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14章 新軍

第14章 新軍

  張漢卿正式擔任衛隊旅副旅長后,他可以自己決定這支軍隊的編製、訓練方式,這一點,得到了張作霖的默許。張作霖也想瞧瞧,這個鬼點子甚多的小六子還能搞出什麼花樣來,反正即使不好了,也攪不出什麼大浪來。 

  少帥甫一上任,便提出政工幹部這個概念,並以奉天小學校為基礎,成立政工幹部學校。 

  在張漢卿看來,一支軍隊的靈魂在於有靈魂,即讓士官們理解為誰戰、為何而戰的問題,一旦這個問題解決了,軍隊的士氣就上去了。什麼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等不足都可以算作次要的事。張漢卿有心按照後世解放軍的建軍思想打造一支忠誠、不怕死、有活力的新式軍隊,作為奉軍的樣板。這樣的部隊,如果戰略戰術得當,配之以不落後的兵器,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敵於天下了。 

  一個恰當的例子是二戰中的日軍。不管其存在是多麼反動,其上層軍官的指揮與眼光是多少落後,下層士兵的作戰勇氣是令人佩服的。雖然可能有人說他們作為「皇軍」,有愚忠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認其戰鬥力,這就是有了靈魂的巨大能量。 

  同是民國軍閥,吳佩孚的部隊戰鬥力普遍要比其它直系、皖系的要強,當然更強於奉系。但是就這樣的部隊,遇到蔣介石的黨軍,卻一敗塗地。同樣弱小的八一南昌起義的軍隊,在黨領導下變為工農紅軍后,斬將奪旗,搖身一變,所向無敵。正史上經常看到一種現象:同樣的一個國民黨兵,可能之前畏敵如虎,但一旦被gc黨改編后,立即像吃了激素,變得渾不畏死,這就是靈魂的力量。 

  衛隊旅的成立,不但擴充了大量的兵員,還逐漸引進了一批受過講武堂培訓的青年血液-——這些學生軍官有別於傳統的兵油子,不是為穿衣吃飯而參軍,而是真正以報效國家為己任。作為補充,張漢卿還大量接收社會上落魄的知識分子,組建衛隊旅下第四團——軍政幹部教導團,以年輕的王以哲為團長,他要培養這些人成為未來新式軍隊的種子。 

  原來衛隊有一個團,新入6個營另組建兩個團后,便成為一旅三團制。張漢卿不怕新兵多,而擔心符合他心目中新軍的軍官少。為了彌補中下級軍官的差額,張漢卿果斷地將還在學習中的學生軍官紛紛簡拔在營連級軍官的位置上,還特別規定衛隊旅今後凡班排級及以上軍官之升遷必須認識基本漢字,以改造原有軍官。 

  此外又讓軍政幹部教導團組成了十數個夜校識字班,在業餘時間教授士兵學字學文化。 

  為了最大限度不妨礙學生軍官們的學業,張漢卿下令全部衛隊旅逢單日進行軍事訓練,逢雙日則進行文化、政治、內務培訓。讓學生軍官與政工幹部們合理調配時間。 

  隨著張漢卿所結識與了解的學員特別是文化程度頗高的一批見習軍官紛紛在學余入職衛隊旅,有別於當時一般軍隊的新式軍隊漸有雛形,也使得張作霖的衛隊旅成為當時民國軍隊里唯一的「文化兵」。特別是張漢卿以講武堂學員的身份兼職團長再兼旅副旅長(主持工作,因為旅長於珍從來不干涉他的動作)、郭松齡以教官、督軍府高級參謀身份兼職衛隊旅參謀長后,上下幾乎清一色的「學生軍官」。 

  郭松齡本來就是講武堂教官,對於軍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訓練技巧及刻苦程度確實讓張漢卿這個半吊子汗顏,因此也對他言聽計從,從而讓郭松齡感到知遇之恩,更加努力。 

  郭對軍官的訓練要求每天中午出一次幹部訓練,尤其是連長以下的軍官必須認真執行,主要的是訓練刺槍術以及制式教練動作的劃一。對士兵的教育,由衛隊旅司令部參謀處制定全年教育計劃,發到各團及各直屬營,再由各團、營制定每周的學術科教育計劃實施表,印發各營、連遵照實行。 

  張漢卿親自編寫「衛隊旅軍訓」、「士兵問答十二條」印發到各營、連、排;貼到兵舍、講堂內,作為早晚點名時必須進行的教育課目。「衛隊旅軍訓」全文如下: 

  「我民族受強鄰之壓迫,危在目前。凡我衛隊軍官、士、兵、夫等,務本旅長意旨,犧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誠團結,服從命令,共赴國難。」 

  士兵問答12條: 

  問:我們的父母是什麼人?答:是老百姓。 

  問:我們的兄弟、姐妹、親戚是什麼人?答:是老百姓。 

  問:我們穿的衣服是從哪裡來的?答:是從老百姓那裡來的。 

  問:我們吃的糧食是從哪裡來的?答:是從老百姓那裡來的。 

  問,我們原來是什麼人?答:也是老百姓。 

  問:我們和老百姓有這樣的關係,應當怎樣對待老百姓?答:應當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保護他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問:敵強我弱怎麼辦?答:狹路相逢勇者勝。 

  問:槍林彈雨怎麼辦?答:為國犧牲死亦坦然,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 

  在那個時候,對軍隊教育還談不到什麼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士兵問答」,也還是別開生面的。若不是新軍理解能力稍差點,張漢卿還想提前搞個「三項紀律八項注意」來。 

  就這樣,還是引起很多人的腹誹。不少奉軍元老對於少帥的新式訓兵法深感疑惑,在他們認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提槍打仗,花費精力時間去學寫字畫畫做什麼勁?難道你字寫好了,多認幾個字了,敵人就被你嚇跑了? 

  軍事能力和政治素質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衛隊旅的變革,很為當時一般軍閥所譏笑。即使奉軍內部,亦褒貶不一。以湯玉麟為首的頑固派當然在明面上對少帥的整軍有所顧忌,但是對任參謀長的郭松齡,他還沒放在眼裡。對郭的這種思想動員與訓練模式,湯玉麟曾經諷刺地說:「郭鬼子盡出洋相。」 

  他們對於《衛隊旅軍訓》的說法也不以為然:什麼強鄰之壓迫,指的不就是日本嗎?現在奉系與奉天日軍的關係尚可,沒事可不要引起什麼妖蛾子來哦! 

  奉天日軍不是沒有動靜。以小鬼子對東北的滲透程度,對張漢卿在衛隊旅里搞的這一套不是沒有耳聞。日本國駐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也曾半真半假地表達對少帥所謂「強鄰壓迫」之說的探究,而張漢卿則一邊大談奉日友好,一邊表示,此「強鄰」非指日本。 

  但土肥不死心,他直接問道:「在中國,應該沒有比日本更近的鄰居了。」 

  張漢卿回答:「天涯若比鄰,有合作之心,雖遠必近;有取惡之心,雖近必遠。最近英國在藏緬中國一側又不安份,但我中央因鞭長莫及,故有此說。」土肥無可奈何。 

  一部分政工幹部逐漸嶄露頭角,從副職軍官慢慢轉了正,正式步入衛隊旅指揮體系內;另一部分則在以少帥為主的政策綱領吸引下,從幹部轉為政工教員,開始培養新人,從而奠定了未來少帥未來的政治班底。 

  思想境界的不同決定了素質高下。在郭松齡的幫助下,少帥將有機會從幫派林立的老奉軍內部有機會培養自己的人馬來,在這一點上,張作霖基本沒什麼意見並樂見其成——接班人的嫡系,其實也是自己的嫡系啊。 

  但是誰都沒想到這批「學生軍官」的能量未來竟有如此之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