喜歡,跟調任工部尚書的安重誨一度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李定江聽到這話,笑著道,“郡王有這麽一個驍勇善戰的義子,李某可是羨慕得很。”
“方城縣伯可以收幾個義子好好培養,或許還不晚。”李嗣源建議道。
李定江搖了搖頭,“李某哪裏還有精力去調教義子,太麻煩。”
在跟著聖上到太原前,李定江在方城老家是有妻兒的,隻是當時哪裏顧得上。
李定江成為禁軍大將軍後,在李唐也算是有些地位,便托人去打探消息,看是否還在世。他本以為妻兒已經被偽梁所害,沒想到僥幸逃走,他便遣人接到了太原。
他的長子今年也有十五歲了,被他送進了武學堂讀書。
除了這個長子,他在太原也娶了兩房小妾,誕下了一子兩女,不過還年幼,都不到十歲。
對於收義子,李定江暫時真的提不起多大的興趣,而且聖上好像也不喜歡手下的將領或者官員到處收義子。
到處收義子,在上位者看來,其實就是變相的拉幫結派。
你說那義子到底是聽義父的,還是聽皇帝的?
“本王可是得知方城縣伯你把長子直接送到了武學堂,應該有功夫管教義子才是。”李嗣源所有所指道。
“哈哈!”李定江笑了笑,“郡王說笑了,李某是粗人,管不來後輩,所以幹脆送到學堂讓老師去管。而且樞密院公務繁多,我這也經常領兵出征,真沒空閑功夫。”
就在兩人聊著一些沒多少營養的話時,便有一名將領策馬而來,“啟稟郡王、縣伯,聖上派人傳來旨意。”
李定江沒有搶著接旨的意思,一番行禮之後,李嗣源自然就接了過來,當他看到旨意上的內容時,神色有些怪異。
“聖上的旨意寫著什麽,讓郡王這個表情?”李定江有些好奇。
“方城縣伯不如自己看?”李嗣源也沒隱瞞,直接把聖旨遞給了李定江。
後者接過去一看,看上聖旨上的內容後,挑眉問道,“郡王打算派誰去增援?”
聖旨上的內容就是張萬進願意歸順朝廷,讓大軍派人增援,以確保把泰寧控製在朝廷手中。
這次朝廷一共出動了十餘萬大軍,雖說有兩個行營都統,但李嗣源的地位還是要高一些。而且這聖旨上也沒說讓二人誰派兵增援,聖旨是給二人的,隻是說讓二人商議。
“方城縣伯以為誰合適?”李嗣源反問道。
李定江想了想,發現自己的兵力也不雄厚,便對此事沒多少興趣,“李某的軍隊不如郡王麾下兵強馬壯。泰寧的局勢複雜,派大軍恐怕不易,若論騎兵,郡王麾下有兩萬騎兵。
不如郡王派兵增援如何?
李某覺得李從珂就不錯,他帶著幾千騎兵去增援,比大軍前去合適。”
李嗣源本想就想去增援,隻是又不好明搶,他也意識到若是能趁機拿下收複泰寧的功勞,對他是一件很有利的事。
所以看到李定江主動讓這個功勞,李嗣源之前因為對方調侃的不滿也隨之消散,“方城縣伯言之有理,此事本王當仁不讓,就讓從珂帶著五千騎兵去增援張萬進。”
兩人這就算是把增援之人定了。
李定江手上其實也有合適的人,畢竟左羽林軍的騎兵也不少,隻是這會削弱他的實力。
與其去增援處境危險的張萬進,不如全力攻打平盧。一個平盧節度使,難道不比泰寧節度使更有說服力?
過了一會兒,兩人也帶著各自的親兵開始渡河。
而在南岸,在半月前就以渡河增援的平南軍,在濟水上修建浮橋,然後攻占了平陰縣。
梁軍並未殊死抵抗,因為梁軍的援兵未到,戴思遠不想在野外跟唐軍交戰,就以固守鄆州為重點。
鄆州是一座堅城,從朱瑄開始,就經過多次加固,不然朱瑄也不會憑借鄆州跟朱溫打了那麽多年的仗,結果是因為糧食耗盡才出了昏招,最終被龐師古趁機攻入城內。
而過了黃河,李定江和李嗣源便分道揚鑣了。
李定江直接來到位於平陰縣以東的左羽林軍大營,在這裏等候後續抵達的兩萬州兵。
為了考慮飲水問題,大軍就駐紮在濟水南岸。
濟水在此時,可是一條大河。
曆史上,史書上一共有四條大河,分別是江、河、淮、濟。
江就是長江,河是黃河,淮自然就是淮河,而濟指的是濟河,也就是如今的濟水。
隻不過在後世,偌大的濟水消失了。
倒不是河道幹涸,而是因為黃河改道,搶了濟水的河道。於是後世就沒有濟水,隻有黃河。
而此時,黃河暫時沒有改道,因為黃河的河道位於濟水北邊,兩條河最近處相隔不過數裏地,很近。
之所以李定江會讓左羽林軍在濟水南岸紮營,是因為平盧的門戶--齊州就在濟水南岸。
同樣,鄆州也在濟水南岸。
這就是為什麽李嗣源的軍隊會在增援南岸後第一個就攻打平陰縣。
因為平陰距離楊劉很近,又在濟水南岸,占領這裏,並修建好浮橋,大軍便可源源不斷抵達濟水南岸。
同樣,糧草這些也更方便運輸。
可見平陰縣和楊劉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麽當初戴思遠想方設法要打楊劉,而對作為州城的濟州置之不理。
可惜的是,他沒能攻占楊劉,狼狽地退回鄆州。
加上兵力不足,他又放棄了平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