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明折與暗折
九阿哥上了兩封奏折,一封明折,一封暗折。
明折比較簡單,講官船遇到刺客,他不慎落水,流落邵家村,正好碰上了一起賣田案。
三個村子的村民為了逃避田賦,將田地低價賣給了十裏八鄉的宋舉人,再以低於田賦的價格佃回,可占得一成至一成半的便宜。但是宋舉人過世,他的兒子不能再免稅,一而再地提升佃田田租,卻不願按原先的協議以原價將地賣回。
三個村子的村民沒了活路,隻能上告,縣令判了宋家贏。
經調查,這種事並不止在邵家村發生,民間有俗語,窮秀才,金舉人。
因為成了舉人就能掛田不上稅了,所以舉人可以鑽這空子占得很多便宜。民間除了低價賣田的,還有掛田的。掛田便是給予舉人一定的好處,然後舉人便同意將對方的田持在自己名下免稅,田契都已到官府備案轉讓,僅憑一紙協議表明田是農民的,隱患頗大,請求康熙徹查賣田案和掛田案,並擬出相關規程,講明朝庭隻認官府發出的田契,讓百姓限期內將自己的田地領回去。
暗折就更精彩了。
其一,因為舉人免稅,農民為了占一點便宜都將田地低價轉讓或掛靠,以至該繳到國庫的田租都進了舉人及腰包。士族大官亦可免稅他們雖瞧不上掛田這點小錢,但有親友求上門來也不會拒絕。而舉人雖可謀官,但得等有空缺還是七品以下,且僧多粥少,大部分舉人都靠著掛田免稅發家致富。
舉人本身置辦的田產隻是少數,掛在他們頭上的才是大頭。將這掛田案辦了,等舉人將這些吐出來,地方上的地稅自然就能收上來了。
為了杜絕這種行為,這種給有功名之人的鼓勵最好廢除,提昌官紳一體納糧。
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此事會牽扯到士大夫和官員的利益,還需三思而後行。畢竟京中官員掛田的也不在少數,旗人屬特權階級,這種掛田案跟他們沒多大關係。但是康熙繼位以來,提昌滿漢一家,重用漢人,十幾屆科舉下來,漢人為官不在少數,且許多是貧民學子。誰家沒點親戚需要掛田呢,且這年頭大部份人都喜歡置辦田地,好些人光給閨女準備的陪嫁便超過百畝有餘。
眼下是邵家村賣田案引出的掛田問題,最先解決的肯定是這出。至於官紳一體納糧,可徐徐圖之,畢竟一口吃不成胖子。
以邵家村的賣田案為典例,朝庭該貼出告示,告訴天下百姓,朝庭隻認田契,限期內將掛在舉人名下的田產要回,否則就認定是將自家良田雙手奉送給舉人。期限之後,朝庭不會再管舉人霸田相關案件。
是繼續占稅收的便宜還是將田送給別人,相信百姓自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二,他到無錫後才發現,朝庭定的稅收到了地方被翻了倍,原本兩成的稅賦到了地方被提升至三成甚至四成,再加上徭役布稅人頭稅,有的甚至超過五成,百姓若不賣田或佃田,便連溫飽都無法解決。
請求康熙派出欽差大臣嚴查江南稅收,將收刮民脂民膏的貪官一網打盡。
其三,人頭稅。
每人每年一兩的稅銀太過高昂,百姓不堪重負隻能當黑戶,長此以往,對國家長治久安不利,這也是反清複明猖獗的原因。他遍翻史集,大清的賦稅的確比明朝要重一倍有餘。
相比於明折,暗折簡直句句說到了康熙的心坎上,他著實沒想到,九阿哥出發不到一月,不但將地租減少的原因查明,還將應對的方案都寫了出來。雖有些法子還稍嫌稚嫩,但細細推敲,再略作更改,便是一良方。
“梁九功。”
“奴才在。”
“胤禟遇刺之事為何沒有向朕匯報?”
梁九功一臉驚訝:“皇上?奴才不知道啊,這是何時之事?”
康熙怒道:“朕的兒子差點被殺了,卻連一個匯報的人都沒有,地方官是死的嗎?暗三。”
貓在梁上的暗三輕飄飄地以跪姿落了地:“皇上有何吩咐。”
“著人去查,看看是誰這麽大膽子,居然敢對胤禟動手?”查地稅之事,他是暗地裏授意的,除了胤禟便隻有胤誐知道,所以定不會是因為此事。可除了這個,胤禟到底又哪裏礙著誰的眼了呢?
暗三接了密令,如出現時一樣,無聲無息地隱了身形。康熙沉吟許久,將明折遞給梁九功,讓他發下去。
於是第二日早朝,金鑾殿便因為九阿哥的提議炸開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