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欲買桂花同載酒> 第62章 京城 【二更合一】感謝訂閱……

第62章 京城 【二更合一】感謝訂閱……

  姜淑鷂聽到動靜,從另一側匆匆趕來,自然免不了將姜鴻斌提溜過來好一陣訓。

  姜鴻斌也自知闖了大禍,耷拉著腦袋不敢說話,只是偶爾瞄一眼阿桂那邊,想知道她有沒有傷著。

  阿桂耳尖泛紅,推開方喻同的胸膛,暗自慶幸這夜色深濃,能將她的心慌意亂遮掩一二。

  方喻同眸色深得似這寂寂夜色,卻將她的窘迫一口戳破。

  「阿姐是不是嚇壞了?臉怎紅成這樣?」

  阿桂忙抬手捂著臉頰,用手背的涼意驅趕面龐上的滾燙。

  她搖頭,輕聲道:「我沒事,倒是你,有沒有受傷?」

  她原是想用手去拉方喻同的胳膊,想看看他的後背。

  方才他就是護著她,將煙火星子全擋在了他的身後。

  可是指尖剛觸到手臂上略帶寒意的布料,又彷彿被燙到。

  她縮回指尖,目光澄澈,透著關懷,「你轉過去讓我瞧瞧。」

  方喻同不在意地笑笑,只道:「阿姐,頂多是衣袍燎了幾個洞而已,沒什麼事,只是可惜了你給我定製的這一身好衣裳。」

  聽他這語氣,好像還暗暗藏著開心。

  畢竟,這不是阿桂做的,他才不稀罕穿,直接燒幾個大口子才好。

  感謝姜鴻斌。

  方喻同沒有阿桂這樣節儉,要不是阿桂管束著他,平日里口袋裡的銀錢有多少花多少。

  但是阿桂不一樣。

  她心疼得再也顧不上保持什麼距離,扯著方喻同的衣角左看右瞧,咬著唇瓣說道:「怎地燎出來這麼多道口子?等回了家我給你縫起來,再綉幾條雲紋上去,應當瞧不出什麼來,真是可惜,你才穿了一回而已。」

  「說明老天爺都不讓我穿這樣的衣裳,只能穿阿姐做的。」方喻同沒皮沒臉的,什麼事都往老天爺身上推。

  阿桂啐他一口,拍拍他衣裳上沾著的爆竹灰,「不許瞎說,這衣裳難道不比我做的好?」

  「阿姐做的衣裳才好。」方喻同肯定回答。

  兩人正說著話,那邊姜淑鷂也教訓完了姜鴻斌,又拉著他過來給阿桂還有方喻同道歉。

  夜色里,阿桂面龐朦朧而柔和,像是一場溫柔的霧,嗓音舒泰,「沒事,你也不是故意的,大家都沒傷著就行。」

  姜鴻斌連連點頭,一臉「這是什麼仙女」的痴痴望著阿桂。

  方喻同臉色微慍地走到阿桂身前,擋住了姜鴻斌的視線,然後面色淡淡地說道:「但是我這衣裳,你總得賠吧?」

  「賠,我賠!」姜鴻斌糊裡糊塗的,將整個錢袋子都一併給了方喻同。

  又伸著腦袋,想再多看阿桂幾眼。

  可是方喻同卻收了銀袋子,便攬著阿桂走了。

  只留個後腦勺給他看。

  姜鴻斌獃獃望著。

  仙女真好看,背影都是那般叫人魂牽夢縈吶。 ……

  過完年,開春也就快了。

  春三月就要在京城舉辦會試,而嘉寧城距離京城甚遠,即便是車馬也要走上大半個月。

  於是等過完元宵,就要籌備著上京的各項事宜。

  主要是湊好盤纏、聯繫車馬以及收拾細軟行囊。

  這些雖繁瑣,但也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阿桂心裡橫了一道事兒,在方喻同出發的數日前,就纏得她夜裡總睡不好。

  才一兩日,眼下就有了淡淡一圈青黑。

  因她肌膚細膩白嫩,所以就愈發明顯。

  方喻同很快就察覺了她的不對,而後一語道破了她心中所想。

  「阿姐,你可是想和我一塊上京?」

  阿桂抬起剪水雙眸,長睫輕顫,卻不知該如何應聲。

  方喻同也不著急,小口啜著茶,等著她醞釀好了情緒再說話。

  阿桂沉默許久,直到手裡捧著的茶漸漸涼下來,才開口輕聲道:「我爹,在京城。」

  這是她從來沒有說起過的事。

  方喻同也有些詫異地看著抬起眼,他沒想到,她的爹還活著?

  阿桂深吸一口氣,又吐出來。

  暮冬的空氣濕潤寒涼,很快口中呼出的氣便凝成了白茫茫的水霧,將她柔和溫軟的眉眼氤氳開。

  她娓娓說道:「他被關押在京城重牢中,也不知過得如何。這些年,我是想著他的,可咱們無權無勢,就算有銀子也打探不到重牢中的犯人。」

  「那阿姐和我同去京城吧。」方喻同一雙眸子清凌凌地望著阿桂,「待我金榜題名,結識京中權貴,定想法子將咱爹救出來。」

  阿桂聽他這稱呼,又是薄頰悄紅,睨他一眼,「誰是你爹?」

  居然就這麼喊出口,也不害臊。

  「你是我阿姐,他是你爹,自然不就是我爹?」方喻同勾勾唇角,臉頰線條生動起來,實在是好看得太過無可挑剔。

  這話,也挑不出什麼錯來。

  阿桂只要紅著臉,啐他一口,「我爹可不一定會認你。」

  說罷,她臉上的笑意轉瞬即逝,很快又露出深深的擔憂,「他如今是否還活著,也不一定。」

  「阿姐,咱爹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不會有事。」方喻同俯身向前,想握著阿桂的手安慰一番。

  卻被阿桂躲開,「既如此,我去與陳爺爺商量一番。」

  她確實想去京城。

  一是放心不下她爹。

  二是放心不下方喻同。

  不知道她爹在京城重牢中到底受了多少磋磨,可她只是尋常百姓,連靠近那兒都會被官兵呵斥開,更莫提去打探消息見他。

  也不知道方喻同離家后能不能照顧好他自個兒,他讀書這些年,在家有她,在書院也是吃喝穿住都不必愁,只一心讀書就是。

  即便已經意識到方喻同已經不是小孩,可阿桂還是有著「兒行千里母擔憂」的煩擾。

  之前一直憋在心裡,只是怕方喻同不想她去,嫌她礙事。

  畢竟其他人上京趕考,可沒有娘親、阿姐跟著。

  如今方喻同主動要她跟著一塊,倒是讓她心動不已。

  陳爺爺也早看出阿桂的心快要跟著飛去京城,聽到她主動提及,自然也不會阻攔。

  只滿臉笑容道:「你們都去吧,家裡有我守著,不會出什麼岔子,我還等著小同高中狀元,接我去京城享福呢!」

  這些年,陳爺爺的兒女一直杳無音訊。

  他也早把那些不孝子孫忘了,只當阿桂和方喻同才是他的親孫子親孫女,很疼她倆。

  只不過放陳爺爺一人在家,阿桂又有些擔憂。

  直到方喻同說他已托林母還有姜淑鷂多多照顧一番之後,她才稍稍放了心。

  很快,便到了臨走這日。

  林常也要去京城參加會試,便和阿桂她們一同賃了馬車,也好省些銀兩。

  一路上吃喝穿住有了阿桂打點照顧,他們倒沒什麼好煩心的。

  在馬車上也能捧著書讀一會兒,只是搖搖晃晃,頗有些費眼睛。

  林常是個勤奮刻苦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家裡窮,母親苦,早慧的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他也知道自己寒門出身,只有讀書科舉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阿桂從沒見過他有絲毫鬆懈,不論是在嘉寧城的時候,還是如今趕路,只有得空,他定要捧著一卷書悶頭讀著。

  反觀方喻同,便不一樣。

  他在馬車裡露出睏倦的神色,頭直往阿桂身上磕,清潤的少年音壓低,像是在撒嬌,「阿姐,讓我靠著睡會兒。」

  阿桂當然不會讓他靠,甚至在他壓過來時心尖直顫,連忙將他抵住。

  忍不住輕斥一聲,「你昨晚做什麼去了,怎會困成這樣?」

  為了省錢,方喻同和林常是住在一間房裡的。

  方喻同嘆著氣,打了個呵欠,「都怪林常,昨夜非要拉著我一塊看書,大半宿都沒睡。」

  說罷,他眉心微皺,好像更支不住自己身體似的,全身重量到壓到阿桂的手掌上。

  阿桂實在承他不起,手一縮,他便躺了下來。

  他沒皮沒臉地在她腿上尋了個地方躺著,還像小時候那樣,似乎完全沒注意到男女有別,唇角微微勾起,愜意地伸了個懶腰。

  阿桂卻隨著他的動作,僵直脊背,緊咬唇瓣。

  不知該作何反應。

  因他太過坦然,目光清澈。

  所以即便是他枕著她的腿,也好像只是件尋常不過的事。

  她若多想,那反倒顯得她心裡腌臢不堪了。

  明明只是阿姐和阿弟之間的日常而已。

  就連林常,也並未掀起眼皮,還在那逐字逐句讀著書,好像絲毫沒有覺得奇怪。

  但阿桂仍然不太敢動,脊背挺得筆直,不敢垂眸將視線落在他臉上。

  方喻同卻忽然抬手,朝她的脖頸處伸來。

  阿桂嚇了一跳,彷彿全身的血液都湧上來,臉頰又不爭氣地紅了。

  「你做什麼?」

  幸好方喻同的目光注視著她的脖頸,而林常還在埋頭看書。

  所以都沒注意她的臉似燒紅了一團晚霞,耳尖更是紅的滴血。

  方喻同的指尖溫熱,撥開她捂著脖頸的手腕,捻起她一直掛在脖子上的那塊玉佩。

  他的指腹蹭著她脖頸細膩如酥的肌膚劃過。

  似是無意,卻讓阿桂的長睫顫了又顫,眸光不自覺染上了一層濕漉漉的水光。

  她連忙斂下眸子,緊緊攥著袖口,脖頸僵直。

  玉佩還掛在她脖子上,方喻同只能懸空舉著,摩挲那玉佩溫潤的邊緣。

  「阿姐,我記得你說過,這玉佩是你娘留給你的?」

  一聲輕「嗯」從阿桂喉嚨間溢出來。

  方喻同眸中醞釀著淺笑,將那玉佩又放回她的脖頸處。

  指腹劃過,又激起不知何處,一陣陣漣漪。

  他渾若未覺,指尖搓了幾下,才道:「阿姐,你娘親,應當不簡單吧?」

  阿桂隱有一愣,而後遲疑著說道:「我娘只是普通婦人而已,只是生得好看,再無旁的特殊之處。」

  方喻同明顯不信,眸光掠過阿桂細嫩纖白的脖頸,輕笑道:「那她怎會有這樣的玉佩送你?」

  這玉佩,價值連城。

  財不露白,他們這些年沒有再提起過,阿桂也將它藏得極好。

  但經歷過那一場生死,他們倆自然心知肚明。

  兩人說得含糊,林常也沒有聽。

  他沉醉在自個兒的書里,像是看痴了。

  阿桂瞥了他一眼,目光又落回方喻同的俊臉上。

  指尖下意識地搭在脖頸處,撫摸著埋在衣領里的那塊玉佩,仍能感覺到那溫潤的暖意,像娘親給她的感覺。

  她咬著唇,回憶道:「這是我娘的遺物,她只說叫我保管好,莫丟了,並未說是哪兒來的。」

  所以這些年她一直貼身戴著。

  兩人都覺得這事並不簡單,但是林常在,也不好太過深入討論。

  等到客棧落腳,方喻同把林常一個人撇在屋子裡讀書,他自個兒則敲開了阿桂的房門。

  舟車勞頓一天,阿桂剛泡完腳,臉頰上的紅暈也被那滾燙的溫水給泡了出來,杏兒眼似是一汪清水。

  她給方喻同泡了一杯熱茶,溫聲問道:「你是不是還有事問我?」

  「嗯。」方喻同的聲音有些沉重,待到抿了一口茶,才低聲問道,「阿姐,你介意和我說說咱爹的事么?」

  阿桂低垂了眼帘,盯著桌面上泛著漣漪的茶盞有些出神。

  良久,才道:「是不是聽說他在重牢中,便有些害怕?」

  方喻同毫不猶豫地搖頭,擰著眉毛說道:「阿姐怎會這樣揣測我?他是你爹,也就是我爹,能生出你這樣好的人,不可能是壞人。」

  他的眸光沉沉,裡面有執拗,有篤定,還有一絲護短般的急躁。

  「阿姐,你以後不許再這樣說。」

  阿桂無奈輕笑,「抱歉,之前我一直沒提起過,便是怕你介意害怕,如今看來,倒是我不對了。」

  「確實不對。」方喻同撇撇嘴,鬱悶道,「阿姐該相信我,心裡藏著什麼事,也該同我說與我聽,好作紓解。」

  阿桂抿唇點頭道:「是,趁現在天色還不晚,我都說與你聽。」

  她端起一把剪子,將正燃著的燈芯尖端剪短,溫和沉靜的面龐也似鍍上了一層柔軟的光。

  「我爹,是個極好的人。他是京城一個大官離京城不遠的一處田莊的管事。他很疼我,很厲害,也很會說笑,有他在,莊子里總是歡聲笑語不斷。」

  「唯獨不好的,便是太心軟。」阿桂輕嘆了一口氣,垂眸道,「我娘總說他,心腸太軟,不是什麼好事。」

  「可他卻不這樣覺得,每每娘親說完,他都要回頭同我說,以後要做個善良溫柔的人,凡事留一線,多照顧珍惜身邊的人。」

  方喻同靜靜地聽著,沒說話,眸光里浮浮沉沉,映著燈盞微微晃動的光。

  「後來,我爹果然還是出事了。」阿桂眸中藏著痛苦,卻說得風輕雲淡,「說是他貪墨了一千兩銀子,鐵證如山,他被抓走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他。」

  方喻同黑瞳軋過阿桂的眼角眉梢,篤定道:「咱爹一定是被冤枉的。」

  阿桂無奈笑笑,「我也這樣覺得,可那時候我太小,什麼證據都尋不到,也沒什麼法子。」

  「這趟我們回京,一定有法子替咱爹伸冤,到時候將他救出來,咱們一家團聚。」方喻同溫聲說著,只是心中仍有些疑點。

  他是讀過南國律法的,若是家中奴僕敢貪墨主子家錢財,還到了一千兩這樣大的巨額,是按律當斬的。

  可是,為何非但沒斬,還在京中重牢里關押了這麼多年?

  怕不是有什麼隱情。

  而且那價值連城的和田玉,又是從何而來?

  是偷偷貪墨的?還是有什麼其他的關聯?

  這些疑問被方喻同壓在腦子裡,沒有再多問。

  他起身,囑咐阿桂晚上天冷,多蓋一床被子后,便回屋了。

  阿桂忽然被他關心一番,還有些不大習慣。

  他真是長大了,都開始變得知冷知熱起來,以前他是從來都不知道這些的。 ……

  就這樣一路跋山涉水,終於趕到京城。

  離會試開始,已不足一月。

  這還是他們三人頭一回來京城,馬車停在城門外。

  從馬車上走下來,望著那足足有好幾個嘉寧城城門那麼大的巨石城門,心中頗為震撼。

  京城本身,就有五六個嘉寧城的大小。

  是以這城門,也是十分壯闊,站在底下,便覺自身之渺小。

  排隊入城的人很多。

  還有不少舉子打扮的,同樣風塵僕僕,都是入京來趕考的。

  有些很是發奮,因排隊估摸著要等一兩個時辰,便索性搬了把小凳,一邊搖頭晃腦地讀書,一邊在隊伍里慢慢往前挪著。

  阿桂她們默默排到最後。

  林常也很快有樣學樣,掏出他昨晚還未看完的那捲書,迫不及待地讀起來,捨不得浪費一分一毫的功夫。

  阿桂讚許地看了他一眼,卻見方喻同還站在原地打量著京城城門。

  便小聲提醒道:「小同,你不看看書么?」

  「沒什麼好看的。」方喻同不在意地擺擺手,「我都背下了。」

  「即便過目不忘,也不能這般自大,知不知道?」阿桂拉著他坐下,揉揉他的腦袋。

  方喻同有些不樂意地反抗道:「阿姐,這麼多人呢,你別揉我,給點面子行不行?」

  阿桂彎起唇角收回指尖,「那你好好讀書。」

  不知怎麼回事,前頭彷彿查得很嚴,一個個官兵在細細核對著要進城百姓的身份文書,還要問話盤查,所以每放行一個百姓都要不少功夫。

  阿桂有些不解,不太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只是很快,便有了答案。

  走到她後頭排隊的彷彿是京城的一對夫妻,不知何故出了城,如今又要排上一兩個時辰才能進城,自然怨言不斷。

  那婦人小聲埋怨道:「今兒這是怎麼了,查得這麼嚴,早知道在娘家多住幾天。」

  原來是去娘家。

  阿桂又豎起耳朵聽著。

  那男子也是一臉無奈地嘆道:「唉,你又不是不知道,這三年一回的會試又要開始了,京城中來趕考的舉子越來越多,難免魚龍混雜。」

  「一群讀書人,有什麼好亂的,我瞧著這未免太過謹慎。」婦人輕哼一聲。

  「小心駛得萬年船嘛。」男子小聲解釋,「你想想這麼多舉子,誰知道有沒有北國的細作混在裡頭,萬一在殿試的時候刺殺聖人,那就糟了!而且如今京城裡頭人烏泱泱的多,北國細作若是使壞,遭殃的還不是咱們這些老百姓?」

  那婦人好像被男子說服,雖臉上還是有些不樂意,卻還是規規矩矩排在後頭,等著入城。

  阿桂也大致明白了這是怎樣一回事。

  她自小就聽三叔說過,她們是南國人。

  有南則有北。

  南國的北境,就是北國。

  北國人驍勇善戰,茹毛飲血,生猛得很。

  他們覬覦南國的富饒美麗與溫暖氣候,一直在攻打南國。

  南國人打仗不如北國人。

  只能割地賠款,換得好幾年的太平。

  困獸猶鬥,北國也不敢一時攻得太猛。

  便只是將南國蓄養起來似的,偶爾讓南國養精蓄銳,偶爾又將南國搜刮個乾乾淨淨。

  就這麼溫水煮青蛙,南國的地界已經越來越小,而北國也越發隱忍不住,貪婪得想要直接將他們南國吞併。

  三叔說這些的時候,臉上是如何都遮掩不住的憂色。

  他說:「南國都快撐不下去了,如今不過是個空殼子,也不知還能撐幾年,我讀書科考,即便為官,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後來,他離開了家。

  阿桂之前一直都在南國偏南的城池,無論是蘇安城,還是嘉寧城,都離北國相去甚遠。

  百姓似乎並未感覺到北方的憂患,且這幾年不知為何,就連賦稅都降了不少。

  所以她並未感覺到三叔說那話時的絕望與無奈。

  可現在,站在京城這偌大的城門前。

  看著那些明顯比嘉寧城官兵還要精銳許多的官兵一個個如臨大敵小心盤查的模樣,她忽然覺得心頭有些窒息。

  北國就像一隻匍匐不動的龐然巨獸,也是這樣橫亘在其他南國人的心間,壓得大家喘不過氣吧。

  阿桂心裡正思忖著,忽然有一匹駿馬從遠處飛馳而來,是一位鐵甲銀盔的官兵,高聲喊道:「八百里捷報!八百里捷報!元愷大將軍率五萬軍隊與北國敵寇戰於長馬坡,斬敵軍三萬餘人!大獲全勝!」

  城門為他大開,這官兵騎著戰馬,一臉興奮地衝進了城內,眼瞅著是直接去皇宮報信。

  一面走,還在一面喊著振奮人心的捷報。

  與此同時,排隊的長龍,還有城內隱約間也能聽到,都不約而同發出了興奮的吼聲、誇獎聲和掌聲,議論聲此起彼伏。

  阿桂也忍不住抿唇笑起來,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以前總聽三叔擔憂南國打不贏北國,可現在看來,南國也是有一把刷子的嘛。

  三叔就在軍中,他一定更早知道這捷報,也一定比她還要高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