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 清官、能吏!
李泰“跑路”並不是什麽值得驚訝的事,即使他不用“自傷”這一出,早晚也得找其他的借口推了,這點不用李承乾說,估計皇帝也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因為狹鄉遷寬鄉政策有利的是朝廷和百姓,與他魏王無絲毫利益,他沒有必要為了大勢去得罪勳貴士紳,更沒有必要為東宮錦上添花,這就是李泰,一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所遵循的處事之道。
長安處關中的中心位置,朝廷想施行什麽政策在這裏都很方便,不管是好、是壞都可以第一時間掌控,便於及時調整,以免居心叵測之人獲利而遺害生民,所以狹鄉遷寬鄉的政策議定之後,關中地區的各官府接到政令之後依律而行。
而對於其他各道的地方官,朝廷要與以召見,讓他們進京述職,商討如何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施行狹鄉遷寬鄉的政策,畢竟地方上的差異和情況都不同,想要做到完全一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當然,進京述職的並不是隻有他們,還有那些已經開動的諸州之中表現良好的官員,長孫無忌和唐儉負責接見他們,一來對他們優加撫慰,加三級記錄在案,算是對他們盡忠王事的褒獎;其次是談一談在施行過程碰到的問題,及時的總結下經驗教訓,查缺補漏。
而在這些進京的地方官中,隻有一位非常的特殊,不,應該說是奇跡,澤州的刺史趙士達在一個月內將就州內的遷徙完成了;而且一絲民怨都沒有,老百姓都是興高采烈地踏上了歸宿之路,且還上了萬民表,請朝廷下令旌表這位辦實事又愛民的好官。
更讓人意外的還在後麵,這個小小的刺史竟然請動了衛國公-李靖,請他引領於東宮覲見,這讓李承乾頗為意外。李靖可是不是那麽容易開麵的人,僅僅以舊部情義就想讓他出頭,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李承乾恩準了覲見的請求。
明德殿,李靖和趙士達行過禮後,李承乾笑著虛撫了一下讓他們起身,又讓恒連上些茶水點心,隨後才從禦階上走了下來,與李靖坐在了一起。
“大將軍,您老可是貴步,平時請都請不來,看來趙刺史的麵子確實大,比孤這個太子麵子還大!”,李承乾笑眯眯的看了趙士達一眼,這個穿著破舊袍子的官員很有意思。
眾所周知,李承乾和李靖之間的關係很微妙,這跟君臣和名義上的師生沒什麽關係,李承乾在行伍之中異軍突起,再加上皇帝的刻意栽培,未必沒有取李靖而代之的意思。
再加上張寶相、蘇定方等舊部被皇帝收歸己用,又在無形當中削減了李靖的軟實力,這頗有曹氏父子提防司馬懿的用意。
所以這對名義上的師生即是製衡的對手,又是一起維護皇帝權威的夥伴,這其中的交錯,估計當事者的兩個人都快分不清了。
“殿下這是在罵老臣呢,不過這可怪不得老臣,每日到東宮來來往往人這麽多,殿下已經是勞心勞力了,如果老臣再來叨擾,那可就是有違厚道了。”,話間,李靖又指了指趙士達:“可為了士達,老臣就不得不舍下老臉來求殿下一次了。”
武德初年,李靖從秦王東進,平定了在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那個時候趙士達就在他麾下效力了。
後又從他平蕭銑、戰開州蠻人-冉肇,下嶺南攻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地方勢力,以軍功得中郎將之職位,還曾在陣中救過李靖一命。
最後在戰輔公祐之役中受了重傷,不適合在軍中繼續服役,轉任蒲州參軍,因其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士們那麽多清高的臭毛病,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幹出了一番政績。
貞觀元年,李靖因為其功其政,上書舉薦出任澤州刺史一職,而且這一幹就兢兢業業幹了十五年。這回朝廷行狹鄉遷寬鄉之舉,趙士達又超長發揮,第一個幹淨利落完成不能不說給李靖這個老長官的臉上增加了三分顏麵。
在為老部下為之爭氣的高興之餘,李靖也為他鳴不平,這個刺史兢兢業業幹了十五年,朝廷不聞不問,這是不是太有失公允了,且趙士達還表現出了在京中為官的意願,這也就有了今日來東宮之事。
沒錯,這官兒當得時間太長了,照著李靖所說趙士達真是受委屈了,不過這在官場之上並不是什麽新鮮事;竇寬呢,還不是一樣在地方幹了二十年,如果沒有遇到李承乾,估計現在也就與他一樣隻是個刺史而已。
當官嘛,除了廉潔奉公,忠心侍主和出身背景之外,運氣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趙士達之所以到區區下州刺史就爬不動了,那是因為他沒碰上欣賞他的伯樂,這在為官者中十之八九都是如此,不會因為他曾經是李靖的舊部就有所改變。
“哦,照著大將軍所說,趙刺史確實少有幹吏,這些年在澤州那麽個小地方確實委屈了!趙刺史,這次你又在狹鄉遷寬鄉的事上拔得了頭籌,成為諸刺史中的典範,如此要是不賞的賞,那也太說不過去。”
“老百姓的僧麵,大將軍的佛麵,孤都是看的。這樣,且將狹鄉遷寬鄉的收尾之事辦完,朝廷選出繼任人選之後,趙刺史就可進京述職了,善始善終嘛!
孤相信趙刺史在澤州多年,對那裏的百姓和山山水水都是有感情的,不是嗎?”
待趙士達磕頭謝恩之後,李承乾又扭頭對李靖言道:“大將軍,你看這樣妥當不!”
嗬嗬……,“可不敢當,可不敢當啊,能在殿下這麽討的這樣的麵子,那是老臣和士達的造化,老臣給您施禮了。”
起身阻止了李靖施禮之後,又與他們二人寒暄了一番,直至把他們送出去後,李承乾臉上的笑容才算消失。隨即又對恒連招了招手,吩咐道:“傳吏部尚書-唐儉到殿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