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上太空(四)
現在的情況,讓C國科學院部分人感到深深的憂慮。
外星人很配合,缺什麽給什麽,可對於C國而言,卻在對整個科研體係進行巨大衝擊。
很多研究院如果不考慮研究資料的試錯價值,十幾年的研究工作都白幹了。而隨著應用級別的外星科技越來越多,C國整個科研係統都麵臨大改的需要。
不過這也隻是少數人的憂慮,C國擅長抓住主要矛盾,在解決主要矛盾的過程中,產生一些額外的題目,都可以往後捎捎。
眼前最重要的是宇航員選拔。
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的事情發生了,二零二重工董事長白卿,入選了最新一批的宇航員訓練。
為什麽會找到這麽個人?
第一,長期玩攀岩等極限運動讓白卿的身體素質和心髒夠強,比很多男人都強,而未來的空間站需要有一定的男女比例形成的社交環境,讓人保持心理健康。
第二,白卿有大型生產企業的管理經驗,她肯定不是唯一擁有管理經驗的年輕人,但一定是這群人中身體素質最好的極少數之一。
第三才是重點,因為改製前後的業務關係,體係內有不少具有推薦資格的人,知道有她這麽個背景可靠的人,當然就不需要到社會上去一道道篩選甄別浪費時間。
稍作溝通之後,白卿也極為震驚外星科技的進度,馬上就答應下來。
至於工作交接什麽的,她還需要經曆一段時間的地麵訓練,可以慢慢處理。
剩下的名額,也有約五十人,是通過類似的方式,從體係內外各行各業召集來的。
然後航天係統向外征集宇航員,初步給出的試訓名額是兩百人。
數字比前麵提到的一百人多出一大截,因為試訓前能甄別的隻有身體情況和基本心理狀態,過程中還要刷掉不少心理評估和意識形態不過關的。尤其是後者,如果有人抱著惡意到空間站搞破壞,損失的可就不是C國一個國家了,有可能土球的希望之火都會熄滅。
除國內選拔和征集,本次宇航員選拔還涉及到R國和F國,也就是兩位外國宇航員所在的國家。
裏麵特別要提一下F國,很雞賊啊。
年輕植物學家弗雷德裏克艾伯特,代表的是西中洲共同體,但其國籍是F國,發現C國開始在太空裏大建,他也沒有直接向頂頭上司匯報,而是報給了F國國內。
F國一想,在土球上咱們也沒戲了,常任理事國身份經常被那三個國家忽略,想把幾百年的老對手E國按死,都找不到合適的借口。
但在太空裏作為第一批加盟方,以後總還是有點地位吧。
所以F國也沒告訴別人,偷偷摸摸跟C國協商,稍後會提供一批備選宇航員來C國受訓。
在C國受訓這事是C國要求的,此外還要求受訓者必須會C國話,至少有一定基礎。
倒也不是要做什麽太空霸主,主要還是為工作考慮。
外國人不知道,現在為了趕速度,新式太空站各方麵的標準,九成以上將沿用外星人提供的資料,剩下的不到一成,也是為了和現有太空站有效協作。
而這些區別於全人類已有航天標準的各個方麵,在國外根本找不到標準件,談什麽訓練呢?
同時,及其龐大的資料,一時半會的也沒功夫精準的翻譯成各國語言,還是得讓外國人會咱們的官話,才能更快的掌握知識。
那又為什麽不跟全球都合作呢?
還不是訓練能力鬧的。
C國航天體係,原本就隻為幾十名航天員服務,緊急擴建、增設、征用,一些核心訓練設施也無法在短期內增加,即使考慮到新宇航員標準稍微降低,訓練兩百多人也到了極限。
另一方麵,如果涉事國太多,航天站上麵的管理都會成為一大問題,新空間站的基本管理規則還需要摸索,再把土球的矛盾帶上去,就沒法做事了。
所以還是沿用C國比較熟悉的管理方式,以本國人作為主體人群,帶幾個外國人,實在吵得厲害,到時候就少數服從多數吧。
地麵緊急開訓的同時,太空裏,新太空站一天天變化著。
C國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裏,總計送上去兩百噸建材、設備、新空間站預備補給。
上頭就十個宇航員,根本忙不過來,大部分材料和設備都以捆綁對接的方式留在原有空間站接駁口上,宇航員們主要負責建設新空間站的核心區。
經過前麵一連串的現場實驗和宇航員問答,航天部門集合科學院相關研究院,緊急提出了一套新空間站圖紙,通過內部會議審核。
根據這份設計圖,核心區總體積為1800立方米,主空間麵積達到三百平米,高度達到三米二,比普通高層住宅的層高還高一點,空間感十足,還有一大堆容納設備、設施的附屬空間。
除作為視覺大廳、內部貨物暫存點的主空間外,具體功能區分作五類。
首先是空間站分布在同一側的兩個主對接點。
這是以外星資料為標準設計的新型對接點,和現有的,直徑隻有幾十厘米,隻能勉強讓人飄著鑽進去的對接點不同。
主對接門的大小比電梯門還大一點,足以在內部進行一定大小的設備運輸,貨物也可以用稍大一些的小集裝箱裝載,這種集裝箱甚至比地表的航空集裝箱還大一點,在空間站內該集裝箱可以直接卡在牆上作為櫃子使用。
兩個主對接門的間距是二十米,保留了充分的航天器外形變化的空間。
主對接點的另一側,是逃生區,也是用於對接現有航天對接艙的地方。
這裏有一條兩米寬,分上下層的通道,預計可以對接十六個逃生艙補給艙,預留了擴建所需的艙口,擴建時隻需要延長通道即可。
第三部分是控製中心,一個也有六十平米的小空間,位於主空間上方,要爬樓梯,在空間站裏,爬垂直樓梯不算體裏活,手一動彈就遊上去了,空間站電力總控、內部監控、姿態調整等功能,暫時都放在這裏。
未來空間站擴大後,控製中心改為負責姿態調整、對地通訊和基礎電力保障。
第四部分,艙段管理。
同樣也使用外星資料的標準,艙段管理也類似對接,出現嚴重事故時,可以拋棄某些艙段,核心區設置前後各一個艙段管理。
艙段管理區,包含有艙段門,負責姿態調整的艙段動力,動力用電池倉,消防器具櫃等等。
第五部分,出艙區。
出艙區是個統稱,包含宇航服換裝區、氣壓室、對外艙門、艙內艙外裝備區,比現有航天係統的減壓區要複雜一些,但零零碎碎的扳手之類的小東西更少。
除開五類功能區,有差不多五百立方米是預設的設備、管線、氣體儲存用空間,幾乎有以往近四十個艙段大小的核心艙,甚至並未包含飲食、居住、實驗、個人衛生,隻有純粹為空間站主體服務的基本功能。看核心艙的大小,就明白C國是要建奇跡了。
為安全考慮,核心區大部分地板、支撐結構、夾層牆,都使用超輕質鋁合金、碳纖維、塑料,稍微減輕重量。不過“磚牆”作為空間站本體內牆,厚度增加至一厘米,外麵塗上防彈布之後,還要專門填充額外的硬化泡沫層。
核心艙都沒有居住和個人衛生功能,那新宇航員上來住哪呢?
這就要靠之前做實驗的幾個小東西了。
前期造的幾個六十立方的方盒子房間不會浪費,增設一個艙段管理單元,連接四個方盒子,作為與核心區連接的第一個艙段,它們將被改造為具備基本居住、鍛煉、個人衛生空間,預計改造完成時,能容納十人使用。
意思是僅僅居住、衛生、鍛煉空間,人均就能達到二十立方。
雖然比不了地麵,但也絕對比以往的空間站,可用空間更大些,再說了,覺得空間小,就去核心區主空間歇著啊。
本項建設計劃,在宇航員人數達到一百人左右時,才會考慮進一步改善居住條件,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後續的太空工廠服務,不能為了生活條件,拖慢了那邊的進度。
核心艙的建設,把十個宇航員忙到不行。
雖然大部分功能,都是模塊化的,比如馬桶部件,就包含了部分緩衝牆飾麵、管道接口,而且安裝中不需要額外上螺絲的。但即使這樣,連R國和F國的兩位宇航員,都得出艙幫忙運輸建材,其他幾個軍人出身的根本就變成了苦工。
不過看著新型空間站功能一天天健全起來,宇航員們內心的喜悅,暫時還能讓他們撐下去。
地麵上,火箭、貨物、材料生產各方麵安排好,就開始考慮另一個部分了。
突破大氣層始終還是代價太高。
一部分資源,有沒有可能從月球采集呢?
按理說,有現有的材料,到月球開個站點已經不是個事了,可問題也不少。
從月球送貨到軌道,雖然需要的燃料不算多,也需要十倍於貨物重量的燃料,如果從月球地表算起,耗費還要再多些
需要多大的運力,才能讓月球具備基本的資源開采和加工能力,水電解燃料的能量消耗又要如何解決,等等等等。
要不,再問問外星人?
科學院還是有自尊的,相比於已經獲得的資料,這種事都不能算問題了。
經過幾輪爭論,科學院決定,牽引小行星作為新型空間站儲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