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煉劍術,定閑指點
到最後,張玉還是去了那邊的竹林當中練劍。
畢竟不是一個門派的人,雖然師兄師妹的叫得親熱。
但是真在一起練習大家都覺得很是彆扭。
張玉自從學到了朝陽一氣劍之後,每天就很少再練習華山派的基礎劍法了。
他靜靜站在竹林間的一片空地之中,漸漸平息心神。
讓心境達到水波不興,無人無我的境界,隨後一路養吾劍法在恆山見性峰之上施展了開來。
與令狐沖養吾劍舞得水潑不進,虎虎生風。大不相同。
張玉的養吾劍使出初時鋒芒不顯,但處處暗藏殺機。
劍勢時時謙讓,卻又是節節升高。到得後來終於殺機畢露。
卻始終正氣凜然每一招每一式均充溢著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氣。
不過一炷香的時間,張玉已經將養吾劍從頭至尾演練了一遍。一口濁氣吐出張玉收起氣功。
接著他又開始修習純陽吐納術,只見他面朝太陽腹部一起一落,不停的吞吐。
慢慢的漸漸的竹林里,起了一股微風,風越來越大,知道最後形成一股龍捲盤繞在張玉周身。
張玉一吸便是一股龍捲,一吐便是一條白練。
最後張玉,一吐一條白練直飛十米開外。接著張玉仰頭對著太陽又是一吸,頓時張玉周身的光線都沒有了,好像都被他吸進腹中。
吸納完畢之後,只見的張玉滿面通紅,周身熱氣騰騰。張玉還沒有收功,而是拔出腰間長劍,長劍倒持,開始對劍吐納。
這就是煉劍術的第二篇,張玉每日早上都用煉化的太陽精氣先練手中長劍。
隨著張玉不停的吐納,手中長劍不停的顫斗,不斷響起微鳴。
張玉知道這是長劍有靈的表現。張玉吐納完畢之後,緩緩收功。
眼角一瞥卻見定閑師太正站在不遠處正微笑著看著他。
張玉連忙雙手合十道:「弟子專心練劍竟不知師伯在此請師伯恕罪。」
定閑笑道:「卻是賢侄先到我於此處,觀賢侄劍術,良久竟然沉醉其中未及離開。實在是我的過錯。只是賢侄的練法可與華山派,大相徑庭啊」
張玉連忙道:「不敢,弟子劍法粗陋,還請師叔指點,另外弟子的這身功法,是在、、、、、、」
張玉話還沒說完,就聽定閑雙手合十道:「佛曰不可說。不可說,說了便是錯。」
張玉一怔只聽定閑又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奇遇,這時你的機緣,別人也羨慕不來。
不過機緣雖在你身,可你也要倍加珍惜。如果不珍惜,機緣終究會入流水一般。
其實這世間的諸般道理都是一樣的,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要強求。
只是世人愚昧,因此生出,貪慾。貪慾一生自然有諸般煩勞。所以佛祖告訴世人要放下執念。」
張玉心裡感慨,不愧是享譽江湖的師太,佛法領悟果然高絕。
定閑慢慢向竹林的另一個方向走去,張玉靜靜的跟在她的身後。
只是定閑師太惜言如金,說過一句話之後。便不再指點張玉只是慢慢向前走去。
讓張玉幾乎以為她想一個人走走自己應該悄悄的離開。
「張賢侄,你可知道尊師讓你們來送信究竟所為何事?」定閑忽然開口道。
張玉微微一怔答道:「似乎是因為這段時間魔教猖獗……」
定閑嘆了口氣道:「不錯正是因為魔教猖獗……唉魔由心生,凡人若是有了心魔。那也就是入了魔教了。」
張玉心中一動知道定閑話中另有深意。
定閑又道:「前日我恆山有三名弟子下山時,被魔教中人假裝成嵩山弟子打成了重傷,那些賊人甚至想要侮辱她們。
萬幸定逸師妹當日下山辦完事回山時,正好撞見當場將一人擊斃。卻讓另兩人逃走了。
那些人之前用的是嵩山掌法,但碰上我定逸師妹之後,卻使出了魔教的鐵爪兵器。因此師妹斷定他們是魔教眾人假扮。」
張玉注意到定閑說的是「師妹斷定」而非她自己認定。心裡不由得佩服她身為一派之主的細膩和穩重。
「昨日師妹在山上山下,尋了許久始終不見那兩人蹤影,因此心中急躁。
你和令狐賢侄上山時她正值無獲而歸心中急躁,因此言語中頗多冒犯還望你和令狐賢侄勿要計較。」
張玉連忙道:「弟子豈敢。」
其實,他現在想起定逸兇巴巴的樣子,仍是心有餘悸。
但知道,定逸是因為自己弟子險些被侮辱。而又抓不到那些人才導致這種情形。又不由得理解起來。
定閑又嘆了口氣道:「定逸師妹向來不注意一些小處。
我問起她那賊人用了些什麼招式。她只說是鐵爪功。
招數什麼的卻是忘了許多,我又問那三名弟子那些人用了哪些嵩山掌法。
可惜她們武功太弱都是一兩招之間便被擊倒,見過的招數也是太少。讓我想從,他們武功中推知來路的想法落空了。」
張玉心中一震,想到那天師父在梁發房間試演拳術的事情,想來那時候他用出的絕不僅僅是魔教的拳法。
張玉正在想這件事,就聽定閑說道:「岳師兄在信中曾說華山弟子梁發也被魔教中人在山下擊傷。不知道他現下身體如何?」
張玉道:「三師哥此時已經並無大礙了。」
定閑道:「岳師兄說,他從你殺死的兩個賊子使出的拳法中,認定打傷梁發的是魔教中人。」
張玉點頭道:「不錯,師傅使出三招拳法,我和梁師弟認出來的。」
定閑微微沉默了一下道:「張賢侄可還記得那三招拳術。」
張玉一愣,心裡卻知道定閑並不是懷疑岳不群的判斷,那為何她想要知道那三招拳術?
等等三招……若是只想知道那招是不是魔教武功,又何必要問他三招武功的打法。
張玉頓時明白,定閑師太是想從岳不群思索出的招法中,看出到底岳不群自己對這件事情是怎麼看的。
張玉想通了這一節說道:「弟子都還記得可以給師伯演練一番。」
心中對這些掌門的心思實在是佩服不已,這樣的心思用在左冷禪身上叫做心機深沉,但是在定閑師太張玉更願意說她是心思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