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808章 六鎮起義

第808章 六鎮起義

  第808章 六鎮起義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南北朝時期,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他們是從關外進來的,但是入關以後,居然也做起了防備關外敵人(主要是柔然)的事情來。 

  奇事天天有,北魏南下以後,整天擔心北方的游牧民族學習自己,所以在明元帝拓跋嗣(北魏第二代君主)統治時期,開始重新修築長城。 

  不曉得秦始皇要是知道了,是不是得沉默一陣子:什麼情況?當年咱修長城就是為了防你們,現在你們進來了,還要防別人了? 

  不管怎麼說,有了長城,那就得有人鎮守吧?因此北魏順道建立了一系列的軍鎮。在眾多軍鎮當中,最牛掰的6個,便是號稱北方六鎮的軍事集團,他們分別是: 

  沃野鎮:駐紮在內蒙古五原縣北邊。 

  懷朔鎮:駐紮在內蒙古同陽縣西南邊。 

  武川鎮:駐紮在內蒙古武川西邊。 

  撫冥鎮:駐紮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邊。 

  柔玄鎮:駐紮在內蒙古興和縣境內。 

  懷荒鎮:駐紮在河北省張北縣北邊。(寫到這裡,菠蘿發現,有點老鷹的味道……嘖嘖嘖……日更2萬!!果然不是人乾的……昏昏沉沉,想睡覺又害怕跌出戰力榜前十!要命哦!……) 

  這也不能怪北魏要這麼興師動眾。過去拓跋珪帶著鮮卑族人南下以後,在平城建都,也就是山西大同。這地方太靠近北方了,因此柔然人的馬蹄子稍微剎不住車,就能一言不合地衝到平城城牆底下吃草,你說拓跋珪能睡得著覺嗎? 

  拓跋嗣時期,北魏領土大增,同時帶來的威脅也與日俱增。因此設立北方軍鎮刻不容緩,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北魏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這麼一來北魏也必須要承擔來自柔然的全部壓力,北方軍鎮的重要性就更明顯了。而北方六鎮作為北方軍鎮中的翹楚,自然更是北魏帝國閃亮的明星。 

  可是有一天,北方六鎮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統計,從北魏建國,一直到獻文帝拓跋弘去世,北魏和柔然之間,一共打了19場打仗。這其中,柔然主動進攻北魏,多達10次,北魏被動還擊了4次,主動進攻了5次。 

  由此可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柔然在鬧事。當然了,柔然也不是一味地想著打仗,他們在缺糧食的時候,也會向北魏俯首稱臣,以此獲得大量經濟供給。 

  這就有點兒類似後來的宋朝,要給大遼、大金、西夏等國歲幣一樣了,用錢買來的和平,壓根就不靠譜。 

  柔然稍微恢復點兒實力,就繼續選擇用武力入侵。因此這段時間北魏的北方六鎮,顯得特別重要,朝廷里的軍費開支,絕大多數要供應給這些地方。 

  而且憑藉這種優越的重要性,大量貴族會選擇把自己的子嗣送到北方六鎮去鍍金。只要到那邊逛一圈,再回來可就是有戰功在身的男人了!將來提拔升遷也就有了依據。 

  很顯然,這段時間的北方六鎮,絕對是北魏最重要的核心軍事機構。可是時間來到孝文帝元宏統治時期,柔然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487年,柔然的敕勒副伏羅部阿伏至羅,帶著10多萬人從柔然分裂了出去,建立了高車政權。甚至還切斷了柔然與西域的聯繫。這可把柔然給氣炸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柔然調整了自己的戰略規劃。 

  自此柔然不怎麼騷擾北魏了,反而是陷入了與高車之間的戰爭。這麼一來北魏北方的壓力基本可以忽略為零了,北方六鎮的戰略優勢,瞬間就被瓦解了。 

  心理落差也就從這個時候慢慢出現了,過去他們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可現在沒有人願意再投資他們。換句話說,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價值。(碼字也一樣……要是不碼字……就沒工資……也就沒了存在的價值……) 

  孝文帝元宏,是個非常喜歡漢文化的北魏皇帝。他親政以後,果斷選擇漢化,將拓跋這個姓氏改成了漢姓元,讓朝臣們穿漢服,說漢話,寫漢字。 

  最讓大家受不了的是,孝文帝居然打算遷都洛陽。過去都城在平城,大傢伙兒在這裡置辦產業,買了一堆不動產,包括學區房啥的。 

  結果你說要遷都,這些不動產的價值一落千丈,你說這幫貴族們會答應嗎?於是一片哀嚎遍野,誰也不願意遷都。 

  於是孝文帝想了個辦法,他揚言要帶兵南下進攻南朝。其實北魏已經很久沒打過仗了,自從拓跋燾飲馬長江以後,南北朝之間的戰爭就少了許多,這幫貴族們是相當害怕打仗的。 

  他們一聽說要南征,一個個被嚇得瑟瑟發抖。不動產就算貶值,好歹也是不動產吧?如果打輸了,或者他們在戰場上掛了,那這些財產不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嘛!於是當南征軍隊到了洛陽時,貴族們紛紛表示支持遷都洛陽。 

  可是我們要知道,遷都洛陽,意味著北魏對北方的重視程度,再一次下降了。本來沒有柔然的入侵,財政撥款就少了很多,現在又要遷都洛陽,你讓北方六鎮怎麼活? 

  孝文帝漢化改革以後,北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誰也阻止不了這場改革,當初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反對改革,直接被元宏給弄死了。由此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力度之大。 

  這一改革要想完成,就必須要重用大量懂得漢文化的文臣,那幫武將自然是要靠邊站的。因此文官地位在此時得到了提高,門閥制度逐漸確立。所謂門閥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士族集團做大,這是兩漢魏晉時期非常明顯的一種特色。 

  既然北魏走上了重用士族的老路,那麼武將們的地位自然要下降了。而北方六鎮作為武將中比較尷尬的存在,地位自然更是一落千丈。 

  好了,完犢子了,到了北魏後期,北魏朝廷對北方六鎮壓根就不在意了,甚至將北方六鎮變成了發配流放犯人的主要場所。 

  尤其是孝明帝時期,直接頒布了這麼一條詔令: 

  諸州鎮軍貫,元非卯配者,悉免為民,鎮改為州,依舊立稱。 

  這就是說,過去北方六鎮百姓軍籍、軍戶的自由民身份被免除了,改成了依附性很強的府戶,這幫人從此名正言順地遭受著鎮將們的奴役。 

  還有臉面嗎?還有王法嗎?多方面因素的打壓之下,北方六鎮的將領們撈不到任何好處了。為此這幫人只能將貪婪的手伸向了北方六鎮的低級鎮兵,以及當地的普通老百姓。 

  被奴役的這幫普通士兵和百姓,還不起來,等著拿自家的血汗錢幫地主老財們過年嗎? 

  於是乎,公元523年,六鎮起義終於爆發。 

  懷荒鎮的農民殺掉了鎮將於景,沃野鎮百姓破六韓拔陵也誅殺了鎮將,攻佔了沃野鎮,甚至改元。 

  隔了沒多久,高平鎮民赫連恩也起兵反叛,攻佔了高平鎮,結果被趕跑了。此後柔玄鎮百姓也發動了起義,莫折大提再次攻佔了高平,發動了關隴起義。 

  當時北魏朝局動蕩,壓根就無力平叛,甚至向昔日宿敵柔然借兵,希望他們幫忙平定北方六鎮起義。 

  這可真的太滑稽了,當年六鎮兵馬是北魏用來防備柔然了,如今北魏卻要藉助柔然的力量來收拾六鎮兵馬。 

  柔然出兵以後,起義軍腹背受敵,自然是兵敗如山倒,其中有20萬兵民被俘虜押送到了河北三州。結果這地方又沒吃的,你說要命吧?人家要麼逃亡,要麼再次起兵。其中比較牛掰的人物便是葛榮了。 

  葛榮在河北的起義,幾乎是連戰連捷,北魏各地都出現了響應葛榮的局面。北魏末年的雙雄宇文泰和高歡,都曾經參加過葛榮的起義軍。 

  結果葛榮也被北魏權臣爾朱榮給擊敗了,此後爾朱榮又派遣賀拔岳等人擊敗了關中的万俟丑奴起義軍,徹底平息了這場六鎮起義。 

  六鎮起義算是告一段落了,可再回頭看看北魏王朝,已經千瘡百孔了。為了平息六鎮起義,北魏甚至要靠柔然的兵馬,你說這樣的朝廷還有什麼威懾力呢? 

  因此從六鎮起義中崛起的爾朱榮,成為了北魏新的掌舵人。此後北魏的所有君主,基本都是傀儡。這為北魏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六鎮起義看似是一場偶然的動亂,實則是歷史發展中的必然。從外部矛盾逐漸消除開始,六鎮逐漸失勢后,這場動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北魏朝廷對六鎮的財政支持逐漸減少,關注程度也直線下降,因此朝廷對六鎮將領也疏於管理,使得北方六鎮軍民矛盾異常尖銳。文化融合需要一個過程,可孝文帝一氣呵成的態度,再次讓北方六鎮成了冷板凳上的常客。你說能不爆發矛盾嗎? 

  爾朱榮被孝庄帝滅了以後,孝庄帝又被爾朱榮的部下們給宰了。高歡逐漸掌握了北魏的政權,結果宇文泰又在關中表示反對,自此北魏開始分裂,不久后形成了高歡主宰的東魏,和宇文泰主宰的西魏! 

  北魏在立國之初,都城定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帶)。隨著北魏不斷深入中原,拓跋宏認為過於靠北的平城已經不適合作為北魏都城,遷都到洛陽有利於控制北魏全境。因此在他的大力推動之下,北魏把都城遷移到了洛陽。 

  除此之外,為了推進北魏的漢化改革,拓跋宏下令把鮮卑姓改為漢姓,比如「拓跋「改成了「元「,從此之後,拓跋宏改叫元宏。 

  當然了,元宏的這些做法難免會遇到反對者,不過元宏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長子元恂會站出來反對自己。 

  元恂是太子,他不愛看書,習慣了待在平城,覺得洛陽太熱,總是想跑回平城。 

  元恂作為北魏的太子,不待在都城洛陽自然是不妥的,大臣高道悅多次勸他,可元恂根本聽不進去。 

  不久之後,他就等來了一個機會。有一次,元宏有事外出,讓元恂留在洛陽。 

  父親出遠門了,元恂決定趁機跑回平城,他和親信們在一起商議,準備帶領騎兵返回平城。行動之前,元恂先幹掉了自己討厭的高道悅。 

  洛陽城頓時陷入混亂,好在禁軍首領元儼穩住了局面,元恂的計劃才沒有得逞。 

  元宏知道此事後大吃一驚,回到洛陽就把元恂打了一頓,廢除了他的太子之位,改立二兒子元恪為太子。 

  在和反對變革的勢力鬥爭了多年之後,元宏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因病去世,太子元恪登基,史稱北魏宣武帝。 

  元恪當皇帝時只有十六歲,因此元宏在臨死前安排了元禧、元澄等重臣輔政。 

  元禧是元宏的親兄弟,他是輔政大臣之首,但是這個人貪財好色,利用權力大肆撈錢,元恪內心很討厭他。 

  元禧心裡也有數,等到元恪親政之後,怕元恪找自己算賬,於是他召集人馬,準備發動叛亂。 

  可是他的叛亂很快就變成了一場鬧劇。 

  元禧原本打算直接帶兵殺入都城,不過他的隊伍士氣低落,元禧自己也猶豫不決,想了很長時間都沒行動。 

  帶頭人都這麼猶疑,手下人就更沒信心了。不久之後,就有人把他叛變的事情告訴了皇帝元恪。 

  元恪馬上派來了軍隊,元禧的人一鬨而散,元禧本人被官軍輕鬆拿下,很快被處死。 

  相比之下,另一個輔政大臣元澄就強多了。 

  元澄是皇族成員中能力較強的一位,他最大的特點是做事靈活。當時北魏的梁州(今天的陝西和甘肅部分地區)不太穩定,當地有幫人佔山為王,自以為天高皇帝遠,不服從北魏朝廷的管理。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元澄沒有盲目使用武力,而是用了招安的辦法。他讓這夥人的頭目來朝廷當官,對其他重要人物各有封賞,順利地將其收服。 

  而他的另一次平叛則更加精彩。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變革得罪了一些鮮卑舊貴族,他們為此發動過一次叛亂,想推翻元宏。 

  當時恆州刺史穆泰派人聯繫朔州刺史元頤,想和他一起起兵造反,元頤不想上他的賊船,第一時間把這件事告訴了元宏。 

  那時北魏實行變革的時間還不長,很多皇族成員對變革有抵觸情緒,如果不能迅速平定叛亂,北魏可能會爆發一場大的內戰。 

  元宏很明白這一點,他立即召見元澄,請元澄儘快去處理此事,並特意囑咐∶「如果對方人少就抓他們,如果對方人多勢眾,可以調動并州和肆州的軍隊消滅他們。「 

  這樣一來,元澄就有了調兵的權力,他完全可以用武力鎮壓此次叛亂,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用了一個更高效的辦法。 

  元澄帶人火速趕往恆州,走到半路收到一個重要情報∶穆泰已經逃離恆州。 

  穆泰這一去,形勢不知會如何發展,有人建議馬上調兵鎮壓。元澄不同意,他認為穆泰放棄恆州說明他實力不強,而且他還沒有公開起兵造反,朝廷不便調兵,只要儘快控制住局勢,就可以平息此事。 

  於是元澄派人加速前進,果然在平城輕鬆抓到了穆泰。兵不血刃地解決了此次事件,讓元宏對元澄十分讚賞。 

  因為元澄既有能力又很忠誠,元宏對他十分信任,臨死之前特意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之一。 

  在眾人的輔佐之下,元恪勵精圖治,北魏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是這一切逐漸發生了變化,元恪開始重用一個叫高肇的人。高肇是元恪的舅舅,經歷了一些波折才回到北魏,元恪對這個舅舅很信任,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然而元恪看走了眼。高肇其實是一個喜歡謀私利的小人,他利用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在朝廷中大肆培植自己的勢力,聽他話的人就可以加官晉爵,壞他好事的人就會被打擊報復。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也不例外,元鰓就是一個例子。 

  元勰是皇帝元恪的叔叔,在元宏突然病逝之時,正是靠他的周密安排,北魏皇權才實現了平穩過渡。 

  當時元宏帶兵剛剛擊退南齊大將陳顯達,突然暴病而亡,南齊軍隊還在不遠處,如果消息泄露出去,陳顯達很可能再次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元勰和重臣元澄等人演了一齣戲。 

  他們密不發喪,把元宏的屍體放在大馬車裡,元勰等人還像以前一樣正常進出,裝作元宏還活著的樣子,同時元勰派人請太子元恪趕緊過來會合。 

  一行人到達安全地帶之後,元勰才把元宏去世的事情公之於眾。這樣一位辦事穩妥的老臣,卻因為一件事得罪了高肇。 

  高肇的侄女是元恪的妃子,元恪的皇后死後,想立高肇的侄女為皇后,元勰認為不合適,就堅決反對。 

  這就惹惱了高肇為了讓自己的侄女當上皇后,以便自己撈更多的好處,高肇決定除掉元勰這個絆腳石。 

  至於方法,自然還是他最熟悉的那一招∶誣陷別人想造反。 

  當時京兆王元愉謀反,元勰的舅舅也牽涉其中,高肇打算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 

  高肇干別的不行,在害人這方面倒是無師自通。他知道光憑自己的話沒有很強的說服力,特意找了元勰的兩個下屬當證人。 

  那兩人投靠高肇的原因很簡單∶想藉此陞官。 

  三個小人很快串通一氣,高肇指使一個親信對元恪奏報∶元勰和元愉是同謀,也參與了元愉的謀反。 

  元恪起初不太信,他把自己最信任的高肇叫了過來,想問問他的看法。 

  高肇早就料到元恪會問自己的意見,他趁機大肆污衊元勰,還把元勰的兩個下屬拉出來作證。 

  被高肇這麼一糊弄,元恪信了,下令處死了元勰。 

  元勰是個忠心耿耿的老臣,他的死讓朝廷上下氣憤不已,大家都知道這是高肇乾的。高肇還揚揚得意,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公元515年,形勢發生了劇變,隨著靠山元恪的病死,高肇的末日也到了。 

  高陽王元雍和禁軍首領於忠一起密謀,他們都認為高肇是個禍害,為了除掉他,他們偷偷布置好了人手。 

  高肇這時已經成了眾矢之的,參加完元恪的葬禮后就被人抓住,很快被處死。 

  元恪死後,皇位由他的兒子元詡繼承,史稱北魏孝明帝。 

  在元詡統治期間,北魏出現了很多問題,北方六鎮就是其中之一。而自此次事件之後,北魏也不再是北魏! 

  在這之後,也就形成了六鎮起義的一個伏筆,也為後來的歷史,做了見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