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姐弟再會 憶少年文韜武略勤兵法
李秀寧最崇拜那些能夠以不戰之略而屈人之兵的帥才,而李世民則更歎服那些長於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滿腹韜略善出奇兵的戰將,如秦將白起、齊王韓信、漢將衛青、霍去病、齊國軍師孫臏等等。
相比之下,生性安靜的李琇蜜不太喜歡舞槍弄棒,但她卻熱衷於先人那些玄學妙術,奇謀妙策、奇思妙想、甚至奇門異道。
比如說,她喜歡讀鬼穀子的書、越相範蠡的傳說、西漢張良的故事。
她還專門為此配備了一道武林絕學:飛鏢術!她的飛鏢術不亞於二兄李世民的箭術,也達到了百步穿楊的境界。
正因為如此,李秀寧和李世民戰略戰術潛能被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自然地成就了他們倆各自都成為了軍事領袖、軍隊統帥,而李琇蜜個性和愛好則注定了她不會成為一個帥才,但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戰術家和特工。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極其鄙視諸如趙括、馬謖這些紙上談兵之輩,也不喜歡像白起和項羽這些被世人譽為一等一戰將和大英雄人物,因為他們認為白起和項羽抗殺俘虜和百姓,說明他們內心懦弱、行為殘暴,非英雄之舉、無豪傑之氣。
在兄弟姐妹們當中,李秀寧絕對是個學霸加學花,武功雖然不及二弟,但文學和兵法方麵卻不亞於二弟。
李世民極其喜愛武學兵道,還在小正太時期他就已經體現了自己在軍事上的天賦,在兄弟姐妹中無人能比,學業一直高居榜首,但他在當時有些“偏科”,對詩書詞賦的興趣不是那麽濃厚。
不過,此時他已經意識到了文才在文治武功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於是在晉陽時期就開始惡補文學曆史。
日後他成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還是一位造詣匪淺的古代詩人,有幾十首律詩後世被收入《全唐詩》中流出至今。
兄長李建成是個踏踏實實的人,他雖然沒有天造之才,但絕對有地設之能,發展平均,方方麵麵各科各目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成績,沒有顯示特別的才華。
不過,有一點很特別,他似乎打小就預感到自己將來會成為儲君,因此對治國之道、馭人之術等政治層麵的書籍和知識極感興趣,而對打打殺殺方麵的功課則不太走心不太入腦。
三弟李玄霸生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喜好拳腳打鬥,但對兵法謀略和人文等方麵卻沒有愛好,是個學瓜(讀書不用心,但並不笨),早甍無子,剛剛進入舞象之年(16歲)就與613年歿了,可謂英年早逝。
四弟李元吉是他們當中的異類,就是將所有嫡庶子女放在一起,他也是奇葩一朵。
他不好讀書學藝,文科方麵簡直就是弱爆
了的那一族,按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學渣,阿裏不達。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個熊孩子,站沒站樣、坐無坐相,成日裏沒個正形。
不過他卻“天生力質”、力大無比,喜好打打殺殺,拳腳上的功夫非常了得。
就說他那長相也與其他兄弟姊妹不同:放著父母那優秀的“美麗基因”不繼承,非得追求新意,弄個“基因突變”,將自己的模樣造得砢磣。
可是,不管如何,這老李家的兒女們沒有一個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個個都是少年成才,人人了得。
說來湊巧,李淵前麵三個嫡子的誌向理想似乎都與他們各自的姓名出奇地匹配:李建成天生喜好帝王之術,他的名字意為“建功成業”;李世民頗有雄才大略和宏大抱負,這與他的名字不謀而合“濟世安民”;李玄霸則要憑著他一身的肌肉“玄黃稱霸”。
相比之下,李元吉的名字就有點名不符實,對不上他本人的德性和命運了,也沒有保他“元壽吉祥”,這些都是後話了。
其實,當時由於漢代之後四百年來,戰亂從未間斷,男兒尚武變成潮流,從軍也幾乎是所有男兒的不二選項,凡是有政府背景或家財殷實的家庭都會為孩子們提供習武學軍的機會。
李淵的其他孩子們其實也接受了和李秀寧、李世民一樣的習練機會,隻是因為他們倆天資過人,再加上竇夫人為他倆另開小灶,才使得他們比起兄弟姐妹們技高一籌、藝精一分!因為父母的這些舉措,無意中使到李秀寧和李世民連帶李琇蜜,成為關係最親近的姐弟妹仨人。
家學淵源,父兒英武,對李秀寧的成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當男孩子們舞槍弄棒、騎馬射箭時,她也束發緊衣,穿上小蠻靴,和兄弟們一起學習武藝。
和兄弟們相比,她最拿手的是劍術,各種劍法她樣樣嫻熟,包括:跨左擊、跨右擊,翼左擊、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旋風格、禦車格、風頭洗等等;各招對劍技她般般精通,如撩、斬、挑、抹、削、紮、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雲、掛、圈等等。
每每舞起劍來,氣勢如虹、靈動自如、瀟灑飄逸、剛柔並濟。
而當父兄們一起縱談韜略,講論用兵布陣時,她也在一旁睜著大眼睛,認真地聽著,還常常發表自己的看法。
雖然小小年紀,她卻講得頭頭是道,令父兄,先生們和親戚朋友們都讚歎不已。
說到遺傳,如果說李秀寧是父母優良基因的完美集合,那麽李世民就是對這個完美集合的發揚光大。
他不僅具備了父親的謀略和母親的果決,而且更具有雄心壯誌、雄才大略。
俗話說:時勢造
英雄、英雄造時勢。
李淵一家的情形正好應驗了這一說法。
在李秀寧他們的孩童時期,也就是隋末從國力昌盛走向王朝衰敗的時期,正是“時勢造英雄”的階段;而在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和李三娘關中呼應那一刻起,中國的曆史就注定“戰略性”地轉入了“英雄造時勢”的階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