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於楊鎬
寫到這裏作者插一個題外話,其實薩爾滸大戰後世總喜歡把賬算在楊鎬的頭上。其實作者認為這隻是一小部分原因。我從三個方麵簡要分析:
第一,確實薩爾滸之戰敗北,楊鎬的分進合擊戰略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戰略也就能打打漠北馬匪或者是蒙古遊騎,因為這些人往往行蹤不定,他們馬速又快,很難抓到他們決戰,所以明軍圍剿往往采取分兵的策略,數路人馬同時出擊,將這些敵人驅趕到指定戰場加以消滅,楊鎬開始也是打的這個算盤,把努爾哈赤的戰力出眾兵精糧足的後金軍當成了馬匪遊騎,四路大軍同時出擊,將努爾哈赤的人馬壓縮到赫圖阿拉,然後就地圍殲。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可不是蒙古遊騎能比的,這可是後來一統天下的超強軍事集團。到了崇禎年間,斬清兵首級一顆就可以升一級,而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斬十顆首級都不能升一級,可見八旗軍的強大。到了大明最後一段時間,斬殺幾十個清兵就能稱作是大捷了。
而大家也都知道,作為新興的國家,特別是這種軍民合一的國家,其凝聚力是非常可怕的,有點像今天的北朝鮮,可以說比北朝鮮還要團結,八旗兵一共有六萬人馬,努爾哈赤這個戰略天才創造性的將兵力集中起來使用,創造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麵,本來明軍是想驅趕八旗軍,卻沒想到被數倍於己方的敵人包圍,全殲。
這跟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集中人馬發動三大戰役,分批消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這是楊鎬總戰略的失誤。
第二,那就是黨爭的緣故,萬曆朝開始的黨爭是明朝滅亡的根源,士大夫與君主共天下,這本身沒什麽問題,可壞就壞在這幫黨人身上,前期出了個三黨和東林黨之爭,就是齊黨,浙黨,楚黨合稱三黨,後麵又蹦出個魏忠賢搞了個閹黨出來和東林黨又開始爭,一直折騰到明朝滅亡,到南明小朝廷還是這幫人禍亂朝政,導致南明撐了二十年就滅了,否則按照最初的設想,南明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南宋的,可以和清朝劃江而治。
這些黨派紛爭帶來的惡果是,這些人隻顧黨派和個人私利,不顧國家死活,為了反對而反對,崇禎朝每年稅銀不過三百萬輛,李自成進北京之後搜到的皇家庫銀不過區區十三萬兩,沒想到拷餉的時候隨便查抄一個大臣,哪個家裏不是數十萬兩白銀。
國家的財富都被這些士人給掠奪去了,他們還不交稅,朝廷的軍費從哪裏來,那隻能從農民頭上來,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打仗,征稅,農民造反,鎮壓又要打仗,又要征稅籌措軍費,然後更多農民造反,一直把大明朝耗盡滅亡。
而這些黨人又在幹什麽呢?李自成殺過來崇禎不是沒想過南遷,結果光時亨和一幫黨人跳出來又是祖製,又是之乎者也,硬要崇禎留守,連太子也不準派到南京,結果光時亨自己轉身就投了李自成。還有錢謙益這些無恥文人,一股腦的投降了清朝。
這些人治國不行內鬥在行,楊鎬是什麽人大家不清楚嗎,放著孫承宗,袁崇煥這些猛人不用非要用楊鎬,楊經略在萬曆援朝中已經證明了自己,搞後勤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可是領兵打仗卻是外行,看看蔚山大戰就知道楊經略的水平了,那為什麽還要把楊鎬拉上去作遼東經略呢,這又是黨爭的結果,每個黨派都想派自己人去,結果就是誰都去不了,首輔方從哲沒辦法隻能推薦了個無黨無派,朝鮮戰敗回來被重新啟用的河南人楊鎬去經略遼東,結果薩爾滸大敗,方從哲老淚縱橫跪在萬曆麵前道:“戰敗皆臣一人之罪也。”沒兩年方從哲自己也罷官回鄉了。
第三,延續自黨爭的就是明軍內部的問題,本身這次大戰各方準備就不充分,明史記載,明軍的大刀出征祭旗的時候連頭牛都砍不死,砍了幾下就卷刃了。火銃更是動不動就炸膛,明軍將士們更是把三眼銃當狼牙棒用了。盔甲也不齊備,遼東天氣寒冷,薩爾滸大戰本身就因為大雪推遲了五天,本來二月二十一出發給推遲到了二月二十五,結果很多內地兵棉衣都不齊備,無法禦寒。
有人說誌願軍入朝還穿著單衣呢,此時的明軍戰鬥意誌怎麽能和誌願軍比呢,這些兵當兵吃糧和後世的人民軍隊保家衛國是沒得比的。結果明軍征調全國軍隊精銳前來參戰,事前物資又不充分,最後導致了什麽,那大家就爭搶唄。浙兵搶點棉衣,川兵拿點兵器,邊軍又換一批火槍,搞的是亂七八糟。四路人馬又互不聯係,信息不暢,甚至杜鬆和馬林都全軍覆沒了,劉綎還帶人往赫圖阿拉衝,結果兵敗身死。
所以薩爾滸之敗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明軍早在萬曆援朝的時候就頹勢顯現,隻是那時候有陳璘,麻貴一幫猛人撐著,打的又是沒什麽騎兵的倭寇,所以才能連戰連捷,然最後還是有了蔚山之敗。
援朝之後又過了二十年才爆發了薩爾滸大戰,此時的明軍已經不是當年萬曆新政過後的明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愈加腐朽,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側麵也反映了當時明朝各個方麵都已經爛掉,積重難返,個人能力很難挽回明朝的局勢。其實援朝的時候努爾哈赤也曾提議帶女真兵和李如鬆同去,被李如鬆拒絕了,如果當時女真兵殺入朝鮮和倭寇打起來還真不知道誰勝誰負呢。這兩股勢力的顯著特點都是個人武力強大。要是能碰麵打上一回,這倒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是曆史沒有如果。
好了,本章說了很多題外話,下章我們還是回歸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