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69章 平疆(下)

第69章 平疆(下)

  新疆位居東西交通孔道,歷史上十分頻繁的民族遷徙和交往,導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錯綜複雜的種系族屬和民族關係。歷代屯墾,遷徙了大批漢人,並逐漸形成了漢人占多數,維族居其次,其它民族共同生活的局面。在二三十年代,所謂「jiangdu」勢力還遠遠未如後來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狂熱。在張漢卿看來,「jiangdu」的基礎是舊中國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要想在根本上消除了「jiangdu」的土壤,必須消除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 

  還在打下甘肅時張漢卿就指出:「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人民黨幹部,是不可能的」。同樣地,「解決新疆問題的關鍵是我黨和維族的緊密合作」。1920年1月下旬,經人民黨西北局批准,首先吸收了15名少數民族人民黨員。這15名黨員,包括7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8名。為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張漢卿當時要求青海、甘肅、新疆、寧夏各省人民黨省委及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應開辦少數民族幹部訓練班,並要求新疆在3年內要培養出1萬名左右懂得政策又能聯繫群眾的忠實於人民利益的民族幹部。 

  新疆80%的土地掌握在不到5%的地主手裡,90%以上的農民都是地主的奴隸,當牛做馬,兩頭不見太陽下地幹活,一年下來還吃不飽肚子。為了顛覆這種剝削,贏得人心,首先在建設兵團的三個地區開展土地改革。同東北的一樣,這場改革打倒了千百年來壓在各族人民頭上的地主階級,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65萬農民,分得137萬多畝土地,使各族農民不僅擺脫了漢族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而且結束了本民族內部的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真正在政治上、經濟上得到了翻身,也使得人民黨在新疆至少在兵團所在地域得到底層的支持。 

  同期,新疆結合本地實際,在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中開展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是廢除宗教中的封建特權,如廢除伊斯蘭教門宦制度中的「放口喚和教主繼承製」等,廢除寺廟私設法庭、監獄和刑罰,干涉民事訴訟,擅自委派部落頭人、阿訇,私藏武器,干涉婚姻自由,壓迫歧視婦女以及干涉文化教育,強迫少年兒童到寺院學經,當喇嘛等;二是廢除寺院的土地、森林、牲畜等封建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高利貸、無償勞役等剝削制度;三是廢除寺廟強迫性的宗教經濟負擔制度,禁止敲詐勒索群眾的財務;四是廢除寺廟的封建管理制度,包括管家制度、等級制度、打罰制度和大小寺院的隸屬關係等,實行民主管理制度;五是肅清了宗教界內披著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鞏固了人民政權,安定了社會秩序,使信教群眾能夠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 

  通過對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的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使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擺脫了剝削階級和反對分子對宗教的控制和利用,革除了長期以來對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剝削和壓迫制度,與此同時,還改變了長期以來宗教與民族,宗教信仰與宗教制度,宗教與生活習慣,宗教與行政,宗教與教育不分以及宗教干預國家法律和司法的現象。 

  考慮到人民黨立足未穩,當時在進行社會改革時採取了穩重和謹慎的步驟,充分考慮了新疆民族和宗教的特點。「在新疆實行社會改革,應充分地估計到民族和宗教的特點,有意識地在民族和宗教問題上作一些讓步,以換取整個社會改革的勝利,是完全必要的。」民族區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被確定為政府在牧區現行政策宣傳的重點。這些政策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但是這種讓步不是無原則的退讓,張漢卿可不願意出現像穿越前所見到的「少數民族特別」的情況。想起前不久發生的新疆騷亂,那種明目張胆的燒殺打砸搶,是任何一個法制國家都不允許的。這種土壤,應該就是政策的失誤——政府可以對少數民族以政策的優惠,但應以不會放鬆法律上的要求為前提。連古代都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咧。 

  張漢卿當然不是一個大漢族主義者,他認為既然各民族在憲法上的權利是相等的,那麼其違法的懲處力度應該也是相同的。否則,違法者受到輕恕,更加有峙無恐;受害者心有餘悸,後來愈加忍讓,更讓其囂張。其嚴重違法的結果是「不得不抓時擔心少數民族認為是民族歧視藉此掀起對中央的不滿搞分裂;不抓時漢族人民認為是政府軟弱有法不依而對政府心生怨言」,可謂雙方不討好。 

  在建設兵團的三個地區,張漢卿進行了《反國家分裂法》和被稱為現代社會三大法系的《刑法》、《民法》、《行政訴訟法》的第一次嘗試,明確規定:任何從事國家分裂和挑唆民族不和的各族人群都適合於死刑,各民族在公私事務上的權利和義務是相同的。在行政上,積極探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但不是因為本省有少數民族,就要划其為自治區,像新疆自治省的「自治」,不是因為維吾爾族人群多,而是因為這個省內有維吾爾族自治州、回族自治縣等數量較多的緣故。 

  不管怎麼說,人民黨通過培養出民族幹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開展土地改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等一系列社會改革和大力建設新疆,基本消除了新疆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促進了新疆地區的發展,基本清除了「jiangdu」的土壤。 

  張漢卿入疆后一個在民族史上流傳甚廣的作用是確立了「維吾爾」這個叫法,要知道,在此之前,漢語音的「維吾爾」有「畏兀兒」和「威武爾」等譯法。前者其族人認為含貶義,後者被別族認為是有自大之意,於是少帥定了個中性的「維吾爾」,歷史書上才正式有這個民族的出現。 

  為了表達自己對各民族一家的重視,張漢卿身體力行,他在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諾魯孜節」之際,來到號稱「東西南北一樞紐,自古重鎮鎖咽喉」的達板城,和當地居民一道過節。傳統的「安西萊甫」后,他預祝達板城的同胞們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晚宴后,篝火旁,盛裝的維族姑娘與小伙們載歌載舞。少帥的多才多藝是出了名的,他號稱「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名號也絕浪得虛名。在先後與幾位漂亮的維族姑娘歡舞之後,便有美女為他演唱了一首吐魯番民歌《達板城的姑娘》: 

  「我的梨兒撒落在地,你願不願意為我拾起?想要吻你我卻不夠高,你可願為我彎下腰……」 

  整首歌充溢著委婉和遲疑,最後以遠離達坂城的阿拉木罕而遺憾結局。詞曲有一些悲戚,一想起英俊的少帥將會像逝去的青春一樣不回來,美麗的少女心中的悵然是無法言喻的。人們為女孩的凄惋所感染,歡快的氣氛漸漸消失了。 

  張漢卿是何等樣人,他即興演唱了一首他「即席修改填詞並譜曲」的小調《達板城的姑娘》: 

  「達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你要想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帶著你的伴娘,坐著那馬車來。」 

  張漢卿唱這首歌除了自己在大學團學會時排練過這個歌舞,純屬於輕車熟路。不成想,少帥即興創作的這首漢化歌曲的轟動效應遠超出其在詩詞上的成就,很快就唱響國內外,成為世界各地人民都喜愛的經典名曲。《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曲在全世界傳開后,人們都知道新疆有個達坂城,達坂城裡有漂亮的姑娘。以至於後來學界對於到底有沒有「達坂城的姑娘」,如果有那誰又是真正的「達坂城的姑娘」爭論長達三十年!這都是「多藝」的少帥所始料不及的。 

  不但如此,不久后還衍生了這樣一個精彩故事:吐魯番國王扎拉來提為了生一位王子,要將四王妃萊麗生下的公主從火焰山「推下去」。王妃用珠寶買通了行刑官,將女兒放在了火焰山下的路旁,自己跳下懸崖。民間藝人達瓦孜阿不都拉撿到了這個女孩,取名康巴爾罕。回到家鄉達坂城時,彩霞漫天,又稱她為「達坂城姑娘」。康巴爾罕18歲后,能歌善舞,名聲大振。在吐魯番城裡,宰相為了取悅國王,將達坂城的戲班子請來為國王演出,達坂城姑娘康巴爾罕的演唱使國王大為賞識,並從康巴爾罕的身上看到了當年四王妃萊麗的影子。宰相看出國王的「心事」,自作主張,要將康巴爾罕弄到宮中,遭到了阿不都拉等人的反抗。宰相派兵抓住了阿不都拉,並貼出告示:達坂城姑娘如不來自首,阿不都拉就要被處死。為救義父,康巴爾罕毅然到王宮投案。當國王得知要處死的人是自己女兒時,下達了停止用刑的命令。 

  不用說,少帥的無心插柳,倒成就了漢維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