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一章 雙排空心陣下
所謂雙排空心陣就是將一個連隊一百二十名士兵分成兩排,正好劉毅可以以總旗為單位進行分組,然後這兩排士兵變陣,形成一個空心方陣,每一麵三十人,前後各十五人,接著百戶連長站在中間的空地中指揮戰鬥,當然拿破侖時代一個連隊裏麵還有一個鼓手和一個旗手,他們和軍官一起被士兵們保護在中間指揮戰鬥。
所有的士兵緊緊靠在一起,第一排士兵蹲下,將步槍拄地,就跟威廉華萊士用的蘇格蘭長槍陣一般,將刺刀對準外圍,就等於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刺刀林,騎兵要是衝過來肯定會被刺穿,同樣第二排依然是上刺刀,但是全部站立,刺刀直指前方,同時兼顧射擊的功能。
這種陣法比起法、普的三排士兵都站立的空心方陣和俄、奧依然采用的實心方陣都是不小的進步,因為既充分發揮了火器火力,又使得對方騎兵人、馬有可能同時撞上兩排刺刀,視野更加開闊,而且由於兩排士兵形成了雙層障礙,更加難以被衝散。在滑鐵盧戰役這種戰法可謂一戰成名,因為英國人用他打退了無數法軍正規騎兵(包括胸甲騎兵集群)的若幹次反複衝鋒,重現了克雷西戰役的輝煌,讓可以說是世界第一的拿破侖騎兵望而卻步,從而確立了密集陣時代終極步兵陣法的地位。
其實早在十字軍時期英國十字軍其實就用過類似的合成空心陣。阿爾蘇夫戰役獅心王就用了長矛兵和弩手配合形成的空心方陣,從而成功抵禦了騎兵數量占優的穆斯林軍隊的衝擊,並且通過將騎兵圍在中間的做法保存了他們的實力,然後在合適的時機出擊反擊,結果一舉得手。
(漁夫按,可能有的人會問,你這樣說是沒道理的,騎兵難道不能直接衝進方陣的中心空地嗎?其實這個方陣是利用了馬的習慣性也就是說利用了動物習性。現在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其實馬是很怕又長又尖又亮的物體的,燧發槍時代的刺刀長度一般達到了四十厘米以上,而且有時候會有鍍層,所以更加閃亮,馬會自動回避這樣的物體,即使是受過嚴格訓練的戰馬,也無法克服這個弊端。所以這種空心方陣,幾乎不會受到戰馬的直接衝撞,前排下蹲舉刺刀的士兵,並不是為了刺死衝過來的戰馬,他們的作用隻不過嚇唬戰馬,讓戰馬回避罷了。騎兵想要衝破這種方陣,唯一的手段就是先打倒一定數量的士兵,讓方陣的刺刀叢上出現缺口,這時候馬才會往裏麵衝。如果你想象不出這種場麵,可以去看看電影《四根羽毛》,裏麵就有一段英國列兵組成空心方陣,對抗敵人騎兵的片段,你看了後,就明白戰馬麵對刺刀叢時是什麽反應了。
那還有人會問即便是這樣不行就把馬眼蒙住直接衝擊不就行了嗎,這裏漁夫又要普及一下,首先步兵在平原結陣,普通的輕裝騎兵是不能形成威懾力的,而直接打頭衝陣的一定是重裝騎兵,試問一個國家能有多少重裝騎兵,滑鐵盧戰役內伊元帥被打死了五匹坐騎依然是帶領皇帝陛下最精銳的胸甲騎兵進行衝鋒,沒錯,是連續突破了英軍數十個連隊的空心方陣,可是英軍有六萬多人,他們在平原上組成了數百個方陣,法軍胸甲騎兵不過四千二百零六人,在衝擊了幾十個方陣之後就被消耗殆盡了,然後布呂歇爾這個猥瑣的貨帶著五萬普魯士軍加入戰場,才一線平推了皇帝的大軍,當然格魯希這個書呆子沒能當機立斷也是重大因素。
當然空心方陣不容易被衝破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步兵能力的提升和騎兵能力的下降。十六世紀開始騎兵就連幾行縱深的步兵陣型都衝不過去了,十七世紀,布萊登菲爾德戰役,帕本海默的帝國重騎兵團穿著板甲撞擺古斯塔夫方陣的瑞典班納爾元帥的左翼,連撞七次撞得自己都崩潰了瑞典人還屹立不倒,那方陣縱深可連十排都沒有。
喜歡擺空心方陣的拿戰時期,騎兵衝鋒都是用來攻擊散兵線那種不成陣列的步兵陣地的,撞方陣基本都是頭破血流。說白了,隻要步兵足夠有紀律性,步兵結陣就能在平原上對抗騎兵,外加火槍對重步兵打擊範圍的延伸,這就是十六世紀開始所謂步騎平等的根源,不僅僅是火器技術進步,也和部隊職業化息息相關。另外,在拿戰之後克勞塞威茨的總結之中也指出,騎兵靠衝擊去攻擊訓練有素,擺好陣勢的步兵團,那都是自殺。
包括在東方,滿清入主中原,重型騎馬步兵也是滿清的主力,衝擊騎兵已經沒那麽吃香了。當然了,最後給騎兵敲響喪鍾的還是米涅步槍和擊發槍彈。克裏米亞戰爭中巴拉克拉瓦戰役,英軍九十三高地團連方陣都沒擺,兩排散兵線直接把俄軍衝擊陣地的和防守方步兵相當的騎兵部隊射退了,要知道英軍這時候用的還是前裝槍,連後裝單打一都不是。)
劉毅既然想到了空心方陣,那麽他就對戰爭形態做了一個簡要的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明軍之所以不能和八旗騎兵抗衡,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身的問題,隻要明軍訓練得當,士氣高昂,陣型嚴密,火器的質量過關,就算是步兵也絕對能抗住騎兵的衝鋒,即便一個陣型扛不住那還有第二個第三個,別的不說,八旗兵才多少人,滿打滿算加上蒙古八旗不過十萬人,而明軍全國的軍隊何止百萬,就是拿人堆也不會輸,關鍵還是輸給了自己,一支軍隊一旦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一旦失去了理想,變成了軍閥爭權奪利的工具,那它就不可能成為一支強軍,自然也就不可能所向披靡了。
隻要青弋軍保持現在旺盛的戰鬥意誌和凝聚力,劉毅完全有信心就使用單純的步兵去克製騎兵,而讓劉毅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證明劉毅想法正確的機會在不久的將來就到來了。
自從確立了雙排空心陣的戰法之後,劉毅連忙讓工坊趕製了一萬跟鐵矛,要求跟新式步銃加裝刺刀之後的重量一樣,大約是十斤。長度也要一樣,大約是兩米。然後劉毅將這一萬根鐵矛立刻分發全軍,不管是新軍還是民團,立刻開始訓練雙排空心陣,其主要訓練點在於列陣的時效性,射擊的準確性和效率性,和方陣的穩定性,士兵的心理性。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劉毅將矛頭全部抹平變成鈍器,然後組織所有馬隊蒙住馬眼,照直撞向方陣,一個連隊一個連隊的過,每一個連隊在大校場列陣,然後接受騎兵的撞擊,並且真實模擬戰場情況,比如一百二十名騎兵發起衝擊,在快到陣型跟前時會有一部分的騎兵分流,這是模擬被打死打傷的騎兵退出戰場,最後剩下的騎兵直接衝陣。
當然所有的士兵都穿了厚厚的護具,馬匹也不穿鎧甲,盡量避免傷亡,但是這種近乎於實戰的訓練還是造成了傷亡,在每個月的訓練中幾乎都是十數名士兵傷亡,劉毅將他們同樣列入顯忠寺,作為青弋軍的烈士,撫恤跟戰場上一樣。
雖然一開始很多士兵克服不了這種心理壓力,本能的閃避,但是到後來,哪怕是民團的士兵也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就是這樣的訓練比較消耗馬匹,不是骨折就是不小心被刺死,但劉毅不在乎這些,消耗馬匹總比戰場上消耗人命好。
很快,青弋軍就有了對付騎兵的致勝法寶。而下半年的秋天轉眼到來,從製造總局傳來好消息,經過不斷的完善,新式火銃已經可以進入量產,按照青弋軍一向的取名習慣,這杆加裝了三棱刺刀的新銃被命名為二八式。
(漁夫按,本卷發跡東南已經結束,劉毅終於是在大明站穩了腳跟,太平府一地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終於是促成了一支新軍的建立,可是目前劉毅官職卑微,力量還很弱小,要想拯救大明蒼生,還需要更強大的力量,希望他能走穩今後的道路,在明末的亂世中伴隨鐵和血不斷成長,請大家繼續跟著劉毅進入明末波瀾壯闊三十年的第二卷,鏖兵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