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封定安侯,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兩日後。
金鑾寶殿上。
滿朝文武大臣們多數都已經知曉前些日子天子賞金萬兩一事。
今日,劉健剛一來到朝殿,便有不少文武百官前來恭賀。
百官眉宇間,無一不透露著羨煞之色。
“陛下駕到~”
隨至一聲宣號響起,百官皆跪於大殿上,齊聲山呼道:“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坐身於龍椅上,朱厚照,威嚴說道:“眾愛卿平身。”
“謝陛下。”
“劉閣老。”
聞言,快步從朝列中走出的劉健,躬身拜道:“臣在。”
麵帶笑容的朱厚照,高聲說道:“閣老雖身為內閣首輔,但在司農府擔任期間,亦同樣大放光彩啊!”
“若不是內閣需要愛卿打理,朕都有心命愛卿繼續擔任。”
被天子一說,劉健的臉上亦露出了笑容。
話語中對劉健誇讚、喜愛之意,盡顯無遺。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曆朝曆代無一不為糧食的缺少而發愁。”
“縱是太平盛世,又何曾見過如此高的量產,劉愛卿此舉可謂令帝國再創盛世啊!”
劉健站身於大殿上,謙卑拜道:“陛下聖譽,老臣受之有愧。”
朱厚照微微擺手道:“愛卿謙虛了!朕得聞此事時,心中激動不已,雖已有萬兩黃金賞賜,但依舊不足以彰顯愛卿之功!”
“苦思兩日,故朕對愛卿另行封賞。”
目光不禁向站在一旁的內侍太監望去,領會天子聖意的他,上前一步道:“劉閣老解帝國糧食之根本,造福天下百姓,其功非金銀足以表彰。”
“朕苦思兩日,故封劉閣老為定安侯,位列二十四功臣之首!”
霎時,朝殿之上,文武百官皆怔在原地。
時隔數月,本以為二十四功臣一事會被天子擱置,沒曾想今日竟會重現於大殿上!
最為重要的是,還是二十四功臣首位!雖說天子之前已說清楚,二十四功臣並無序列之分。
可誰不想把自己的那一幅功臣圖,擺放在最靠前的位置!
羨煞之色盡顯於麵頰上,尤為李東陽最為明顯。
糧食之功,乃帝國幸事,亦正如朱厚照所言,是百姓之福!
大國之爭,其一在於人口,其二在於糧草,其三在於武器……
如今,帝國萬事以備,無論是人口還是科技都處於世界頂尖之列。
雖時經四年,帝國早已不必為糧食的不足而發愁,但帝國需要發展,人口同樣也會增加。
在此一事上,司農府未雨綢繆,劉健獨創改良種植一事,為帝國日後的發展掃清了最為根本的障礙。
故,劉健位於二十四功臣首位,亦才能表彰其功德。
大殿上,劉健怔在原地,沒想到日夜朝思暮想的二十四功臣圖,會在今日被封賞於他。
喜極而泣的劉健,踉蹌著身子不禁跪在地麵,情緒激動的說道:“老臣拜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天子不但給了他二十四功臣的名額,並且還位列於功臣圖首位!這是何等的榮耀?
封侯、賞萬兩黃金、位於二十四功臣首位,如此大的手筆,放眼於朝中百官,心中又怎會不羨慕?
現今,帝國已不同於往日,帝國征戰各國,其帝國麾下屬國不下七十,唯帝國馬首是瞻。
尋常一名官吏都足以擔當屬國內的上使,更何況這二十四功臣之首。
恐怕劉健之名,雖不如天子威震四海,亦會被屬國臣民所熟知。
功名,功名,有了功績,才會有名位!身為文官,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
這一刻,劉健萬般榮耀加以一身,心中情緒自然無以言表。
坐身於龍椅上的朱厚照,麵帶笑容道:“愛卿平身吧!”
“謝陛下。”
朝中百官心緒、神態,朱厚照一一猜到,而他要的正是這樣的結果。
也同樣是二十四功臣圖為何確立的目的!
退回於朝列內的劉健,內心思緒一直回憶著方才,恍如夢境難以讓人清醒。
“李閣老。”朱厚照高聲說道。
連忙從朝列中走出的李東陽,拱手拜道:“微臣在。”
“朕如此封賞劉愛卿,可有何不妥之處啊!”
聞言,自然清楚天子為何如此發問的李東陽,拱手拜道:“回稟陛下,劉大人造福於百姓,解糧食之難!陛下如此封賞,合乎情理。”
朱厚照微微頷首道:“兩位閣老為帝國盡心盡力,朕自然一一看在眼中。”
“今日朕封賞劉閣老,亦是對他功績的表彰,望諸位愛卿勤勉。”
朝中百官,齊身拱手拜道:“臣等謹記陛下教誨。”
尚恭候於大殿上的李東陽,俯首躬拜,心中思忖半許。
天子將他召出之意,亦恐怕隻有他自己最為清楚其中意思。
現如今,自己正忙於處理教書先生考核事宜,若能完善此事,又何嚐不是一件對帝國影響深遠的功績。
想明這般,李東陽雙眼清明道:“微臣定當不負陛下厚望。”
李東陽突然沒來由的冒出這麽一句,未能聽懂天子聖意的文武百官,自然不清楚他在說些什麽。
反倒是坐身於龍椅上的朱厚照,臉上浮現出些許笑道:“免禮。”
“謝陛下。”
待得李東陽退身於朝列內,朱厚照高聲說道:“今日,朕心甚悅,若諸位愛卿別無他事,就早些退朝吧!”
“劉閣老,你且先回去準備準備,正午過後,百官入朝,朕已命宮廷畫師朱端為愛卿臨摹畫像,入功臣閣!”
“微臣多謝陛下。”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直至天子從朝殿中離去,一臉笑容的劉健,激動萬分。
畫像遷至功臣閣,由百官親眼見證,何等榮耀。
相比於其他功臣圖,首位功臣圖的麵子可謂是最為明顯的!
本來好不容易稍稍平定下心緒的朝中大臣們,內心再起波瀾。
二十四功臣圖的誘huo,對他們實在是太大了!尤為一直為此事拚搏的劉健,在其他大臣們的恭賀中,久久都不曾緩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