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山海四罪與九尾天狐
鼎器,是大華文化的象征之一。
其實鼎就是相當於一口大鍋,但是這個大鍋倒也不是普通的日常使用的鍋,有的鼎有蓋子。在夏商周時代,鼎多用於祭祀或典禮時盛煮魚豬牛羊肉等食物,雖然鼎算是一個大鍋,由於它是專門用於祭祀或典禮的,是夏商周各級貴族的專用品;因此鼎自誕生起,便被賦於了一種特殊的地位,作為禮器。
鼎器和令牌、玉璽一樣,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征,古代明文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配五鼎,諸侯配七鼎,而天子用九鼎,天子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而《左傳》中亦有記載,"鼎之大小輕重不在鼎,而在德。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傳說大禹在製造九鼎時,將鬼神刻在上麵,具有多個目的。一是希望古人分別人鬼魂靈,什麽是神明指得供奉,什麽而是怪物需要躲避,這樣可以保證後人在出入川澤山林的時候不被遇害。
正是因為大禹一心向民,感動了上天。所以才將天下交付給他,所以夏朝被稱為擔負天命之為,大禹鑄鼎一心擔心百姓,上天因此包郵夏朝風調雨順。
而後曆朝曆代人們因為眼紅權勢所以難以抵擋誘惑,或多或少的展現出貪欲,所以後代朝代沒有受到上天的眷顧。所以夏朝之後,九鼎也成為皇權的象征之一,是不可以被撼動的王位身份證明。
也正是因為從大禹鑄九州鼎的傳說開始,鼎就從一般的炊器,逐漸的發展為傳國重器。
甚至連“鼎”這個字,亦被賦予了“顯赫”、“尊崇”、“盛大”等引申出來的意義。
以上這些,都是鼎的主要功能…
但是楚雲從〈太衍真經〉的記載中了解到,還有一種很特殊的鼎,那就是能夠做為法器的特殊“法鼎”。
從古至今,“法鼎”的意義為“法鼎天下,法在人心”,也表示法律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是法文化的標誌。
但是〈太衍真經〉中記載的“法鼎”,卻與法律無關,而且與普通的青銅鼎也不一樣,這種“法鼎”與普通的青銅鼎不一樣,用特殊的材質和非常複雜的方法淬煉而成。
這種“法鼎”的主要功能,就是鎮煞封邪!
正因為如此,這種“法鼎”極其罕見,絕大多數凡人根本沒見過。
因為從秦代之後,這種特殊“法鼎”的煉製方法就逐漸失傳了,因此就連修真門派中人,大多也隻是聽說過“法鼎”,卻沒見過真正的實物。
而楚雲麵前這口“九州母鼎”,跟他差不多一樣高,看起來巨大且厚實,紋飾獰厲詭異,鼎身上刻鏤著的花紋,皆是上古時期的巫紋。
而且楚雲發現,這尊“九州母鼎”竟然有九隻鼎足!
九,乃是至尊之數,也象征最強的威勢,這尊“九州母鼎”卻是九足之鼎,其意義絕非尋常。
最讓楚雲感到意外的是,在這尊“九州母鼎”的頂部,竟然還有一個鑄鐵蓋子,將偌大的鼎口封蓋得很嚴實。
於是楚雲產生了這麽一個感覺,這尊“九州母鼎”,更像是一個爐鼎。
嚴格來說,帶有蓋子的叫爐,沒有蓋子的才叫鼎,或者叫爐鼎。
譬如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就叫八卦爐,其實就是一尊爐鼎!
這尊“九州母鼎”雖然跟煉丹的八卦爐不一樣,卻透出一股震懾人心的氣息。
而且楚雲能夠清晰的感應得到,這股氣息的來源,竟是源自於封住鼎口的鑄鐵蓋子。
這讓楚雲感到很好奇,於是他湊上去仔細一看“九州母鼎”的鑄鐵蓋子,就發現上麵篆刻著一些古怪的符號和文字。
那些古怪的符號透著古老而滄桑的氣息,楚雲並不認識,但是篆刻的文字,赫然正是上古巫文!
在上古時期,隻有大巫和大能者,才能夠學習和掌握巫文。
因為巫文,是寫給天地神靈看的文字,據說傳說是上天所授,普通人不能窺其秘密。
而巫文除了有溝通陰陽的功能之外,還能向神靈“借法”行符。
當下楚雲湊近上去,仔細的辨認起鑄鐵蓋上的巫文來。
而巫文所記載的內容,卻讓楚雲感到心驚肉跳…
這鑄鐵蓋上巫文,除了說明這“九州母鼎”的來曆之外,還有一段主要內容:“地母玄鐵,鑄造法鼎,引天地靈,震懾山海,降付四罪,收納九尾,留待緣人…”
原來,這口“九州母鼎”,比起大禹時期所鑄的九州鼎曆史更加久遠,而且來頭也更不一般。
這尊“九州母鼎”,竟是軒轅黃帝費盡心力,好不容易才取得了“地母之精”,傳到大禹之後,大禹與風後和應龍兩位大神一起,聚集了三位頂級大能的法力煉製而成的特殊法器。
如此特殊而強大的法器,裏麵竟然封印著的,赫然是“山海四罪”,以及一隻來曆不凡的九尾天狐的魂魄。
山海四罪,指的是共工、三苗、鯀和歡兜。
這山海四罪,在古書中早有記載:流四罪即遷三苗於三危,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殛鯀於羽山。且與五帝之中的舜有關,舜的功績之一就是平山海四罪。
首先是三苗,傳說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一個古族之名。亦被稱為“苗民”、“有苗”等等。
傳說三苗是“九黎之後”,也就是蚩尤的後代。
堯時,三苗作亂,於是堯發兵征討,作戰於丹水,擊敗三苗,並將三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
到了大禹繼位後,三苗再度作亂,於是大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曆時七十天的大戰,從此以後,三苗便消失在在曆史之中。
在山海四罪裏麵的共工,則是最為人們所熟識,主要就是因為“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
古籍記載,共工是“人身蛇麵、赤顏朱發”,據說共工作堯的水官,堯評價他“靜言庸為,象恭滔天”,意思是說,共工話講得好聽,做起事來不按章法又做不好,表麵恭敬,事實上無法無天。
後來共工與顓頊爭帝位不成而“怒觸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惹出如此大的禍端,凡人難以收拾,最後還是讓女媧給他收拾爛攤子,被流放至古幽州。
歡兜,相傳為上古時唐堯時人,出自於一個有五千多年淵源的古老部族。亦是是苗族先民的首領,曾加入過炎黃部落聯盟和華夏聯盟,因與共工、三苗、鯀一起“作亂”,被舜流放到崇山。
鯀,本是顓頊氏的後代,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描述:“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為鯀。”
而鯀又是禹的父親。鯀因為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鯀治水的方法為堵,但由於水勢過大而失敗,直到禹采用疏通的方法,又得到應龍的協助才將洪水製止。
而《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之於羽郊”。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鯀為治水不違背帝命而偷取息壤,息壤是一種會無限生長的土壤,結果帝命祝融殺他於羽山。
而鯀的悲慘結局卻成就了舜的功業,舜也因平“山海四罪”有了讓他名列“五帝”的資本。
這“山海四罪”其實都算是人族,也就是四個“罪人”,隻不過在《山海經》中,這“山海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了。
說起來,這“山海四罪”中任何一人的名頭都極其響亮,而在曆史上所記載他們的結局,則都是被流放。
實際上,流放隻是一種向民眾“交代”的說法而已,畢竟“山海四罪”都是罪孽深重之輩,且來曆皆很不一般,並且還都具備有翻天覆地的恐怖能力,若是讓他們活著,絕對會變成巨大的禍患。
因此“山海四罪”的真正結局,皆是被秘密處死。
但是由於“山海四罪”皆非凡人,死後魂魄不散,怨氣衝天,大禹也意識到,如果放任這“山海四罪”的怨靈作祟,勢必會禍亂天下,因此才用“地母之精”鑄造了這尊“九州母鼎”。
為了能夠震懾住被封印於“九州母鼎”內“山海四罪”的魂魄,大禹還將一隻九尾天狐的魂靈納入其中。
說起九尾天狐,《山海經》中有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在古籍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也。
據說當九尾狐出現,就意味著世間將有大亂之象…
實際上,九尾狐亦出自於古青丘國的塗山氏族,前者乃是城池名,後者則是氏族名,指的同一族群。
九尾天狐是塗山氏圖騰,氏族圖騰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氏族用九尾狐作圖騰,因此各地的靈狐都是塗山氏後代,皆出自青丘國。也不存在九尾狐分幾族的問題,就一個塗山氏族。隻是塗山氏族很龐大,在各地都有子孫而已。
據說大禹來到塗山,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意思就是,如果你在這裏“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於是大禹便娶了九尾白狐,也就是一個名叫女嬌的塗山氏的女子。
這個人獸婚配傳說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乃是塗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塗山氏當作自己的祖先。
由於九尾狐有這麽一件很風光的事情,所以後代的狐狸精們總喜歡驕傲地說自己是塗山後裔,炫耀其血統的“高貴”。
除了九尾白狐之外,在塗山氏一族的靈狐之中,擁有最高道行的,卻是九尾天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