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從大秦朝來> 第830章 唯物主義

第830章 唯物主義

  第830章 唯物主義 

  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這句話用來致敬三國各路諸侯,我覺得再合適不過了。尤其是曹操和劉備這兩位猛男,畢竟人家把主義口號喊得響亮,結果乾的都不是什麼正經事兒。 

  非要矮子裡面選將軍,我認為曹操和劉備當中,劉備對漢朝更加真心一點。為啥?因為漢朝是他們老劉家的天下,他奪取天下做了皇帝,不就是忠於漢朝的一種表現嘛! 

  反觀曹操就不同了,這位老兄整天拿著漢獻帝做擋箭牌,一旦遇到道德問題時,就把漢獻帝拖出來,表示:我這可都是按照大漢天子的命令去乾的! 

  實際上呢?曹操對漢獻帝可真的太狠了,他一邊奉漢獻帝為君主,一邊殺了漢獻帝的兩位媳婦兒和一堆兒子,這種臣子有多遠給我滾多遠,後世沒有一個帝王願意要這樣的臣子給自己打工的,畢竟危及了老婆兒子的小命。 

  曹操手裡有個漢獻帝,所以他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漢朝的旗號到處發號施令。劉備本身就是老劉家的人,他一輩子都在喊著恢復漢室的口號,所以這也無可厚非。 

  孫權是最尷尬的,為啥?因為他手裡沒有漢獻帝,自己又不是老劉家的人,他這個位置十分尷尬。你說他是江東主公吧,可他以什麼名義統領江東呢? 

  作為漢朝的大臣?還是作為一方霸主?如果是漢朝的大臣,那是不是要聽漢獻帝的話?如果是一方霸主,那是不是就該承認自己造反了? 

  這兩件事孫權都不好承認,因此我們會發現,其實三國時期,孫權是很少在國際場合發言的。因為他不知道以什麼樣的身份出場。 

  最關鍵的是,孫權的江東集團,還不是他自己打下來的!這就更尷尬了,走到台前,難道他要先發表一下撿漏感言嗎: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小弟們,我是江東集團的新任話事人孫權。這個集團是我爹孫堅留下的老底子,我哥孫策帶人打下來的!別以為咱們是山賊草寇,今後咱們要以替天行道為己任! 

  好傢夥,這是直接承認了自己的老爹和老哥是反賊了。甭管是不是有借口,孫權和曹操、劉備的目的,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奪取天下嘛! 

  過去孫權一直顯得很尷尬,認為自己就是個反賊,手底下的人也不是真心要跟著他混,一旦有好機會,早晚是要跳槽的! 

  這事兒讓孫權頭疼了很長時間,直到魯肅的出現,幫孫權解決了這個問題。前些年品三國特別火,這裡面就講了這件事,主要是魯肅在床上為孫權謀劃了一段未來,簡稱「榻上策」,又被某位專家強行附會為東吳版的「隆中對」。 

  魯肅是這麼跟孫權解釋的: 

  孫老闆啊,你現在的處境很尷尬。但是沒有關係,你要知道,漢室衰微是天下人都瞭然的事情。而且當年劉邦打算把義帝奉為天子,可惜項羽攔著不讓啊!如今看來,曹操就是當年的那個項羽!如今看來,孫老闆你只有在江東站穩腳跟,奪取荊州,以長江為天塹,繼而稱帝建國。這不就是劉邦當年走的老路嘛! 

  這番話,可算是讓孫權見識到了什麼叫做見識!過去一直淤堵在心裡的煩惱,此刻也全都消散不見了。從此以後,孫權就有了名正言順稱霸江東的理由。 

  就算有人還是會對孫權指指點點,可是孫權自己內心的煩惱瓦解了,那煩惱的就是別人了。只要自己不煩惱,煩惱的肯定是別人。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榻上策》 

  最煩惱的可能就是劉備了,這下子沒法道德綁架了,過去還能以漢室宗親的名義在孫權那兒炫耀,現在還能怎麼玩?只有撕破臉皮,為了利益討價還價了! 

  早年孫權的職位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駐守在吳郡。基本上是把江東主要地盤上的實權都給抓住了。 

  但問題是這種職位是無法真正一統江東的,隨便其他一個地方的太守,就可以在職位上和孫權平起平坐,人家為啥要聽你的呢?孫策又不是皇帝,他說傳位給你,你就能坐穩江山? 

  所以說孫權上台以後,廬江太守李術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此外就連老孫家自家人,廬陵太守孫輔都要跟曹操暗通款曲。 

  第一步,成為車騎將軍。 

  因此在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和劉備就互相利用了起來。孫權表奏劉備代理荊州牧,而劉備也表奏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徐州牧。 

  孫權這個車騎將軍、徐州牧,可算是江東地盤上最大的官了!有時候自己人並不是自己人,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得出來,只有藉助外人的力量,孫權才能真正震懾住自己人。 

  第二步,驃騎將軍、南昌侯。 

  光有個頭銜還不夠,必須要立下點功勛才行。因此孫權花了很多年時間,終於趁著關羽不注意,拿下了荊州大部分地盤,同時斬殺關羽。曹操連忙表奏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荊州牧,封南昌侯。 

  這麼一來孫權既有功勞又有名頭,真正成為了江東集團的領袖。他和手下人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手下人是不是也想著要進步?那就得逼著孫權也要往上走才行。 

  第三步,吳王、大將軍。 

  這個時候孫權的騷操作出現了,他不僅沒有往上走,反而選擇向曹魏稱臣。現在你知道了吧?孫權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當成漢臣,他們就是造反分子割據一方而已。如今選擇投靠曹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畢竟孫權當時只是個南昌侯,而曹丕已經是皇帝了。曹丕也很大方啊,果斷冊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荊州牧,都督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之地的軍事。 

  公元220年,曹丕帶漢稱帝,建立曹魏王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帝國。可是孫權卻一直到了公元229年才稱帝。這個時候曹操、曹丕、劉備都已經去世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沒有哪個壞人會承認自己是壞人,正在做壞事。他們會給自己找各種合法正當的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曹操一直以漢獻帝作為傀儡,他也知道會遭人詬病,因此即使他一直行使著皇帝的權力,但他這輩子都沒有篡位,看你怎麼罵他了! 

  劉備就更別提了,一言不合就道德綁架,二話不說就搬出漢室基業作為門面。這誰扛得住啊?而且即使他做了皇帝,也沒啥說的,畢竟人家也姓劉。 

  唯獨孫權是最無奈的,他環顧四周,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因此孫權就跟個草寇一樣,割據一方,一直等待著。 

  等到自己建功立業,等到自己的地位慢慢攀升,等到大家習慣自己的統治,這個時候他再拖一拖,讓大家主動覺得,孫權再不稱帝都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到了這個時候,孫權再稱帝,那就名正言順多了…… 

  歷史上有很多非常牛掰的文臣武將,尤其是那些帝王身邊的智囊,一個個腦子別提多靈光了。正是在這幫人的幫助下,若干開國帝王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比如說姬昌有姜子牙,勾踐有范蠡,劉邦有張良,劉備有諸葛亮,朱元璋有劉伯溫。我們仔細去看這些人,其中唯一真正徹底功成身退的,只有范蠡一人。 

  范蠡這個人了不起啊,真正做到了絲毫不拖泥帶水。輔佐越王勾踐滅亡吳國以後,范蠡不僅自己退休了,也沒讓自己的兒子在越國享受榮華富貴。因此范蠡的結局也是相對比較好的。 

  那麼剩下這幾位頂尖人才,他們又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呢?如果遭到君主的猜忌,你又該咋整呢? 

  這或許是權臣想要繼續享受自己一生努力成果的最好辦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那就學習曹操、司馬懿,這就有點兒不厚道了,而且建立帝王家族的風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如果再往後走一步,其實也不妥,因為極有可能遭到清算。 

  姜子牙作為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君王的謀臣,居然沒有因為年紀太大而退休。姜子牙拿的東西還真不少,不僅在周王室輔佐周武王一直到死,而且還給兒子爭取來了齊國的封地。 

  又吃又拿,這品相的確不太好,但是這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後來的謀臣可就不敢這麼搞了,頂多給自己弄一小塊地方做食邑,保證自己及其子孫的生活來源有著落。 

  當時是什麼狀況呢?姜子牙得到了封地齊國以後,並沒有去上任,而是繼續在周朝的鎬京擔任太師的職務,輔佐周成王、周康王,手握天下權柄。 

  此外姜子牙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長期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手握王宮禁軍的軍權。也就是說周天子一大家子的安危,全都是姜子牙說了算。 

  即使等到姜子牙去世以後,他的兒子齊丁公姜伋依舊手握禁軍大權,而且成為了僅次於召公奭的輔政大臣,牢牢掌握著周朝的軍政大權。這就是姜子牙父子倆的求生之道,長期掌權但不篡位。 

  諸葛亮的做法就更加純粹一些了,他總喜歡以德服人。諸葛亮這個人的品行那是真沒得挑,三國各路人,不分敵我都很佩服他。 

  他手握蜀漢大權以後,心裡知道,人任務還沒完成,可不能讓那些有歪心思的人給破壞了大業啊!於是他到死也沒有放棄權力。 

  很多人都很詬病這一點,其實你要知道,人心險惡,如果把大權讓出來,蜀漢估計不出三天就要崩盤了,因為除了諸葛亮這種劉備的鐵杆粉絲外,其他人誰願意給劉備的兒子劉禪打工呢? 

  諸葛亮和曹操、司馬懿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諸葛亮從來沒有好好培養自己的兒子做接班人。曹操的兒子、司馬懿的兒子,可都是順利接過了他們的權力的! 

  張良我們也很熟悉,他是劉邦身邊的第一智囊。但是為啥張良在大漢建立以後,功勞卻不是最高的呢?而且只被封為留侯?原因就在於張良不是劉邦的嫡系。 

  劉邦剛出來打江山的時候,只是個泥腿子,而張良是韓國貴族,他們祖上幾代人都是韓國的相國。要是秦始皇沒有滅掉韓國的話,那張良或許也是韓國相國。 

  此後張良依舊輔佐韓王,而不是輔佐劉邦。一直等到韓王成被項羽殺了以後,張良才算是徹底跟了劉邦了,而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做大,成為了漢王,你說劉邦能對他有多好呢? 

  就算劉邦願意給張良數一數二的功勞,其他功臣們也不可能答應!張良這個人其實對這些也不太在乎,當然了只是看似不太在乎。 

  為啥這麼說呢?因為他拖泥帶水啊!既然想要隱居,要不就直接學習范蠡好了。不僅自己走,把自己的家人也都帶走好不好? 

  結果張良是這麼處理這個問題的。他總是說自己身體不好,所以常常閉門不出。但是你要說張良徹底消失了,那也不是,他偶爾也冒出來說兩句。 

  比如說,當時劉邦打算廢了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結果呂后哭著找到了張良,張良為呂后出了個主意,讓她去找商山四皓撐腰,果然說服了劉邦放棄了易儲。 

  等到劉邦去世以後,張良打算徹底去修仙了。可是在呂后的一番勸說下,居然依舊留在長安,這就有點兒無語了,這仙,您老還修不修了? 

  此後張良的兒子更是繼承了留侯的爵位,結果在長安犯了事兒,要殺頭且剝奪爵位。好在用所有家產贖回一條小命。如果當初他爹能堅定一些,早早學習范蠡遠遁世外,或許會有不同的結局。 

  都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看來劉伯溫要比諸葛亮更加高明了?其實不能這麼看。畢竟三分天下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功勞,一統江山同樣也不是劉伯溫一個人的功勞。 

  不過劉伯溫的確很有水平,他能輔佐朱元璋這個活閻王,到底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明朝開國以後,劉伯溫只被封為誠意伯。 

  為啥?因為劉伯溫和張良一樣,也不是朱元璋的嫡系。他早年給元朝打工,後來朱元璋做大以後,他才投奔了朱元璋。 

  劉伯溫這個人自命清高,壓根就做不了什麼大官。所以應該早早歸隱才對,他自己也是這麼想的,也打算早早退隱。 

  可問題是,您老兄要退隱就好好退隱吧,千萬別再摻和朝中的事情了,結果兩件事徹底改變了劉伯溫的命運。 

  第一件事:品評李善長。 

  李善長長期擔任宰相,這讓朱元璋很不舒服,所以朱元璋就把劉伯溫喊來,問他怎麼看李善長的。劉伯溫表示李善長很厲害啊,一定不能撤了他。 

  這可把老朱的臉給說黑了,大哥啊,皇帝啥心思你看透了也就算了,何必要這麼點破呢?再說了李善長的事情,跟你真的沒啥關係,你又何必為了自己的好名聲,故意這麼說呢? 

  原來李善長總是在朱元璋跟前說劉伯溫的壞話,這事兒大家都知道。現在劉伯溫死活不肯說李善長的壞話,這是幾個意思?當然是要好名聲唄! 

  第二件事:換宰相事件。 

  老朱讓退休的時候,肯定是要退休的。李善長光榮下崗以後,宰相的位置該由誰坐,朱元璋又把劉伯溫給叫過來問了一遍。 

  老朱第一個提出的是楊憲,因為楊憲跟劉伯溫關係好。可劉伯溫卻連連搖頭,表示:楊憲雖然有才能,卻沒有度量。 

  老朱第二個提出的是汪廣洋,劉伯溫再次連連搖頭,同時表示:這貨的度量還比不上楊憲呢! 

  老朱又提出了胡維庸這個人。劉伯溫冷哼一聲,表示胡維庸這個人太會惹事兒,這貨說不定會闖下大禍! 

  這可把老朱氣壞了,他好不容易看中了這三個人,全都被劉伯溫給否了。所以老朱索性說:要不你來干好了! 

  劉伯溫又表示自己性子耿直,而且快退休了,幹不了。把領導想好的答案都否了,自己又不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員工領導會喜歡嗎? 

  隱居之前,劉伯溫辦的這兩件事,雖然可以證明他是一個心底光明磊落之人。可是多管閑事的壞毛病,最終還是害了劉伯溫。 

  劉伯溫之死,有人說是胡惟庸所為,但更多人傾向於朱元璋。當時劉伯溫生病,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指示下,帶著御醫給胡惟庸看病。 

  結果劉伯溫吃了御醫的葯以後,身體就更差了。這事兒傳到老朱耳朵里,老朱居然只是隨便安慰了幾句,似乎知道啥情況。沒多久劉伯溫就去世了。 

  要麼牢牢掌握權力,要麼乾淨利落轉身。 

  雖說這是兩種極端,但是總比拖泥帶水和多管閑事的人強得多。要麼手握大權,學習姜子牙和諸葛亮,要麼就是功成身退,早點去干別的事情,參考范蠡。 

  如果像張良這樣要走不走的樣子,這是相當危險的。劉伯溫這種也很可怕,走就走唄,還那麼多廢話幹嘛?你多說兩句,難道領導給你的退休金會翻倍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