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一本萬利
葉蓁蓁滿載而歸,金穎萱和楊婉詩差不多與她同路,隻不過是她回的是後衙,後者去了前衙。
下午的時候,衙門前的布告欄就貼上了慈善宴募捐得到的銀子和對於的善主,這筆不菲的銀子引來了全城關注的視線,街頭巷尾都在議論這筆銀子,讚頌的有、嫉妒的有,還有好事者在比較各家的捐贈多寡……
無論坊間的關注點如何,總而言之這些人都出名了,成了眾所周知的大善人。那些官吏權貴、當地望族的人多了錦上添花的好名聲,收益最明顯的反而是那些商戶。
衙門的布告廣而告之,相當於一次官方推廣,幾乎整個明州府的百姓的都知道他們店鋪的名稱,知道了他們的善舉,再加上這種即時的熱度,隻要有需要購買商品的,大家的第一選擇都會是布告上的商家。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這些商家發現,他們的客人迎來井噴式增長,他們忙得團團轉,差點連存貨都賣光了。
過了幾天,明州府百姓們的熱情漸漸回落,但客源依舊比以往來得多,很有可能以後就保持這樣的常態了。
直至此時,各家店鋪的商家才想到引起這番熱潮的來源——金家慈善宴。或者,更加準確地說,是官府衙門張貼出來的布告。
若是沒有那張布告,即便他們的捐贈出再多的銀兩,也相當於錦衣夜行,百姓們不知道,他們白做了工;有了布告,才讓他們的付出有了實際的回報。
原來這就是廣告的魅力。
所有收益的商家都由衷地感謝寧國夫人的點子,那些在旁邊看著眼紅的,也在心底暗暗打著主意,希望能夠搭上寧國夫人這個大靠山。
實際上,寧國夫人在商人之間的名氣一點兒也不差,她在京城時鼓搗出來的商業模式、記賬方法等等,已經隨著南來北往的商人流向大江南北,她的名聲隨之流傳,不少商人私下都說,寧國夫人是個財神爺。
明州府的人此前隻當是風聞,如今眼見為實,才發現坊間傳聞所言非虛。
寧國夫人真是個財神爺。
“什麽?你說有人要給我送銀子?”
葉蓁蓁懷疑自己聽錯了,不可置信地看著自己的兩位總管——張三和李越。
張三依舊還是正總管,負責管理崔府內外事務,李越是副總管主要的是管理崔府在明州府的鋪子和田產,同時還要協助崔維楨跑一跑腿做一些事情。
他們兩人今天突然一起過來告訴葉蓁蓁有人要給她送錢,可把她給嚇壞了。
她可不能平白無故收別人的銀子,那不是成了貪官了嗎?她可不能給維楨的政途抹上汙點。
於是她義正言辭地拒絕了:“都回絕了!告訴他們,咱們家不缺銀子,不收禮!”
咱就是這麽底氣十足!
李越和張三對視了一眼,兩人都有些犯難,最終還是李越上前一步,仔細地解釋了起來:“夫人,其實也不單純是送銀子,底下的那些商戶主動給您送店鋪的幹股,這樣的慣例是自古以來都有的,他們不一定是想讓夫人您幫他們做些什麽,隻是求個庇護,以保行商平安罷了,以往那些知府都收下了的。”
俗話說得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銀子都是哪來的?不一定是剝削百姓的,有的是下麵的人上趕著孝敬,其中商人就是個大頭。
畢竟商人地位低,隨便一些人都能踩上一腳,自然是要抱一抱當地最粗那條大腿了。
葉蓁蓁頭一會兒當知府夫人,不了解其中的彎彎道道,原來還真有人上趕著送銀子的。
如果這真的是官場和商場生態的話,那些收銀子的官吏就很容易理解了,畢竟不收白不收,送上門的銀子何必拒絕呢?
但是葉蓁蓁不是很喜歡這種不明不白的銀子,其實崔維楨都不一定有她廉政奉公呢,這人時不時給她送的那些玉石首飾,全都是下麵人孝敬的。隻不過他覺得可收,葉蓁蓁就不過問罷了。
想到這裏,葉蓁蓁終於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在哪兒了,她可是從未受過下麵人的孝敬,那些人不去找崔維楨,找她一個內宅婦人做什麽?
“郎君可曾知道這回事?是他讓我自行處置的?”
“沒有,是這些商家越過了郎君,主動找上夫人您的。”
他們說這話時神情有異,似是另有內情,葉蓁蓁不免問了出來:“為何?”
張三神色愈發尷尬了,幹笑了一聲,說:“本地的商戶都在傳夫人您是財神爺轉世,有點石成金的本事,故而都爭搶著給您送銀子,想要日後財運亨通呢。”
葉蓁蓁:“……”
這消息果然令人尷尬。
葉蓁蓁還是頭一回聽說自己是財神爺,以往在京城的時候,旁人都調侃她是散財童子,大把銀子往外灑,從來不留財,比善財童子還要大方。
沒想到來了明州府,居然成了財神爺了。
葉蓁蓁有些無語:“這是哪來的傳聞?”
“都是那些商家自個兒傳出來的,具體源頭不可考了。不過,小人大概知道一些緣由。”
李越連忙把前陣子因為捐贈善款而生意火爆的商家列舉了一通,才繼續道:“夫人,說不定您是財神爺的消息就從中這裏傳來的。”
葉蓁蓁接過張三遞過來的名單,上頭的商戶密密麻麻,位居前列的正好有參加捐款的那些商戶,這種上趕著被割第二茬韭菜的架勢,看起來他們在這次的慈善宴中收獲不菲。
葉蓁蓁都無語了,不由問道:“如果我不收的話會怎樣?”
李越想了下,道:“如果夫人您不收,他們大概會給明州府的其他權貴送幹股,明州府的勢力複雜,要送的人也不少,他們勢必要大出血的。”
特別是上次參加捐款的商家,他們最近生意火爆,惹來的眼紅也不少,如果不想招來麻煩,隻能舍下血本四處打點了。
當然,與其四處打點,花費更多的銀兩,還不如直接打點知府這一條線,這才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