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水沸者力也
“原典。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返。”
“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再去圍困他。”
“用人以誘之: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敵人,使他向我就範。”
“往蹇來返。”
“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說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誘他就我之範,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被動,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按語。”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隊倉崤穀。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裏,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故事。”
“石碏設計除暴君。”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製,先故意放鬆一步。”
“原典。”
“石刻:欲擒故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逼迫敵人太緊,他可能因此拚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
“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沾血。”
“需,有孚,光:句意為: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就會有大吉大利。”
“按語。”
“所謂縱著,非放之也,隨之,而稍鬆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隨之,故躡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複縱。”
“故事。”
“諸葛亮七擒孟獲。”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以自己的粗淺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見解。”
“原典。”
“類以誘之,擊蒙也。”
“類以誘之:出示某種類似的東西並去誘惑他。”
“擊蒙也。”
“按語。”
“誘敵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間,而在類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誘敵者,疑似也;以老弱糧草誘敵者,則類同也。如:楚伐絞,軍其南門,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勿捍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利。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徙於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孫臏減灶而誘殺龐涓。”
“故事。”
“蕭翼智賺《蘭亭序》帖。”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原典。”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龍戰於野,其道窮也,是說即使強龍爭鬥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頓的絕境。比喻戰鬥中擒賊擒王謀略的威力。”
“按語。”
“攻勝則利不勝取。取小遺大,卒之利、將之累、帥之害、攻之虧也。舍勝而不摧堅擒王.是縱虎歸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圖辨旌旗,而當察其陣中之首動。昔張巡與尹子奇戰,直衝敵營,至子奇麾下,營中大亂,斬賊將五十餘人,殺士卒五千餘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識,剡蒿為矢,中者喜謂巡矢盡,走白子奇,乃得其狀,使霽雲射之,中其左目,幾獲之,子奇乃收軍退還。”
“故事。”
“西門豹治鄴。”
“第四套。混戰計”
“處於不分敵友、軍閥混戰態勢之計謀。見龍在野。”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從鍋底抽掉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原典。”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
“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而消其勢:勢,氣勢。”
“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麵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