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三國之霸王孫策> 99、毗陵農事

99、毗陵農事

  不過,意動是意動,一時之間,孫策也找不出人來淮河編練水軍。


  畢竟,江東水軍如今主要的目的是對抗荊州。


  巡視過定淮堡之後,孫策又相繼視察了其餘三個棱堡。


  5月23日,孫策離開廣陵郡,自江都港前往丹徒港。


  一江相隔,半日即到。


  丹徒港外,毗陵郡太守呂範、郡丞王偉、郡司馬馮極正準備迎接孫策。


  孫策看見碼頭上,跪拜著迎接自己的三位毗陵郡文武,連忙將其一一扶起。


  對於毗陵郡來說,孫策主要是巡視屯田、建渠等農業方麵的事宜。


  一來,毗陵郡不屬於戰區,是江東的大後方。二來,毗陵郡麵積不大,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會稽郡試驗成功的冬小麥,已經開始在毗陵郡推廣。


  如今,正是冬小麥收獲的季節,各處農忙。


  “子衡,光正,跟我說說毗陵郡冬小麥的生產情況吧!”騎在馬上的孫策對身側的呂範和王偉開口問道。


  呂範和王偉相視一眼,呂範開口說道:“回稟主公,如今毗陵郡內7縣已經全部推廣種植了冬小麥,如今正是農忙收割的時候。”


  王偉也接口說道:“據估計,今年郡內冬小麥的單畝產量平均可達2石半左右。”


  孫策聞言,微微頷首,2石半,也就是300斤,折合現代的150斤。


  這個產量可不算高。


  當初在會稽郡巡視那百畝試驗田時,畝產可是達到了8石,這樣的產量放在後世也是相當不少了。


  當然,那百畝試驗田能夠達到8石這樣的高產,是有一係列條件的決定的,包括氣候、土壤、水源和農人的經驗等。


  孫策現在還記得,自己問那老農聊天時,他曾經說過,一般的田地裏,畝產在3石左右。


  別看隻有半石的差距,可這一畝差60斤(折合現代30斤),那麽100畝就是6000斤(折合現代3000斤)。


  毗陵郡的數據,孫策剛看過沒多久,差不多是有8萬戶百姓,合計37萬人口,總計有農田400萬畝左右,也就是說差不多每人能有10畝地。


  十畝地不算水稻,那麽光是冬小麥會有3000斤左右,拋去要繳納的賦稅,僅僅小麥已經夠一戶百姓的基本生活了。再加上水稻的產量,那麽應該仍有不少富餘。


  當然,農業不是簡單的數字計算。


  整個毗陵郡,當然不會每人都有10畝地,因為有的地主可能一家就有數千畝良田,而有的窮苦農民連一畝地也沒有。


  除此之外,即使大多數的自耕農都可以保證家裏有十畝地,那麽每年的糧食產量也不是很樂觀。因為田地需要休耕來恢複肥力,所以可能每年至少有三畝地在空置著。


  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自然不可能奢望有多高。


  孫策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倒從來沒有想過在這個亂世中建什麽和諧社會,你一個統治者,隻要老百姓不餓死不造反就行了,管那麽多閑的?


  孫策隻是希望盡可能的讓老百姓的生活可以好一點,而對比之下,即使好了一點點,他們也會感激為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孫策。


  這一點點出自哪裏,就是出自每畝半石的差額裏。


  不用說,孫策也知道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額。


  這差額體現的就是精耕細作和粗放耕作的差距,沒錯毗陵郡農民的耕作方式還比較粗放。


  在這個時代,北方的農業水平是要遠遠高於南方的,尤其是畝產量總要比南方告上一石半石的。


  原因就在於,北方因為人口比較密集、經濟比較發達等因素,在農業生產上采取精耕細作的手段,從而提高了農業的畝產量。


  而在此時的南方,人口較少,土壤和水文條件又極好,所以耕作方式比較粗放,這樣的產量自然不會太高。


  當初巡視會稽郡百畝試驗田時,那老農是高岱收羅的,從北方遷來的農民,在精耕細作上顯然很有一套,所以他提出的畝產3石是以精耕細作為基礎的。


  “產量應該還可以提高吧!”孫策皺了皺眉頭說道。


  王偉聞言,趕忙拱手答道:“主公明鑒,產量確實還有增長的餘地。”


  “說說看吧!”孫策不置可否的說道。


  王偉點點頭,開口說道:“回稟主公,根據估計,每畝產量應該可以至少提高到3石左右。”


  頓了一下,王偉繼續說道:“之所以有半石的差距,主要是因為一來缺乏經驗,百姓的耕作方式還比較粗放。二來,水利設施的建設還不夠。”


  孫策點了點頭,說道:“可以請會稽郡高太守再把那幾個老農派來,給百姓們講解講解經驗,一定要改變原來粗放的耕作方式。水利建設方麵,也要狠抓一下,不能有的地方澇,有的地方旱。”


  呂範和王偉聞言,連連點頭。


  在毗陵郡內,孫策主要是考察了新置不久的長蕩縣和嗝縣兩縣。


  這兩縣,緊挨著長蕩湖和滆湖,因此在灌溉方麵極為便利,土地也很是肥沃。


  當初,正是作為郡丞的王偉主導了兩縣的建設。


  如今的兩縣,已經是毗陵郡內的農業示範縣,在種植冬小麥方麵要比其餘五縣強上一些。


  一來,這兩縣新置不久,沒有什麽占地千畝的大地主,占地數百畝就算是一方豪強了。大家給自己種地,積極性也比較高。


  二來,這兩縣有不少百姓都是逃難過來的北方人,從某種角度上講,他們的種田水平確實要更高一些。


  嗝縣和毗陵縣一帶,就是後世的常州一帶。


  在宋代時,流傳著“蘇常熟,天下足”和“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也就是說蘇湖常三地的糧食豐收,那麽就能解決整個天下的吃飯問題。


  如今的三地已經初步顯現出了後來天下糧倉的潛力。


  蘇州、湖州、常州正是太湖平原的東、南、被三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水源充足。


  蘇州也就是吳縣、湖州即烏程縣、而常州則是毗陵縣和嗝縣。


  當孫策在嗝縣外,看到一片片阡陌縱橫、金燦燦的麥田時,嘴角露出了一絲滿意的微笑。


  這些豐收的麥田,將會是孫策未來征戰天下最有力的後盾和資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