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2章 論道

第12章 論道

  這話問得有些意思了。 

  眾所周知,現在中央政府分為直、皖兩大派系,另有一個廣州政府在事實上獨立,但是名義上,中華民國仍然是一個國家,大家都沒有異議。教官的話,有些考校國家大局的意味。 

  張漢卿胸有成竹:「所謂現代國家,無例外地對外表現在獨立外交、司法、海關,這一點中國遠遠不及;對內則政令及軍令統一,這一點中國的表現更是有目共睹。從民國成立起,各省便是事實上獨立的軍政體系,現在的民國體制既不是聯邦,亦不是邦聯,亦不是共和,而是由各路軍閥湊合起來的集合。單以東北而論,為中央政府所力所不及,但三省亦各有其統屬。即以奉省來說,同樣還有馮幫辦的另一股勢力,儼然分庭抗禮之勢。所以我說,中國當前遠不是統一國家,離統一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國有『全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傳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真正統一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我堅信。」 

  中年教官欣賞之色又濃了一層,但是他接著問:「有見地。那你看來,是誰,最終會完成統一中國的大任?段總理、徐總統?還是孫先生的力量?」 

  張漢卿心內暗暗吐了口唾沫,這在上時空可是連小學生都懂的常識。他充滿自信地說:「直皖系難成大業,孫中山先生目前之政策仍處在模糊階段,尚未能團結中國絕大部分的民眾,現階段都不可能擔當起統一的大任。」 

  中年教官追問說:「所謂孫政策之模糊是指什麼?」 

  張漢卿微笑說:「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富有遠見的領袖,但是孤掌難鳴。他為了達成個人的政治目的與意圖,不惜在國民黨之外另立新灶,重新組建中華革命黨。但是中華革命黨卻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這使得他的力量大弱,削減了國民黨的執政基礎-——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現在的國民黨魚龍混雜,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沒有一點軍事力量的孫先生若想統一中國,還遠得很呢。」 

  這是實情。 

  孫中山當初擁有的實力確實有限: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的省份主要的軍事憑藉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曾經的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的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這使他在國民黨內的威望,甚至一度不如黃興。 

  而現在的孫中山尚在上海,前不久還發表了一篇空洞無力的討伐袁世凱的文章《討袁宣言》,正不知路在何方。歷史上後來的變化是一回事,前提是沒有他張漢卿在。 

  中年教官明顯黯淡的神情讓張漢卿感覺這個人或許與孫中山有些淵源,或者至少是同情者或嚮往者。在派系壁壘明顯的時代,這種明顯的傾向性是為大多數政權所不見容的。不過以張漢卿的眼界,卻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他有些對這個人感興趣起來。 

  明顯的,這個人一身正氣,遠不像典型的一些老兵痞慣有的邋遢與狡黠。軍服在肩上部分有一塊補丁,且整件衣服顯得已有些發白,明顯是長期漿洗過的舊制服,不過卻仍顯得甚是威武。一般地說,在中上層軍官中能夠仍然保持這麼樸素的,立身一定非常嚴謹。於是張漢卿的好感頓增。 

  兩人的對話吸引了許多旁觀的學員,張漢卿也渾身是勁。他把這群人當作他的表演舞台,繼續侃侃而談:「不過,也不是說統一中國就遙遙無期,至少,在奉天,我們27師是有資格完成統一東北的大任的。只要充分發動民眾,力量逐步壯大起來,視形勢則進可問鼎關內,退足可自保。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在尚算和平的大局面下,更多地儲備人才、發展工業與經濟、改善民生,為將來的奉軍大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中年教官的眉頭舒展開來,他大手一伸,向張漢卿說:「說得好,少帥。我郭松齡願意幫助少帥達成理想,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也在所不惜。」 

  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戰術教官郭松齡,張漢卿非常欣慰。 

  史上郭松齡在奉天講武堂任教官期間,剛好張學良在這裡學習,他親身感受著郭教官遠離聲色,自持清廉,治軍嚴謹,對部下賞罰分明的一身正氣。張學良對他湛深的學養和高潔脫俗的人品極為欽佩。郭松齡在奉軍將領中,是別具特色的一個人。他受過北京陸軍大學的系統教育,曾加入同盟會,在廣州和天津兩次謁見過孫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響。雖比張學良年長19歲,兩人卻成了莫逆之交。後來因對張作霖擴軍備戰、搶奪地盤的行為不滿,他在妻子的支持下,決心積蓄勢力,推倒軍閥,整頓奉軍,準備將政權交還給有民主思想的張學良。 

  張漢卿極清楚這個人在史上的能力,雖然他最後因不滿張作霖進攻國民軍而背叛奉系並造反,后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后被處死。但是以七萬人之力,打得張作霖要「布置關於下野和議和一事並準備逃往大連,且運來十餘汽車的汽油及引火木柴,布滿樓前屋后,隨時準備將大帥府付之一炬」,可見其用兵能力之強。不過在日本人、張作霖、吳俊升等合力進攻下最終失敗,夫妻雙雙被槍決。 

  以他這樣一個忠心為國為此不惜以命抗擊之人,在張漢卿志在統一全國之理想下,絕不應該在此時空里有叛反之意,郭松齡可是帶兵與搞政工的通用人才、能文能武的一把好手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