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抗日之超級戰神> 第二百四十六章:菱刈隆到任(求訂閱)

第二百四十六章:菱刈隆到任(求訂閱)

  8月25日,僅僅待了兩天之後,馬錚便帶著張騰蛟、周強等二十多名特戰隊員離開了棒槌山,趕往偽滿洲國的政治軍事中心新京。


  與此同時,遠在鳳凰山的李德林在接到馬錚的電報之後,也緊急南下,前往新京和馬錚等人匯合。


  而就在馬錚等人趕往新京的同時,關東軍司令部裏迎來了它新的主人——菱刈隆。


  菱刈隆,大將軍銜,鹿兒島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陸軍大學校第16期。日俄戰爭期間曆任第1軍參謀、近衛後備混成旅團參謀、步兵第45聯隊附,並於1930年6月任第8任關東軍司令官、軍事參議官。


  這次出任關東軍司令官是菱刈隆大將第二次擔任該職務,而他也是第二個先後兩次擔任關東軍司令官的人,第一個做到這點的是武藤信義大將,也就是剛剛亡故的那個倒黴蛋。


  有趣的是,菱刈隆大將兩次都是在前任司令官得病突然死亡後到任的。


  當年關東軍司令官畑英太郎突然去世,日本國內經過喲慎重考慮之後,最終決定由正任台灣軍司令官的菱刈隆接任,但是在九一八事變前一個月軍部研究決定把他調回國當軍事參議官。


  不久前武藤信義元帥暴斃,關東軍內部群龍無首,兩派軍官爭權奪利,氣氛非常的緊張,不得已之下,軍部又是由菱刈隆拉了出來,由他接任了關東軍司令官。


  而菱刈隆大將的到任,也預示著偽滿洲國這個畸形傀儡政府迎來了自己的第三任“太上皇”。


  8月25日,菱刈隆正式在偽新京上任就職,與“滿鐵”總裁、偽滿洲國總務廳長官共同掌管偽滿洲國的一切大權。


  對於新的關東軍司令官的上任,偽滿高層其實都很緊張,因為他們都很清楚,所謂的滿洲國政府不過是在關東軍刺刀下建立偽政權,自身隻是一個傀儡,幾乎所有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關東軍手裏。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武藤信義的暴斃,武藤時代的一切都將煙消雲散。


  而新官上任之後會不會也來三把火,這三把火又將燒到那裏,則是偽官員們都不得不重視的事情。


  事實上,早在菱刈隆大將到任之前,溥儀就做了準備,他在東京方麵發布了人事任命之後就派在東京的偽官員向菱刈隆大將轉達問候,並且派人送去了大量的財物,討好這位“太上皇”。


  而菱刈隆滿意之餘,也表示“萬事務以和為貴”。隻是溥儀並不放心,這些年的宦海沉浮已經讓他成長為了一個經驗豐富的政客,所以他不會認為單憑那點財物就能堵住或者是收買菱刈隆大將。


  事實也確實如此,菱刈隆上任之後當即就把武藤信義時代每月逢一會晤溥儀的時間,改為每月逢二,即每月2日、12日、22日與溥儀會麵。


  而在雙方第一次會麵的時候,菱刈隆便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他大刺刺的訓斥溥儀,告訴他如何當好傀儡。


  菱刈隆大將讓溥儀應保持有“裝聾作啞”的“雅量”,隻有這樣才能作到“無為而治”,其實就是簡單明確地告訴溥儀,要他死心塌地當好日本侵略者的馴服工具。


  除了對溥儀這個偽滿政府的最高頭目進行訓斥,這位新上任的關東軍司令官還直接插手偽軍的軍事行動和人事任命,他到任的第二天就調整了偽滿省區與軍管區,並進行了收買中東鐵路等重要事項。


  與此同時,提拔了大量的年輕人,將他們任命為偽滿政府的各個行政部門,一時間偽滿政府內部所謂的“日係官吏”數量激增,很短的時間內就突破了兩千大關。


  不過相比於日偽之間的矛盾,擺在菱刈隆大將眼前最為尖銳的問題是,關東軍與軍部乃至於天皇之間的矛盾。


  偽滿政府和關東軍之間的矛盾好解決,畢竟偽滿政府就是在關東軍的刺刀下建立的,這就像是老子和兒子的關係,兒子不聽話打一頓就行了,不用擔心兒子反老子。


  一來是偽滿政府和偽軍沒有這個實力,二來也沒有這個膽子。


  但是關東軍與東京方麵的矛盾卻不能這麽處理,這涉及到方方麵麵,極其的複雜。


  九一八事變有兩個主要人物,兩人地位懸殊甚大,一位在當時隻是關東軍一個參謀,中佐軍銜,名叫石原莞爾。另一位則是兩次奉敕組閣的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若槻禮次郎。


  兩者本身沒有太大的交集,石原莞爾隻是一個普通的陸軍參謀,他接觸不到內閣總理大臣這個級別的大佬,也無法左右政府的相關決定。


  然而,對於日本侵華,前者卻扮演者著比後者更為主動,更為有力的角色。


  石原莞爾是九一八事變和滿洲國的一手策劃者,他於1928年來到中國,出任關東軍參謀,期間多次在東北實地考察,著有《戰爭史大觀》,《回轉國運的根本國策——滿蒙問題解決案》和《關東軍滿蒙領有計劃》等書。


  其主要思想就是以武力占領東北,贏得戰略空間和經濟資源,消除國內不安因素,繼而北拒蘇聯。


  當時,唯一使關東軍顧慮的是蘇聯的立場,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石原根據內外形勢,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遠東蘇軍狀況等因素判斷,認為如果日本斷然著手解決滿蒙問題,蘇聯絕不會出麵幹涉。


  於是,石原連同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等人,一同製訂了詳細的武力獨占滿洲的計劃,這就發生了後來的“九一八事變”。


  事變發生後,若槻內閣采取“防止事態擴大”的方針,認為中日雙方應該以談判為解決事端。


  但政府已不掌握日軍,事實上,關東軍無視政府的意向,北進至齊齊哈爾,哈爾濱,逐馬占山至黑龍江,南進至錦州,終於成功地將東北軍驅出滿洲的最後據點。


  當時關東軍威脅政府,如不支持軍部,反而阻止軍部行動,關東軍將從日本獨立,自己統治滿洲,因此,若槻內閣隻好從預算中支付軍部越軌行動的費用。


  實際上,縱觀整個事變,一方麵日本是“不擴大”的內閣決議,另一方麵卻是日軍不斷前進的腳步。


  有人說這是一種外交策略,但也有人說這就是關東軍與軍部以及政府的真實矛盾!


  應該認為,日本內閣還是有打算製止關東軍的行動的。


  早在事變之前,外務省就注意到關東軍晝夜不停舉行激烈演習的情況。駐奉天領事林久治郎詳細報告了滿洲的危險形勢,請政府注意。


  幣原外相接到報告後,與陸相南次郎商量,派建川少將去滿洲勸說關東軍“自重”。


  得知建川前來勸阻,石原、板垣等人非但沒有終止計劃,反而加緊了行動。


  以至於9月18日建川到達奉天,正在關東軍將領招待建川之際,發生了柳條湖爆炸,張學良的北大營已受到島本大隊的攻擊,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還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日本政府失去了對關東軍的控製,就是朝鮮駐軍違令跨過鴨綠江支援關東軍。


  日本在滿洲的兵力總計不過1.04萬,即駐紮師團5000人,獨立守備隊6個大隊約5400人,炮20餘門。與此相比,張學良有正規軍25萬,非正規軍8萬,炮260門。


  石原計劃的獨占滿洲,僅靠1.04萬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的。


  所以事變當天,關東軍就電請駐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支援,林銑十郎當即命令5個步兵大隊,1個中隊騎兵,2個大隊炮兵,1個中隊工兵組成臨時混成旅團開赴滿洲。


  但是該旅團在19早晨接到軍部和政府的電報,其命令是要求停止出兵,因而旅團隻集結在新義州附近,沒有出動。


  然而不久,駐朝鮮軍司令林銑十郎又命令混成旅繼續前進,火速增援,公然違抗了軍部和政府的命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