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803章 呂氏春秋

第803章 呂氏春秋

  第803章 呂氏春秋 

  劉邦去世后,呂后專權。 

  專權期間,呂后打壓功臣、削弱劉姓諸侯王,甚至打破「非劉姓不得為王」的約定,擅封諸呂為王。 

  可是,呂后在時,這些受到打壓的諸侯王、功臣列侯,除了「積極配合」外,什麼也不敢作。直到呂後去世,他們才敢開始行動。 

  他們怎麼就這麼忌憚呂后這個女人呢? 

  囂張的呂后劉邦去世后,呂后沒有發喪,而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大規模誅殺功臣! 

  她對「相好」審食其說:諸將當年和先帝同為老百姓。先帝做了皇帝后,他們心中就怏怏不樂了。如今先帝去世,他們自然更不會安心作幼主的臣子!不把他們全部除掉,天下不安! 

  不過,4天後,劉邦駕崩的消息還是傳了出來,在酈商的勸說下,呂后意識到風險太大,放棄了誅殺功臣的計劃,大赦天下,安葬高祖,以太子繼位。 

  隨後,呂后專權開始了,后專權期間,開始殘害劉姓諸侯王,當年險些影響自己地位的趙王如意及戚夫人被首先打擊。戚夫人被作成「人彘」,趙王如意被毒死。 

  後來,又因新立的趙幽王劉友與呂后賞賜的王后關係不睦,把劉友召來,活活餓死! 

  趙幽王死,呂后又把梁王遷去作了趙王的位子騰出來給了呂家人呂產,新遷去的趙王又受不了壓制,死了。呂后乾脆讓呂祿作了趙王。 

  對於實力最雄厚的齊國,呂后的也是試圖痛下殺手,呂后曾設計企圖毒殺齊王,劉邦的庶長子劉肥。劉肥比較精明,察覺不對,主動獻出城陽郡給魯元公主(呂后之女),並尊公主為魯王太后,這才幸免於難。 

  隨後,呂后又兩次分割齊國,她先是把濟南郡改為呂股,由呂台為呂王,隨後,又把琅琊郡割出來,另立了琅琊國,交給了呂須的女婿劉澤。同時,齊王劉襄的兒子劉章以宿衛的名義入宮。 

  除此之外,呂后還在燕王去世后,殺了燕王後嗣,以呂通為燕王,用後來齊王的話說,呂后專權時期,「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國為四」。 

  除此之外,呂后對功臣也壓制極深,前面說到,高祖駕崩之初,呂后險些盡殺功臣。 

  風險太大,沒有干之後,呂后開始對功臣集團看似「溫和」的限制,惠帝在世時,蕭規曹隨,彼此關係還算過得去。 

  惠帝去世后,呂后令呂產、呂祿掌握了兵權,並開始對朝堂行政權下手。劉邦去世前曾指定:蕭何、曹參之後,應該是王陵和陳平的搭檔輔政。 

  可是,王陵因為反對呂後分封諸呂,被罷免回家,陳平雖進為右丞,但不得實權。 

  呂后以自己的「相好」審食其為左丞相,決斷天下大事,隨即,又以自己的親信任敖入朝,為御史大夫。 

  可以說,呂后專權期間,重用呂家及其親信,對諸侯、功臣利益多有侵犯。 

  那麼,諸侯、功臣們,是如何對待呂后的呢? 

  諸侯、列侯的「積極配合」呂后在世時,無論是陳平、周勃這樣的功臣,還是齊王、趙王這樣的諸侯,不管心中怎麼不平,表面上都是積極配合的。 

  前面提到,齊王主動割城陽給魯元公主,以求活命。惠帝去世后,呂后哭而無淚,張良的兒子找到陳平:新君幼小,太后不安!現在只有主動讓呂產等人掌握兵權,讓呂家人入朝擔任大官,太后才能心安,我們才能活命! 

  隨即,他們主動提出由呂產、呂祿等人掌握兵權,呂后要違背「白馬之盟」,分封呂氏為王,詢問周勃、陳平意見。 

  周勃等人回答: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此後,以諸呂為王,讓齊割濟南郡為呂國等各種政策,全部是功臣們主動提出的! 

  而諸侯王們呢? 

  他們直到接到陳平、劉章等人的信后,才敢於開始行動,在此之前,也無不是唯唯諾諾、主動配合。 

  這是為什麼呢? 

  名正言順的呂后呂后專權,是名正言順的。 

  漢承秦制。儘管漢朝人一口一個「暴秦」,但在漢武帝改革前,其中央制度基本上襲承秦制。 

  所以,與秦國宣太后、趙太后時期一樣,「后即小君」,太后不但可以臨朝稱制,還可以以「朕」自稱!而諸大臣、王,甚至天子(無論是否已經親政),在太後面前都要以「臣」自稱。 

  同時,漢以「孝」治天下,除了兩位開國之君劉邦、劉秀外,所有天子的謚號都有「孝」字。 

  呂后只有太子一個親生兒子,但呂后在宗法上是所有王的嫡母! 

  所以,呂后專權,是名正言順的。 

  反對呂后,是以臣反君,以子逆母,是說不通的,令人畏懼的呂后呂后,也不是一般的太后。 

  劉邦是平頭百姓時,呂雉就是他的妻子了。所以,早在民間時,呂雉就是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的嫂子了,甚至是樊噲的妻姐,關係緊密。 

  而在後來,呂后「佐高帝定天下」,又在高祖外出期間留鎮長安,其間表現出了非凡的能力。所以,劉邦想換太子時,「為群勸止」,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在穩定江山過程中,呂后的手段令人畏懼。 

  韓信、彭越,都死在她手上。 

  即便是功成名就,處於半歸隱狀態的張良,也在她的威逼下,獻「商山四皓」之計,助劉盈保全太子之位。 

  所以,劉邦在放棄改立太子的的想法時,悲傷地對戚夫人唱到:(太子)羽翼已豐,沒辦法了! 

  劉邦尚且畏懼,何況功臣、諸侯們呢? 

  所以,陳平等人侍奉呂后都極為小心翼翼。 

  他們知道:呂后一旦不安,舉手就是殺招,連個招呼都不會打。 

  功臣、諸侯王,不但不敢輕舉妄動,甚至還要想在太后前頭,替太后消除疑慮,才可能保全自己! 

  齊王主動讓出琅琊,周勃等人請讓呂家掌握兵權,群臣請諸呂為王,無不是在這種威脅下,「凡事想在領導前頭」,主動做出讓步。 

  以擅長陰謀著稱的陳平,直到高后七年,也就是呂雉快去世時,才敢與周勃「交歡」!注意,只是「交歡」哦!呂后病前,這些功臣們都只能靜居獨思,連彼此交道都不敢多打! 

  他們對呂后的畏懼,由此可見一斑! 

  氣候未成的諸侯王們而當時的諸侯王們,實力也未成氣候。 

  劉邦去世前,異姓王們已經被剷除得差不多了(剩長沙吳芮),只剩下劉姓諸侯王。 

  後來七國之亂時挑頭的吳、楚兩國,在幾年前英布叛亂時,遭到完虐,在英布門前不堪一擊。 

  而梁、趙、代、燕等國,在幾年前還是異姓王彭越(梁王)、陳郗(代相,自稱代王)、盧綰(與藏荼先後為燕王)等人所據,剛被平叛一次不說,劉姓諸侯王自己的屁股都還沒有坐穩。 

  只有齊王的實力比較強大。事實上,在「誅呂」中,真正起兵的諸侯王,還就是齊王的軍隊,其他代王(後來的漢文帝)等人的軍隊都是打醬油的。 

  而齊軍要單獨起兵,也是實力嚴重不足的,成不了事,後來還是在陳平、劉章等人的內外配合下才敢起兵! 

  後來,「誅呂行動」后中起兵有大功的齊,內有劉章,外有齊軍,卻在選擇新帝問題上毫無發言權,任憑陳平、周勃等人選擇新帝,最後新帝不是齊王,他們也不敢造次。 

  以此足見:當時的諸侯王,尚沒有與朝廷叫板的實力! 

  嚴密的軍制諸侯國軍不敢單獨造次,關鍵在忌憚南、北軍。 

  可是,無論是陳平、周勃如何位居高位,其都無法調動南、北軍。 

  要調兵,需璽、符、節三位一體。 

  璽、符為呂后所掌,無論你位置多高,都無法完成五十人以上的調動(秦制,五十人以上的調動需要王符)。 

  所以,只要呂雉不犯二,牢牢把握住軍權,陳平等人鬧不出什麼花來。 

  完全依賴呂后的威望、能力然而,一旦呂雉不在場,呂氏的一切就都要灰飛煙滅。 

  首先是功臣、諸侯再無顧忌,開始大膽聯絡、策劃。 

  陳平、周勃由「交歡」變成合謀,劉章與齊王開始聯絡,各諸侯王之間又開始聯絡,諸侯王與內部支持者之間開始謀划。 

  壓在頭頂的山倒了! 

  其次是呂氏掌權的名分已失了! 

  呂雉是劉姓諸侯的嫡母,你們後面這些呂家人總不是吧! 

  齊王打出旗號:誅殺不配為王的王者! 

  最後是魄力、能力的失去導致軍權的失去。 

  呂雉去世前,已預感危機,再三交代呂產、呂祿:一定要拿好軍權! 

  可是···呂祿無此魄力、能力,在陳平等人的忽悠、壓力下,居然交出了兵權! 

  結果···灰飛煙滅! 

  總的來說,劉邦去世后,無論是名分、實力,還是能力,呂雉都是最佳的執政人。 

  當時,無人能夠挑戰呂雉。 

  同時,呂氏一切榮光都以呂雉的名分、實力、能力為基礎,一旦呂雉去世,諸呂也就迅速倒台了! 

  客觀來說,呂雉也確實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她對匈奴隱忍,蕭規曹隨、休養生息,為漢王朝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不應過度否定。 

  韓信一個新兵蛋子,是如何成為統帥,並讓手下管轄的劉邦沛縣的老部下聽命於自己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問題的表面,你說韓信是統帥沒錯,你說劉邦委以重任也沒錯,但漢軍實際上還是牢牢掌控在劉邦手裡!(玩韓信嗎?菠蘿上單賊六!再不濟,也可以陪菠蘿打打手游CF……) 

  韓信這個帥是劉邦任命的,但卻不是大權獨攬,因為劉邦為了制衡韓信,早就準備了一些預案,以應對潛在的風險。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史記·淮陰侯列傳》 

  為了不挨餓,韓信選擇了吃白食,經常寄人籬下,因此很多人很厭惡韓信。一個大小夥子,長得有一表人才,但是成天不幹正經事,能有什麼出息! 

  本來韓信已經選好了一個去處,就是在南昌亭長手下混吃混喝,但是他待的時間一長,南昌亭長的妻子不樂意了,當韓信又去蹭飯時,故意不給他準備飯食。 

  韓信還是要臉的,知道人家不歡迎自己,於是就不去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南昌亭長和泗水亭長相比,差了不是一點半點,這也是劉邦能夠成為沛公,進而奪得天下的原因。南昌亭長養士,但是不能做到善始善終,他妻子也無法和劉邦的妻子呂雉相比,因此最後錯過了韓信這樣一個軍事奇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一直在等待時機,觀察天下大勢,直到項梁起兵的時候,他才帶上自己的寶劍去投靠項梁,因秦末天下群雄並起,但大多數是草寇,難以成就大事。 

  因此直到楚國貴族項梁起兵以後,韓信才去從軍,對於自己的主公,韓信是有選擇的,而且他的眼光很准,當時的天下共主不是楚懷王,而是擁立楚懷王的項梁,如果不是項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殺,恐怕就沒有劉邦什麼事了。 

  但是項梁手下的人太多,韓信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機會,後來項梁死了,韓信成為了項羽的郎中,得到了直接向項羽獻策的機會,韓信想把握住機會,但是他多次獻策,都沒被項羽採納。 

  韓信年紀和項羽相仿,他了解項羽的個性,論軍事才能自己和項羽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在項羽手下固然可以按部就班來獲得官爵,但對韓信來講,那並不是他追求的全部,他要成為不世出的名將,最好的方法不是追隨項羽而仕,而是擊敗項羽而成就。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離開項羽,是一個大膽的決策,這意味著放棄當下從頭再來,這個勇氣和魄力就不是一般人有的。韓信並不知名,也沒有魏無知的推薦信,因此到了漢軍后,只被安排做了個小官。 

  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視而不斬。與語,大說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不僅如此,韓信還因為犯法要被斬首,和他一起的十三個人都被殺了,馬上就輪到韓信了,韓信不想死,他抬頭看到了監斬官夏侯嬰,於是大聲說:「漢王難道不想得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殺我這樣的人才呢?」 

  夏侯嬰看韓信器宇不凡,便利用自己的權力赦免了韓信,並和韓信攀談起來,韓信抓住了這個機會,幾句話之間就把夏侯嬰說得連連稱是,夏侯嬰儘管是劉邦的近臣! 

  但是所做的工作很多是見不得光的,很多人背後都議論紛紛,因此夏侯嬰也需要得到認同,而韓信投其所好。 

  對於滕公夏侯嬰大大地讚美了一番,夏侯嬰認定這小子有本事,可以推薦給劉邦,打壓一下那群自以為是的將軍,同時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既然是雙贏的事,為什麼不去做呢? 

  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這個人很慎重,有夏侯嬰的推薦,只能說明韓信不是楚軍姦細,但是有沒有真正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考察。讓誰來考察呢? 

  劉邦選擇了蕭何,於是安排韓信做治粟都尉,也就是成為了蕭何的下吏,讓蕭何考察韓信的能力。因為在沛縣時,蕭何就是負責官員的進退,對於人才的選拔和考核很有一套辦法。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知道蕭何在漢軍的地位和分量,於是多次主動和蕭何彙報工作,表現出了極強的工作能力,因此蕭何十分認可韓信的才能。當漢軍到了南征的時候,很多人開始逃離,因為他們都不想背井離鄉,因此都脫離隊伍返回家鄉,這時候的劉邦頗有點眾叛親離的意味。 

  但對於這種現象,劉邦也沒有辦法。韓信看夏侯嬰和蕭何多次在劉邦面推薦自己,但劉邦還是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於是便也和這些人一樣,離開劉邦另覓他處。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記·淮陰侯列傳》 

  蕭河聽說韓信走了,他來不及向劉邦稟報,便騎馬去追。有人認為蕭何也背棄劉邦逃跑了,便把這件事告訴劉邦說:「丞相大人也走了!」劉邦不禁大怒,突然間感覺到自己十分地無助,本來指望蕭何可以在關鍵時刻支持自己,不想到落難之後他跑得比誰都快。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史記·淮陰侯列傳》 

  蕭何兩天後回到了漢軍軍營,在他的力薦下,劉邦準備啟用韓信為將。在登台拜帥的那一天,眾將都很高興,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做大將,但到了正式拜大講的時候,這個人居然是名不見經傳的韓信,整個漢軍里的人都十分驚詫! 

  很多人認為韓信拜帥,就算是取得了劉邦的信任,但不知道的是韓信真正得到劉邦的認可,是在拜帥之後他和劉邦的一番談話。他的一番論斷,深入劉邦的內心,令劉邦對他大為敬佩,才真正認可他的能力,這個漢軍主將的位子才算坐安穩。 

  有人因為韓信最後被呂雉所殺,便說韓信的情商很低,在我看來不是韓信情商低,而是相對來講,他的政治敏銳度和情商與呂雉、蕭何相比略遜一籌,和劉邦更是不在一個境界上。但和其他人相比,卻是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的。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很懂得說話的技巧,拜帥之後劉邦問他:「蕭何在我面前多次推薦,將軍究竟有什麼理囊妙計幫助我爭奪天下呢?」 

  韓信首先對劉邦的信任表示感謝,然後沒有正面回答劉邦的問題,而是反問了劉邦一個問題:「漢王東出爭天下,對手是不是項羽?」劉邦說:「當然是他。」 

  韓信說:「大王認為自己的勇力能不能和項羽相比呢?」劉邦沉默了很久,最終終於說出:「我不如他!」韓信誘導劉邦說出自己不如項羽,其內心並沒有戰勝項羽的勇氣, 

  目的就是要為劉邦排疑解惑,說出劉邦的真正的優勢和他能夠擊敗項羽的原因,這就叫作欲揚先抑、欲擒故縱,你想讓人接受你的觀點,不妨學習韓信所採取的這個手段。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往山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為劉邦分析說:「項羽這個人勇力無雙,在巨鹿之戰中擊破秦軍無人可擋,諸侯們皆俯首聽命。但是他太迷信個人的能力,而不願意舉賢任能,這就叫作匹夫之勇;項羽很愛惜楚軍的將士,見到他們受傷就傷心地吃不下飯去,還會和他們同甘共苦,但是要論功行賞的時候,卻捨不得錢財和爵位,讓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不能得到封賞,導致怨聲載道,這就叫作婦人之仁;從地理位置上看,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自己卻不在關中為王,他選的彭城是個無險可守的地方,讓自己四面危機;他違背誓言,遷徙楚懷王而自封諸侯,縱容其他的能臣勇將也效仿他去廢王自立,這破壞了天下的秩序;況且項羽這個人太殘暴,征服一個地方就要屠城,導致百姓們都對他極度畏懼,沒有人會真心歸附。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時,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見劉邦面露喜色,韓信趁熱打鐵,說出了劉邦的優勢。他說:「您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之人,有誰不會被擊潰呢?得到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誰不會心服呢?以正義之師弔民伐罪,順應了將士們東歸的願望,有什麼樣的敵人不會被擊潰呢?」這是劉邦的三大優勢,接著韓信又針對三秦之地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說:「章邯等三人本來是秦將,因為背叛了秦,致使秦國幾十萬部隊被坑殺,秦國的百姓關中父老對他們的恨之入骨,不會真心支持他們。而漢王曾經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他們都急切地盼望您到關中為王,如今您進取關中,是拿回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只需要一紙文書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 

  當然韓信所說有些誇大其詞,畢竟章邯是秦未名將,要拿下他還是很費一番周章的。在進軍三秦之地時,章邯也確實是難啃的骨頭,堅守廢丘對抗了一年之久,最後才城破而亡。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史記·淮陰侯列傳》 

  看到了吧,韓信拜帥后最開始並不能單獨行動,他的工作更像是參謀長,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再按照他的計策部署安排眾將各司其職。 

  你說眾將服韓信,還不如說韓信的計劃是通過劉邦來下達的,眾將不服韓信,但不能不聽劉邦的。 

  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到討伐魏王豹的時候,韓信才有了獨自領兵的權力,但在擒獲了魏王豹后,劉邦又給韓信安排了個搭檔。這個人就是劉邦曾經的大哥,燕趙之地的大佬張耳,韓信和張耳一起攻破了魏國和代國。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但攻破了魏代之後,劉邦就把韓信訓練出來的精兵給調走了,實際上就是把韓信自己苦心經營的手下和他分開了,把這些人都補充到了對抗楚軍的前線。 

  你說韓信培養自己在部隊里的實力,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只要鋒芒彰顯,劉邦就會把他的手下換成新人,你說韓信想培養自己軍中的勢力,想都不要想,他就是個高級教練,他培養出來的強兵勇將,基本上都得被劉邦直接調走! 

  因此眾將清楚,儘管名義上韓信是漢軍主將,但權力實際上一直牢牢掌握在劉邦的手裡,他們不是服從韓信,而是聽從劉邦的安排。說劉邦對韓信信任更談不上,只不過是即用且防而已…… 

  (《史記》這本書,建議喜歡的可以去京東、淘寶購買,對於歷史而言,咱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代入一種身臨其境,不管是赤壁之戰,亦或者人云亦云的各種官渡之戰、烏江自刎等等,皆來自《史記》這本書,說不好聽點,文言文翻譯的,其實也挺好…… 

  PS:1號-4號,菠蘿基本上就睡了8個小時不到……(為了衝刺戰力榜,小命都不要了已經……)所以明天的更新,可能會延遲……但是保底先2萬吧……(總是講述歷史不太好,言歸正傳,老朋友告訴我,切行越多寫的越舒坦……確實如此……但是菠蘿也是老作者,何必創世,有文學擔保!作品質量有保證!(畢竟出版了,懂得都懂……)另外,咳咳咳,今天一天的努力均訂破610……撒拉嘿喲,撒花慶祝)還有一更……可能凌晨兩點左右……至於加更,看這個月的均訂穩不穩,打賞的話,500幣+一更,以此類推……截圖發書友圈……當然……菠蘿守規矩……但是別給我來白銀或者盟主……我怕我猝死……(滑稽老鷹,狗頭保命!……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