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亂世九州之召喚猛將> 第684章 飛石打人 戰國——樂毅

第684章 飛石打人 戰國——樂毅

  張清在水滸之中,算是一個十分出彩的角色,一手飛石的手法,十分的精彩。


  可惜的是,在戰鬥之中,剛剛發揮餘熱,就被暗中隱藏的刺客,直接一劍斬殺。


  速度相當的快。


  根本沒有給張清反應的機會。


  一劍必殺。


  所以當張清死亡的時候,眾人還有些懵逼。


  這是什麽情況?怎麽對方的敵將,就這麽死掉了?

  但是還沒有等對方反應過來,自己一方的臧霸,也被人給滅了。


  這個時候,場麵頓時混亂了。


  齊國和燕國之間的戰爭,徹底被挑了起來。


  兩軍開始大戰。


  樂毅VS張郃,燕國對陣齊國。


  兩大諸侯國,勢均力敵。


  這一次,戰爭再次爆發。


  事實上,九州大陸每天都有戰爭爆發。


  像這樣的大戰,在九州大陸經常發生。


  兩國交戰,太正常不過了。


  樂毅和張郃也多次交手,明白對方的本領。


  樂毅擅長攻擊,在曆史上,曾經率領大軍,差一點將齊國給覆滅了。


  樂毅似乎天生克齊。


  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有感應。


  比如說,他眼皮狂跳,感覺對方會偷襲,結果,對方真的來偷襲。


  又比如說,他心裏覺得,敵人晚上會來襲營,結果,對方真的來襲營。


  ······

  各種事情,冥冥之中有所領悟。


  但是,讓人有些無語的是,這種感應似乎隻在攻打齊國的時候有管用。


  在其他時候,無用。


  所以,燕王讓樂毅去攻打齊國。


  一開始的時候,十分的很順利。


  斬殺了齊國很多將領,直到張郃的到來。


  才擋住了樂毅的兵鋒。


  張郃不偷襲,堂堂正正,就守城,攻城。


  以正破奇。


  還別說,還真收到了作用。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裏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


  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


  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


  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回來匯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


  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


  率軍追擊,果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湣王敗逃。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


  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


  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


  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