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隔岸觀火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三十六計通解與運用》”
“困敵之勢:迫使敵人處於圍頓的境地。”
“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
“按語。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蜀軍從長江上遊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裏。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裏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軍鬥誌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裏,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麵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裏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
”第五計、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
“原典。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剛決柔也: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故事。多爾袞趁亂入關。”
“第六計、聲東擊西。指表麵上聲言要攻打東麵,其實是攻打西麵。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原典。敵誌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敵誌亂萃:援引《易經.萃》卦。萃,悴,即憔悴。是說敵人情誌混亂而且憔悴。”
“不虞:未意科,未預料。”
“此計是運用“坤下兌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敵誌亂萃”而造成了錯失叢雜、危機四伏的處境,我則要抓住敵人這不能自控的混亂之勢,機動靈活地運用時東時西,似打似離,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戰術,進一步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一舉奪勝。”
“按語。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誌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雋圍黃巾於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眾赴之,雋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入。此敵誌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誌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將自取敗亡,險策也。”
“故事。韓信木罌渡黃河。”
“第二套、敵戰計。”
“處於勢均力敵態勢之計謀。或躍於淵。”
“第七計、無中生有。”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原典。”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按語。”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餘,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複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裏。”
“故事。”
“張儀誆楚助強秦。”
“第八計、暗度陳倉。”
“指正麵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後多比喻暗中進行某種活動。”
“原典。”
“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示之以動:示,給人看。動,此指軍事上的正麵佯攻、佯動等迷惑敵方的軍事行動。”
“此計是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製勝。”
“按語。”
“奇出於正,無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昔鄧艾屯白水之北;薑維遙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焉。艾謂諸將日:“維令卒還,吾軍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還。必自東襲取洮城矣。”艾即夜潛軍,徑到洮城。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破。此則是薑維不善用暗渡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
“故事。”
“韓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計、隔岸觀火。
“隔著河看對岸的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熱鬧。”
“原典。”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