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蛐蛐的能耐
我記得第一次見唐爺的時候,是在沙漠中,我和爺爺他們一起在那裏吃的純肉拌麵,唐爺是直接上來就扣住了我的肩膀,他的力氣很大,瞬間,我感覺我的一條膀子要被卸下來似得。
半晌兒,他幽幽地看著我爺爺說道:“老鬼,娃兒的體質不錯啊,不過也隻能算中上,離優還差的遠。”
我爺爺撇撇嘴說道:“你我都不是最好的體質,還不是在這個圈兒裏摸爬滾打?”
我一直聽不懂這段話是什麽意思,後來,在去盜墓的路上,我問起叔叔,叔叔給我解釋了一下,有一種人是天生的盜墓身材,身材非常瘦,但渾身都是肌肉,力氣也是天生的大,這種人指頭細長,據說訓練後,可以兩指夾出一塊墓磚,最神奇的是在人可以鑽進兩巴掌張開的寬度裏,還不挨著邊完成盜墓。
叔叔說他們可以在最狹小的空間作業,就算被人塞進行李箱中也沒事兒,甚至可以翻身。這就是天生的盜墓身材,我看著蛐蛐消瘦的身材真的很像傳聞中的一樣。
據說,要想有這種身材除了天生之外,還必須將肩膀上的一塊骨頭削平,以便進入墓穴狹小地方,能將自己的胳膊很輕易地脫臼。當然,殘酷的訓練是少不了的,比如在悶熱的環境中堅持更長時間,保護自己的雙手足夠敏感,如此,下墓後,僅靠一根探杆便可知道墓穴裏有什麽。
蛐蛐要是這樣的人,那可真就厲害了,又是誰培養了他?為什麽要培養他呢?
話說回來,從我的角度都能清晰地看到蛐蛐挖開的盜洞裏麵紅水銀揮發的蒸騰效果扭曲了視線,蛐蛐的手裏不知拿著什麽工具,像鐵鍬又不似鐵鍬,還有一根支撐物在墓穴外,似乎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感覺他正好站在墓穴外麵,土塊正一點點地被挪開。
我在蜀郡見過這種盜墓工具,很古老,兩根支撐杆,將鐵鍬柄加長,架在支撐杆上,隻要有下鏟的地方,便可以不進盜洞挖開墓穴,不過,這玩意早就被淘汰了,因為土質不一樣,內地多黃土,西境石子兒地兒太多,如果一開始蛐蛐就用這工具挖墓,他能打下一米,那都不容易了。
其次,這種工具無法掌控力度,鏟子的衝擊力很大,很容易傷了下麵的文物,總之,這是一個缺點比優點多的工具,可眼下使用這工具,那正好是將不進墓穴就可以挖洞的優點無限放大。
我不禁佩服起了蛐蛐的手段層出不窮。
大約一個小時,整塊墓地被挖開,我已經看到了動物古屍的一半模樣,此時也是墓毒最濃烈的時刻。好戲要來了,蛐蛐要是想徹底挖開,就必須朝前走,他裹著的是保鮮膜,很可能摩擦帶運動讓自己的肉露出來一些,那這家夥中墓毒的機會一定很大。
我失望了,他並沒有朝前走,而是撤去了鏟子飛退。看來他的經驗也很豐富,對墓毒的了解那也算是個行家裏手。就見他跑到了一旁的草地,照了照地麵,直接躺了下去開始打滾兒,這是做什麽?
我看得一腦門子糨糊,他不但打滾,還將地麵的草不停往身上抹。他抹完一塊草地,接著去另一塊草地如法炮製,接著跟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趴在地上胸脯起伏。我這才看明白,他身上沾滿了紅水銀的毒,想用青草將毒抹掉,這倒也是個辦法。
譚聖手走了過來,說道:“要不要水清洗一下?”
蛐蛐戴著麵具說道:“半個小時後,等我們取了東西再說。”
半個小時戴著呼吸麵具,全身包裹著保鮮膜,那是非常難受的,蛐蛐果然是個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我已經啃完了饢,將最後的一點水喝了個精光,隻不過體力還沒有恢複,膝蓋有些隱隱地痛,這是我在衝下坡兒的時候沒有控製速度導致的。
大約二十分鍾,蛐蛐看了看表,說道:“不能再等了。墓裏毒性應該不大了。”
這句話我聽不到,是我猜的,我看到他拿起了一截探杆朝著墓穴走了過去,其實早在五分鍾前,裏麵的毒就散得差不多了,畢竟我隻有七公斤的毒,又全部倒進了動物幹屍的肚子裏,墓毒過於集中。
他的做法很野蠻,一把扯開了幹屍那脆弱的皮,在疝氣大燈的照射下,卷起了一層的土,裏麵的東西赫然顯露了出來。
東西一樣樣地被拿了出來,堆放在了地上,一字排開。令我沒想到的是在動物幹屍的頭部也被挖空,裏麵撐著一麵精致的盾牌,它並不成圓形,很像放大版的骷髏頭,上麵刻畫了眉毛和眼睛,一個寬寬的鼻子和一張張大的嘴。
說實話商代我就沒見過盾牌,什麽鼎什麽鍋碗瓢盆最多,說起來越薄的東西是越難保存下來的,完整的盾牌那真是相當少見,這東西的價值可謂是不亞於我發現的琉璃杯。
我大概能猜測出那墓穴裏埋葬的是什麽了,盾牌在腦袋裏,箭矢和兵器在牛的脖子位置,吃喝拉撒用都在肚子裏,這應該是一頭牛,牛頭兼具防禦和進攻,肚子大,裝得下這些,我判斷這商朝的部落老大是希望自己到了陰間,如果不能帶別的,那他一定要找到這隻牛,從牛肚子裏將家夥事兒全部拿出來,也可以在陰間保護自己。
說實話,就格局來說,小了很多,就世界觀而言,更加渺小,但卻顯示出了古人的智慧,他希望永生,卻無奈於死亡的臨近,他不知道自己死後會麵對什麽,可能是鬼也可能是神,但他不屈服,還希望死後去另一個世界繼續努力。
這樣的想法如果是茹毛飲血的動物是不可能想到的,一定有一種文明進化到了某種高度,在部落意識中達到了某種共識,於是,各自想各自的辦法對付死亡,當然,這僅限於權貴階層,要不那邊的墓穴裏,拿著女人腦袋和玉石下葬,這邊卻是兵器和吃穿用度,兩種截然不同地對待死亡的意識,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但我相信隨著生產力的大範圍升級,這兩種不同的意識也會增強,並且對死亡的理解也會漸漸達成共識,這個過程漫長,一直到文明發展到了一個難以匹敵的高度,比如往後的朝代,規範了墓穴的樣式,埋葬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