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水淹唐軍(二更)
“末將遵命。”
當即有一個隊的騎兵回到城內。
“都督,黃河水來了!”
就在進城的士兵剛走一會兒,就有眼尖的士兵看到西北方向那快速奔湧而來的黃河水,雖然不像是洪水那種,但那擴張速度肉眼可見。
李從珂看到那黃河水,臉色大變,連忙對手下人吩咐道,“快,快撤退!”
“駕!”
“駕!”
這時,這些騎兵們也慌了,看到那不斷逼來的黃河水,連忙勒住馬韁便猛夾馬肚,快速撤離這裏。
也有兩名騎兵連忙進城通知那些同袍,必須盡快撤離,黃河水已經來了。
哪一次黃河決堤,死傷少了的?
過了大約半刻鍾,劉斌就被人帶出來了,看到那已經快逼近濮州城的黃河水,他並不想撤離。
可城內的百姓都不信他,根本不為所動。
但也有一些人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唐軍騎兵有些疑惑,當他們好奇地離開家中來到城樓上時,便看到那不斷奔湧而來的黃河水。
於是恐慌、尖叫,便在城頭上響起,可這個時候已經遲了。
跑肯定是跑不贏黃河水,可想要躲避,恐怕也來不及了,特別是那些反應遲鈍的人。
雖說黃河水不如長江水多,可畢竟也是一條大河,當上遊數千裏、多條河流匯流下來的河水,依然不容小覷。
僅僅是戌時,整個濮州城都被黃河水包圍,大量的河水順著城門湧入城內,城內建築大麵積進水。
大唐天佑十二年七月十一日淩晨,偽梁宣義軍節度使段凝遣人掘毀黃河滑州下遊堤壩,滔滔黃河水順著掘毀的堤壩湧向南方。
短短數日內,西起滑州,東至濟州東阿縣,長約八百裏的範圍成為黃泛區。找不到排泄的黃河水四處奔走,最後流入濟水。
而這一次的黃河決堤造成滑州、濮州和濟州等十餘個縣、數十萬人受災,被淹死、餓死者不計其數。
唐軍也損失不小,即便是有李從珂及時撤回告知,但大軍多為步兵,還有不少輜重,根本跑不過晝夜奔騰的黃河水。
唐軍數千人死於此次黃河決堤,另一萬餘人不同程度受傷,糧草、輜重損失慘重。
李嗣源無奈隻能帶著軍隊撤回濟州、鄆州休整,進攻開封的計劃隻能擱淺。
本來在這之前,李嗣源是信心滿滿,本以為可以趁機攻破開封城,奠定他大唐第一戰將的地位。可誰想到,偽梁這麽狠,居然掘開黃河。
若是造成黃河改道,勢必更嚴重。
對於偽梁來說,雖說可以暫時阻攔唐軍的進攻,但也會讓自己陷入很被動的局麵。而且今年黃泛區的糧食收成是個大問題,這會加劇偽梁的混亂。
同樣,對大唐也不是好事。
若是黃河斷流,下遊就會出現大麵積幹旱;而且就算是大唐收複了中原,也不得不接下一個爛攤子。
偽梁這一計,可謂是害人害己。
而且黃河決提後,滑州、濮州等地接連下了六七日的雨,更讓災情惡化。
當黃河決堤的消息傳到太原,朝野震驚,誰也沒想到偽梁如此大膽。
李柷聽聞也不禁沉默。
“陛下,是段凝派人做的,根據偽梁朝堂上的反應,朱友貞和趙岩等人應該是知情的。”劉明把剛剛得到的情報向李柷匯報。
打聽這件事並不難,因為段凝害人害己。
黃河決堤後,那不受控製的河水也衝擊了滑州城,滑州方圓數十裏及南部地區都一片澤國,梁軍也因此損失數千人,段凝帶著餘部向西撤到了封丘。
“段凝該死,朱友貞、趙岩等人都該死!”李柷突然大吼道。
“陛下息怒!”
眾臣見狀,紛紛行禮。
“陛下,偽梁冒天下之大不韙,臣以為應該揭發他們的罪行,讓讓他們遭受天下人的唾棄。”韓偓此時也很氣憤,一改之前的低調做派,大義凜然地站了出來。
他是真的氣憤,雖說打仗都要死人,但不像這次。黃河決堤的後果,這些讀過史書的人都從史書中聽說過。
滑州等三州成為澤國,二三十萬百姓受難,淹死、餓死者數以萬計,而且後續的死亡人數會更多。
一旦黃河缺口不堵住,黃河就會不斷從缺口湧出,三州的田地變為澤國,無法耕種,這裏的百姓就沒有糧食可吃,後果可想而知。
“陛下,老奴附議。”張承業也一臉氣憤地站了出來。
“臣附議!”
“臣也附議!”
一時間朝臣們紛紛附議,有真心,有局勢所迫,但足見這件事帶來的震動。
李柷沉聲道,“我大唐境內皆以邸報控訴偽梁朝廷的罪行,偽梁境內就由錦衣衛把消息散播出去。”
“臣遵旨!”
“另派右神策軍和四個團的神機營南下跟左神策軍一起,接受符存審的指揮。告訴符存審,在天佑十二年結束之前,朕希望大唐的軍隊可以收複東都洛陽。
雁門郡王那邊,催促他迅速整頓軍隊,然後沿著濟水南岸殺向開封。膽敢阻撓我大唐滅梁者,殺無赦。”李柷沉聲道。
李柷是真的動怒了。
本來符存審手上就有一個右神威軍和正在南下的左神策軍,可現在他還把右神策軍和一半的神機營調了過去,顯然是打算一舉攻下洛陽。
而李嗣源那邊,本就兵力雄厚,雖說因為黃河決提有所影響,但隻需要一段時間休整,待後續糧草運達,便可重整旗鼓。
黃河決提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唐軍不得不走濟水南岸。
東西兩路唐軍就有二十萬軍隊,更別說還有一個在黃河北岸虎視眈眈的劉知俊。
雖說此時滅梁,步子邁的太大,但李柷不想看到偽梁繼續禍害中原的百姓。
長痛不如短痛,反正滅梁之後,朝廷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休整。就算是有戰事,也不會弄得太大,因為需要時間去笑話偽梁的故地。
如今偽梁冒天下之大不韙掘開黃河,正好讓軍中上下一心,一鼓作氣攻滅偽梁。
“陛下英明!”
朝臣們聽聞,頓時有些激動,連忙在那裏高呼‘陛下英明’、‘陛下萬歲’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