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丈量土地(四)
錦衣男子自然是錦衣衛的士兵,除了錦衣衛,普通士兵哪裏能穿錦衣。
這名錦衣衛踩著錢袋,看著這名中年男子,審視著對方,然後跟身旁的人大聲說道,“此人賄賂朝廷命官,罪加一等。另查清此人口中的二郎是哪支禁軍的將領,報給樞密院,另行處置。
這一家仗著朝廷給予的好處,做危害朝廷之事,想來那名所謂的都尉為人也好不到哪裏去。”
“遵命。”
一名錦衣衛用筆在一個本子上寫好,然後冷冷地看著了一眼彎腰撿錢的中年男子。
對正不禁搖頭,栽到錦衣衛手上,事情就更加麻煩,誰不知道這群錦衣衛就是殺人不眨眼的瘋子?
當然,憑這一家的罪名,罪不至死,隻是那老頭可能要遭受一段時間的牢獄之災。
這段時間朝廷開始嚴查這些,又有錦衣衛和禦史台的監督,誰敢包庇?最多是提前打好招呼,讓各自都收斂一些,或者把之前占的好處都吐出來。
被帶走的不隻是那個指使家丁和手下佃戶襲擊官府的老頭,包括那些參與的人都被帶走。
相比於之前的耀武揚威,在暴力機構的打擊下,這些人此時可憐兮兮的,隻剩下一些婦孺在那裏哭喊。
襲擊朝廷官員事發,都被帶走,不死也得脫一層皮。
遇到心狠手辣或者貪贓枉法之人,不把相關人等的家財榨的一幹二淨,那都對不起這麽好的機會。
“你們沒事吧?那些襲擊你們的匪徒已經被抓了。”襲擊之人被抓後,也有人來看遇襲的眾人。
正是王正言和韓毅一行,因為當時要宣傳以縣衙名義發的公告內容,所以他們隊就一分為二。
在他們看來,隻是宣傳,想來不會有事,誰能想到會遇到頭鐵的地主。
這一家不僅有刀這些,還有弓箭,加上那些拿著鋤頭之類的佃戶,整整上百人,保護他們的禁軍就隻有五人,就沒護住。
好在都是騎馬,大多隻是受了一些皮外傷,不算太嚴重,隻有一名官員中了一箭,也不嚴重。
可這性質就變了,拿著武器襲擊朝廷官員,幸好沒有製式的橫刀、盔甲和弩這些,不然禁軍早就以謀反為由直接衝殺了。
那結果肯定是血流成河。
“沒事,隻是一些皮外傷,休息一天,好了不少。”王正言搖了搖頭說道。
“那就好,你們好好消息,過兩日還有很多事情要忙,若是沒太大的問題,你們也得一起。”說完這人便轉身離去。
每個縣的主事人都是一名五品官員,這也是便於調動各縣縣令,以免這些縣令不配合。
王正言手上和臉上都有傷,都是被那些人給打得,同樣韓毅也是。
昨天的那件事可謂給韓毅好好上了一節課,他在太原城內,那是國公的兒子,出門都有不少家仆跟著,哪裏遇到過這樣的事,還被人打了一頓。
好在沒啥大事,不然就冤了。
“員外郎,那些襲擊我們的人會是什麽後果?”韓毅好奇問道。
“襲擊朝廷官員,想來也不會好過,幾年牢獄之災免不了,為首者,甚至可能被流放。
我不是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員,對唐律不是太熟。”王正言搖頭道。
“在下看這種情況應該很常見,縣衙的那點人能管住嗎?下麵的鄉紳、地主一句話就能集結起上百人襲擊朝廷官員,豈不是朝廷的政令都出不了縣城?”韓毅有些疑惑。
王正言一愣,這麽一說,他也覺得好像是個問題,但也未當回事,“自古,農村都是由宗族自行管理,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其實在古代,基層社會都是由宗族在管理,統治者也就是宗族的族長,也就成了皇權不下鄉。
九品中正製就是宗族勢力最鼎盛的時候。
到了科舉出現並快速發展,摧毀了宗族勢力在朝廷的根基,但這一進程始終未能進展到鄉村。曆史上到了宋末,終於達成妥協,朝廷基本接受了皇權不下鄉,鄉紳統治鄉村的現實。
後世所謂的鎮,也不過是到了民國時期才出現雛形,但也隻是局限在一部分地區出現了正式行政區劃的鄉鎮。
到了新中國,這個製度才算是完善起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才摧毀了宗族勢力在農村的根基。
“朝廷為什麽不派人去管理農村?這樣也能便於管理,不至於出現我們昨日出現的情況。”韓毅有些好奇。
王正言不禁搖頭,“哪有那麽容易,派不派得出去一說,派出去也不一定能管事。
好了,千百年都是如此,你也不用太過擔心,隻要朝廷強大,政令還是能到鄉村的。”
其實二人都不知道的是,大唐在立國之初,沿襲魏晉南北朝的製度,實行過鄉官製。
《通典》則提到:“大唐百戶為裏,裏置正一人;五裏為鄉,鄉置耆老一人。
貞觀九年,每鄉置長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卷33)。
裏正、耆老或者鄉長都算是正式的官府成員。唐代中期全國大概有官員18805人(見《通典》卷19),而天寶元年全國有16829個鄉(見《舊唐書》卷9),假設鄉長(不含佐及裏正)均納入正規渠道,官員數量立刻接近翻倍。
因為這對於農業經濟條件下的國家財政體係來說,顯然難以承受。但是隨著承平日久,到貞觀十五年,就不得不廢罷“鄉長”及屬官(佐),廢除了鄉官之製。
即便是廢除鄉官製度,但“鄉”作為區塊名稱仍得以繼續存在。隻不過將管理“鄉”的權力轉到了輪流值班之五“裏正”身上,“當鄉何物貴,不過五裏官”就是這個意思。
隻是到了僖宗時期,因為戰亂,鄉的製度就徹底廢棄了。
目前還保持著裏正,主要也是負責收稅的事。
因為鄉官製廢除了幾百年,兩人也未去把《通典》讀透,或者就沒讀過,根本不知道曾經實行過這樣的製度。
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倒是有必要恢複,以便於加強朝廷在基層農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