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帥春秋> 第81章 汽車與坦克

第81章 汽車與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很不同的。美國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刺激下迅速增長了,尤其是日本增長更為顯著。1919年日本的工業生產比1913年增長了89%,其中鋼鐵生產增長近一倍半。德國和其它中歐國家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德國的鋼鐵生產比戰前減少50%,煤減少33%,整個工業生產削減了57%。由於德國戰敗,割地賠款更加重了經濟困難。法國經濟也遭到了戰爭的嚴重破壞。但由於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暫時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薩爾,並從德國獲得了大量的實物賠款,這些都有利於法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英國在從戰時經濟轉向和平經濟的過程中雖曾出現過困難,但很快也得到了克服。這樣,在1919~1920年,帝國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物價猛漲,信用急劇膨脹,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物價分別上漲了30~90%。德國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更上漲了 4倍以上。各國的股票價格分別上漲了50%到幾倍。生產的增長,物價和股票價格的迅猛上漲,使再生產過程的矛盾急劇尖銳,很快就帶來又一次經濟危機。1920年年底,經濟危機席捲了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 

  受1920年經濟危機打擊最重的是在戰爭中經濟增長最快的日本。在危機中,日本的工業總產值下降了48%,鋼鐵產量減少了1/2,造船業削減了88%,化學工業下降了34%。美國遭到的打擊也不輕,工業生產下降了25%,鋼鐵產量減少了一半,汽車產量下降了28%,造船業削減了83%,基本建設規模縮小了1/3。這次危機不僅衝擊了美國和日本以外的其它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也波及到了許多殖民地和附屬國。 

  有人歡喜有人愁。張漢卿對這次危機的來臨卻抱著歡迎的態度。在他看來,主要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的衰弱對他的東北政府及中國來說,是一劑強心劑和興奮劑。沒有什麼比削弱對手來得更讓競爭中的對手開心了。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來說,主要問題是生產力低下和生產能力不足,根本不存在所謂生產過剩的問題。 

  大落之後必有大起。能不能趁此機會將國外多餘的生產能力轉移到中國來,仿照後世的改革開放政策,既提升中國的工業實力,又能將國外資本與中國牢牢地綁在一起以牽制日本在東北、華北的經濟壟斷格局,為一舉兩得之事。 

  當然轉移國外的剩餘生產能力,並不是讓中國作為外國傾銷的場所。恰恰相反,中國迫切需要出口創匯以支撐工業發展,「黃姨行動」所獲得的黃金雖然很多,但見不得光,使用起來頗費周折。但無論如何,雖然錢多了,也不能像暴發戶一樣隨便用作消費。 

  奉軍屬下自治政府經濟上目前各方面都是百廢待興,但是沒有籠頭,於工業實力的增強在短期內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樣在戰爭來臨時,工業不能迅速轉化為軍事實力,形成不了拳頭,也就沒有威懾力。 

  什麼產業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呢?張漢卿自然而然想到了汽車。記得在前生哪本書上講過,判斷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強弱,是以汽車為標誌的。想一想20、21世紀中國為了迎頭趕上外國先進工業水平,搞了多少合資汽車廠?以汽車的心臟發動機為籠頭,化工、橡膠、光學、機械、電子、冶金等等重大工藝都是工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也是考核工業各方面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中國借著製造汽車的契機,極有可能在工業上達成突破。建造及使用汽車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鋼鐵,會進一步刺激這兩大工業支柱產業的民展;汽車的大量使用會促進位造業、交通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軍事上,軍用卡車的使用可以使炮兵告別人背馬馱、使目前由6馱馬的拉力完成的野炮運輸可以用一輛卡車來完成,解決了龐大的後勤保障難題,又使炮兵的機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全部奉軍擁有近50萬之眾,仍滿足不了看護幅員遼闊的10省之地的任務,兵力缺乏遠程投送能力是一大主因。再增加兵力在財政上不可行,但如果能在短期快速集中主力,形成強有力的突擊力量,進行戰略決戰,可以一戰而勝之,這也是二戰之初實力並不強於英法之和的德國可以憑「閃電戰」連克波蘭、捷克、法國,佔領幾乎整個歐洲的原因。 

  說起「閃電戰」,另一個念頭擁上張漢卿的心頭,那就是可以通過擁有造汽車的技術來造坦克。 

  坦克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稱雄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且從二次大戰起至今一直是陸地戰場的主宰力量,被稱為「陸戰之王」。它是所有裝甲車輛中最基本的車種,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裝甲防護能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坦克可以在複雜的地形和全天候條件下擔負各種作戰任務,主要用於與敵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和其它炮兵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發展對其它裝甲車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坦克的問世和使用,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軍事上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它的價值,張漢卿是清楚的。而有了足夠的動力,不愁這坦克造不出來。 

  早期坦克還是很原始的,被稱為「坦克之父」 的斯文頓是英國的陸軍上校,他首先提出了用履帶式拖拉機加裝鋼板以抵抗機槍的火力,這也就是最早的坦克的設想。1916年1月16日,英國改進的坦克「母親號」進行了第一次行駛試驗,並順利通過了模擬的「戰場障礙跑道」。它越壕溝寬度達到了2。24米,通過垂直牆高1。37米,試驗取得成功。從此,世界上第一輛真正能夠實用的坦克誕生了,裝備英國陸軍后,被正式命名為1型坦克。同時期法國也製造了數種坦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諾」ft-17輕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裝有可360度旋轉炮塔的坦克,而且動力艙後置、車體前設駕駛席,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絕大部分現代坦克都沿用了這一設計。 

  張漢卿通過德國軍事顧問馬克斯amp;#8226;鮑爾上校的關係,設法弄來了幾輛ft-17,調集各路專家,秘密在秦皇島成立了一支掛牌代號為「秦皇島第20機械研究所」對該坦克進行研究。一戰時各國坦克五花八門,裝備也是多姿多彩。以英國為例,不僅有裝備1門炮2~5挺機槍的各款式,竟還有「公」、「母」的分別。張漢卿力排眾議,堅持坦克只裝備一門火炮及1挺機槍,建議乘員3人。於是將思路集中到如何改進機動性、增強防護性與維護、使用可靠性上來。最終逐漸形成一個戰鬥全重一般25噸左右,最大行駛速度30~40千米/小時,最大裝甲厚度60~70毫米,火炮口徑達到了75毫米的標準型號。因為在1920年開始研製,張漢卿起名為t-20坦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