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天青穀
差不多一個時辰,兩萬揚威軍齊齊殺入城內,騎兵上馬,弓兵持刀,徹底展開了近身肉搏!
這一番廝殺,就徹底展現出揚威軍強悍地單兵作戰能力了!
掌握破字槍決的龍驤營士卒,長槍起落之間掀起陣陣腥風血雨!玄武營更是人堆在一起,前後夾擊,包圍一片片蜀軍進行廝殺。
殘陽如血,揚威軍隻是在靠近城牆的地方進行著碾壓式的搏鬥,戰線也極為凝聚,絲毫沒有潰敗的跡象。
一陣晚風拂動,帶來陣陣令人作嘔地血腥氣,楊孟君甩了甩紅漓上的血跡,調轉馬頭,“撤退!”
沒多久,鳴金聲便響起,揚威軍如潮水般退去,楊孟君當仁不讓地斷後。
待戰場安靜了下來,諸葛仁踩在屍山血海的地麵上,輕聲道:“破城而不入,東方玄機,原來你的目標一直都不是戎州麽?”
經此一戰,戎州城內守軍隻能穩守戎州,一兵一卒都不能調派出去了。
不管楊孟君和東方玄機真正的目標是漢嘉城還是更北方的江山城,一旦戎州守軍派兵支援他處,在兵力空虛的情況下,揚威軍隨時可以倒轉矛頭把主戰場換到這裏。
這便是先機,也是主動權!
楊孟君的目的也算達到了,一戰打殘戎州守軍,接下來便是留下一營士卒守住瀘州,其他精兵揮軍北上,援力南宮扶蘇徹底拿下漢嘉城,打開一條直通錦官城地通天大道!
打仗,尤其是攻城略地,打的就是布局和謀略,一昧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並沒有太大裨益,要是贏了對陣輸了大局那就更貽笑大方了。
到目前為止,揚威軍也算在攻伐西蜀這條冰河上有了一大半,通過星雲道之亂,牽製住數萬西蜀境內守軍,再一戰打殘戎州,繼而奇襲漢嘉城,步步為營。
再往後.……就看東方玄機和孔昭的了。
真正的蜀唐國祚之戰,現在才開始!……
台州,天青穀。
因為瀕臨東海,台州境內常年空氣濕潤,陽光充沛,花花草草生長的極為旺盛。
名聞天下,號稱“青囊妙手”的天青穀便位於台州境內。
天青穀,說是一個江湖門派也不錯,但這個“江湖門派”委實太過於特別。
天青穀現任穀主名為柴桑子,已經是花甲之年,有東海活菩薩的美譽,從柴桑子加入天青穀學習醫術到現在,傳聞在她手下被起死回生的漁民甚至多達萬人!
而整個天青穀也遵循古訓,穀內之收女弟子,且隻要進穀,終身不可外嫁,不可破身!
說起這耐人尋味地古訓,台州境內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傳言當年台州有位落魄書生進京趕考,跋山涉水一兩年才遊曆到了長安,雄心萬丈地參加科舉,最終卻落榜,心灰意冷之下回到台州。為了支持他趕考,生身父母散盡家財,一貧如洗。
書生站在家門外三次而不入,無顏麵對父老。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書生又在家門口站了一夜,看著屋內微弱火光一夜。
自此之後,書生一人遠遁深山,一心苦讀古籍經書,麵對蒼茫天地立下誓言,“此生若不金榜題名,誓不還鄉!”
渴了,就到溪邊清泉痛飲一陣,餓了就摘些野果,捕些小獸果腹。這樣餐風飲霞的品質生活一連堅持了兩年……
可惜啊,天公不作美,一夥山賊早早便盯住了書生,找好時機後,數十個山賊一擁而上,本以為書生草廬裏會有些金銀財寶,可惜掘地三尺後除了泛黃的經書還是經書。
一怒之下,這夥山賊把書生打的半死,還燒掉了相伴他兩年的草廬和書籍。
當書生再次醒來時,已經在一處整潔素雅,玲瓏有致的山莊裏。
回想起那夥山賊的暴行,不知是傷勢劇烈還是心疼,書生捧麵大哭起來。
救下他的,便是天青穀初代穀主。當然,這個時候天青穀祖師還隻是一個青蔥少女。
整個山莊裏除了一個女子之外,就隻有一個啞巴了的侍從。
女子名曰梁知音,侍從名曰啞奴十六。
這女子乃秦川望族之後,年幼習武,後來因為不滿家族聯姻而離家出走,便來到了這台州,在這青山綠水間買了下這棟莊園。
而這啞奴十六也是台州人氏,隻是父母早亡,年少時又生了一場大病,便啞了嗓子。被梁知音收留後就服侍梁知音日常起居。
書生隨手抹了把臉,這才突然驚覺留了兩年的絡腮胡竟然被刮了幹淨。他連忙對著鏡子照了照,一如當年寒窗苦讀時的儒雅書生形象。
一個有家不敢回,一個有家不能回。
書生和梁知音一見如故,又是年輕男女。一個世家千金,武藝卓絕。一個寒門子弟,滿腹經綸。很快,他們便雙雙墜入愛河,她撫琴,他研墨,她劍舞,他讀書。
在這人間桃源的新月山莊裏,歲月靜靜流淌。
一次偶然之中,書生聽一個進山打獵的老獵戶言,他父母已經在去年病死床榻,走的時候還緊緊攥著他小時候抄寫的聖賢書。
一時間書生如遭雷劈……
探明情況之後,他才知道,老父老母隻是死於普通熱疾,因為實在無錢治病,才……
梁知音之知道,當她心愛男子再次回到新月山莊的時候,手裏捧的已非四書五經,而是黃芪青囊之術……
又是十年春秋冬夏,這一年.……梁知音宗門和家族紛紛找到了她.……
如果讓族內宗老知道她已經和一個寒門子弟私定終身,是一定不會放過書生的!
為了保護他,梁知音將所學劍術記載成書交給書生和他們的女兒,然後和族人返回了秦川。並互相許下諾言,她終身不嫁,隻為等他。他一生不娶,隻為她歸來。
事實上,這時的書生才三十出頭,而梁知音尚且不到三十歲。
一年後,梁知音留下的財物全部用盡,為了女兒和山莊,書生隻得再次拿起塵封已久的聖賢書……
三年後,書生再次背上行囊,把女兒交給啞奴十六看護,毅然決然地踏上去往長安的路。
第五年的時候,梁知音千裏東來,發現早已物是人非,新月山莊雜草叢生,早已人去樓空。
她尋遍整個台州,才在街道邊找到了啞奴十六和她的女兒。
也就在此時,台州官府向全城宣告了一條振奮人心地消息,他們台州本地的一位學習,科舉連中三元,拿下進士及第,大名響徹長安城!皇帝陛下親自下旨,賜婚他和一位郡王的女兒……
梁知音一手拉著呆滯無神的女兒,不禁留下了淚水,那學子……就是她女兒的父親。
負心多是讀書郎啊。
自此之後,梁知音在新月山莊等了一聲也沒等到當初那個翩翩書生.……
臨終時,梁知音把此生所學盡數傳給她的女兒,包括自秦川江湖學的劍法和後半生研習的青囊秘術。
她女兒一手持劍,一手提葫,在新月山莊的基礎上擴建閣樓庭院,成立天青穀。
並在天青穀宗門大殿內,尊其母為祖師,傳授弟子劍術為“天香劍法”,醫術“青囊內經”,自此……後世所謂的南北兩穀,“北楊南天”中的“南天”徹底形成!
“北楊”自然指的是曆代鎮國公鎮守的楊家穀。而“南天”便是江南天青穀的簡稱了。
一穀護佑大唐百姓,一穀救濟大唐百姓。
世間百病,唯情傷最難醫!
這也是天青穀女子終身不嫁的原因。想救別人,先治自己。可情傷卻永遠不可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